摘要:委婉語是語言中的普遍現(xiàn)象,具有相同的心理模式和共同的使用范圍;同時也反映出文化本身的差異。
關(guān)鍵詞:委婉語;心理模式;文化背景
[中圖分類號]:H08[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6-0154-01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不可能脫離所屬文化而存在,也不會脫離對應(yīng)民族的社會生活而存在。因此,漢語和英語中的委婉語會反映出兩個民族不同的社會生活和價值觀念。
一、英語和漢語中委婉語共同的適用范圈和心理模式
漢語和英語中的委婉語有比較一致的適用范圍在兩種文化中,委婉語主要適用范圍大致為:生??;死亡;性:貧窮等。這反映出兩種民族某些方面共同的避諱、掩飾的心理模式。
1 對某些事物的忌諱
漢、英委婉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共同的社會心理。在各種文化中,“忌諱”是產(chǎn)生委婉語的重要心理基礎(chǔ)。早期人類出于對鬼神的敬畏,害怕直呼其名會帶來危險,往往用另外的方式稱呼。英語中有許多關(guān)于“Devil”的說法,如“the Bleak One”,“Old Boy”,“OldHarry”,等。
中國人在遠(yuǎn)古時期就相信不同的自然之神,為求平安,忌諱提到它們的名字,給它們以美麗的稱呼,比如稱水神為“河伯”,稱風(fēng)神為“飛廉”,稱火神為“祝融”。
2 對某些生理缺陷或某些行為的遮掩
漢語和英語中常用委婉語代替說明有生理缺陷的人,以免冒犯。比如,在漢語中人們常用“腿腳不方便”指“瘸子”,用“說話慢”指“口吃”。而在英語中用“imperfect hearing”代替“the deaf”(聾子),用“visually retarded”指“the blind”(瞎子)等。
而委婉語用于禮儀方面的功能也掩蓋了不方便說的事實。人們常用來表達(dá)人們諱言的生理行為,以避免尷尬。比如,大小便,英語中表達(dá)為“to wash one”shand,to spend a penny,”等。這樣的說法類似于漢語里面的“方便一下,去一號”等。
3 對某些事物的美化和委婉稱呼
委婉語的使用可以保護交際雙方的心理,滿足人們的社會心理需要。于是委婉語中就出現(xiàn)了一些好聽的名字用于職業(yè)。比如,在中國人們將“保姆”、“鐘點工”改稱為“家政人員”等;把沒有固定工作的人稱為“自由職業(yè)者?!痹谟⒚?,人們稱呼Hairdresser(理發(fā)師)為beautician(美容師);gardener(園丁)為landscapearchitect(風(fēng)景建筑師)等。
二 漢英委婉語在使用上有很大的區(qū)別
首先,漢語中委婉語更多用含蓄的話暗示原意,顯得更為曲折,反映出尊敬祖先、仁義禮儀的儒家文化。而英語委婉語則更多地用單詞和短語取代原語。
其次蒺語委婉語中替代的詞語更溫和具有‘關(guān)愛,的內(nèi)在情感。例如關(guān)于“死亡”在英語中許多代替“die”和“death”的詞,比如“to go home”、to be at rest”、“pass away”等而在古代漢語中,關(guān)于“死”的說法更多,“天子死日崩,諸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祿,庶民日死”。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如“走了”、“離開了”等來表達(dá)死亡;如果是死者生前久病纏身的人的死去,經(jīng)常用“解脫了”等表達(dá)同情之情;對與英雄的死,人們常用“犧牲”、“為國捐軀”等來表達(dá)。
三、漢英委婉語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委婉語使用廣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模式和道德觀、價值觀。
1 反映出不同的宗教信仰
社會語言學(xué)研究表明,言語禁忌既具有宗教性,又具有階級性。英語和漢語卻表現(xiàn)出了各自不同的特點。英語中委婉語很多來自于宗教,我們?nèi)砸浴八劳觥睘槔?,宗教信仰不同,其對?yīng)的委婉語也不同,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認(rèn)為生命由上帝賜予,人生來有罪,一個人只有贖清原罪,才能進入天堂?;浇痰乃劳鲇^是希望死后可以進天堂,所以英語中死亡的委婉語有g(shù)o to heaven(上天堂),be with God(與上帝同在),go to one’s last等。
由于中華民族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因此宗教禁忌沒有對民族語言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漢語中“死亡”的委婉語多來自道教和佛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淡泊的生死觀在委婉語中有充分體現(xiàn),如“遁化、羽化”等,而道教也給后世留下了“升天,仙逝,駕鶴”等委婉語。佛教相信因果報應(yīng),人們只有篤信佛教,才能擺脫輪回之苦,佛教中關(guān)于死亡的委婉語“涅槃”,就是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的音譯。其他的來自佛教的委婉語有“成佛,圓寂。坐化,上西天”、“歸西”、“見佛祖”等對于死說法。
2 反映出不同的倫理觀
西方文化比較輕視特權(quán)和傳統(tǒng),注重獨立。家庭結(jié)構(gòu)比較松散,老年人生活孤單,因此“老”的直接表達(dá)就成y--個大忌。意味著思想僵化、遲鈍、固執(zhí)等。所以英語中關(guān)于“老”的委婉語很多,比如a senior citizen,golden years等。中國文化以家族主義為中心,注重尊老愛幼。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老”字并不是禁忌,“老”意味著經(jīng)驗、學(xué)問、可靠,年老是資歷和地位的象征。
3 反映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中,有明顯的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古代,中國人很少直接談錢,稱為“孔方兄”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認(rèn)識到金錢的重要性,但仍有一些稱呼有錢人的委婉語如“大款”、“暴發(fā)戶”等。西方文化崇拜金錢,也就不存在因為要遮掩而出現(xiàn)委婉的說法。雖然英語和漢語中委婉語具有共同的適用范圍和心理模式,但由于各自文化背景不盡相同,這在兩種語言的委婉語方面有所體現(xiàn)。了解兩種文化的這些共同點和區(qū)別,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消除隔閡,以達(dá)到相互尊重、順利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xiàn):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李利芳:從委婉語的使用看中西文化差異,太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3]王金霞,趙景春:英語委婉語探究,東疆學(xué)刊,2004年Ol期
[4]魏興才,英漢委婉語對比研究,西南大學(xué),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