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孕育出來的中國傳統音樂,長久的保留于民眾生活當中,是中國傳統社會的藝術再現,是中華民族代表性的藝術品種,傳統音樂在現代市場的發(fā)展中振興。
關鍵詞:傳統;現代;音樂;市場
作者簡介:鄧夢雅,女,湖南省安化縣人,現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yè)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民族聲樂演唱與理論研究。
中國的傳統音樂在這些年頭幾乎一度處于低谷,處于沉睡狀態(tài),不被國人關注,甚至遺忘,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典的傳統音樂似乎沒有了過去的繁榮,新起的流行音樂有著后來居上的矛頭,當然與現代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現代傳媒的迅速發(fā)展,電視網絡的普遍應用,實現了現代信息,資源的普遍共享,高效利用,以前難得看到的文藝演出在現代社會可以天天坐在家里欣賞,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對傳統音樂來說也是一種挑戰(zhàn),對我國傳統音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音樂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位的矛盾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在現代市場中,傳統音樂需要發(fā)展,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不能丟,不過面對現實,改變現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的觀念、思想發(fā)生著時刻的變化,文化多元,外來藝術及其欣賞觀念的沖擊,都讓傳統的發(fā)展一路坎坷顛簸。但是如果真正的好戲出臺,好作品同時適合市場的經營動作,其實適合市場就會適合觀眾,與現代市場價位的矛盾就會迎刃而解了。
1、傳統音樂的現代化與多樣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傳統音樂
面對現代的時代風尚,與觀眾審美結合起來,傳統音樂需要時尚的元素來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轉換,步入當代,我國傳統音樂在當今的環(huán)境中已經有了革命性的變化,首先結合了現代化的舞臺技術,現代的理念,現代的表演方式和模式呈現出的是煥然一新的風情,其次在劇目題材,現代語言,表演方式,樂器伴奏等多方面也融入了越來越多的新的內容,在有些方面還非常具有創(chuàng)新,這是現代化與多樣化的結合,這是時代的產物,也是當代生活的反映,而我國的傳統音樂一直都具有相當濃郁的人民性,觀眾大都是人民大眾,同時也源自于人民大眾,當然人民大眾的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音樂在藝術上也會產生脫胎換骨的革新,融入現代的元素,現代化的傳統音樂穿越歷史時空,成為了一種當代藝術。但這也并不代表所有的作品都是優(yōu)秀的,而事實上,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真正能夠做到經典的還是非常的少數,所以真正實現傳統音樂的現代化與多樣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仍然是現在傳統音樂的一個發(fā)展目標。而湖南花鼓戲在這一點上的發(fā)展可以說是相當缺陷的,只有少數的劇目在表演方式上,伴奏形式上有一定的發(fā)展變化之外,真正融入現代化的元素很少,多樣化發(fā)展嚴重不夠,更沒有創(chuàng)新,所以這也是導致如今湖南花鼓戲市場價位如此偏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湖南花鼓戲還需要大力的改革和發(fā)展。
2、劇團企業(yè)化,適合市場運作
湖南花鼓戲源出于民歌,也屬于中國傳統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湖南花鼓戲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湖南花鼓戲迎來了蓬勃發(fā)展的春天,甚至在國外都很受歡迎,花鼓戲演員中涌現也了一批歌唱家,如李谷一、張也等,但花鼓戲發(fā)展到現在,已沒有了過去的繁榮,尤其是年輕一代,真正愛好花鼓戲的觀眾越來越少,演員和觀眾都在萎縮,當年為數眾多的劇團如今是所剩無幾,近年來“戲曲危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為了更好的適應市場,在市場壓力還有政府的支持下,當代的文藝院團正在大力推行實施企業(yè)化。在改革中,劇團市場經驗會越來越豐富,競爭意識也會增強,就能促進加快優(yōu)秀作品的出爐,但現在的藝術市場尚未真正成熟,“會做不會賣”這也是許多藝術人的弱點,劇團企業(yè)化更多的還是國家在操縱,劇團也希望能夠借助國家的手來改變現在的市場格局,但政府并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在藝術市場的推動方面。不過可以看出這是國家對藝術的支持和重視。而在如今藝術市場尚未成熟之際,政府會成為強有力的支持。實現傳統音樂的市場化。
3、實現藝術價值
在新世紀中,影視藝術、流行音樂、現代多元文化的風行,我國的傳統音樂出現了生存的陰影,在其藝術價值和市場的矛盾中,可謂是處于水深火熱當中,不過越是在困境中越能體現價值,在這個環(huán)境中,中國的傳統音樂應該按照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征,充分探索其生存和發(fā)展空間,中國傳統音樂的聲音并未消失,反而正在融入新的元素,現代化的元素,處于發(fā)展階段,會有厚積薄發(fā)的效果也是說不定的,這也是所有傳統音樂工作者的希望,傳統音樂對自身的革新就是一種發(fā)展,一種進步,適合市場動作將會讓世人有了了解傳統音樂的途徑,這個發(fā)展過程是極其艱難和復雜的,面對著流行藝術的趨同,傳統音樂如能擺脫傳統的束縛,創(chuàng)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精品,將更能證明中國的傳統音樂是藝術的結晶,最終保持其價值優(yōu)勢,取得其市場優(yōu)勢,實現其藝術價值,最終解決其藝術價值與市場價格的矛盾。
中國的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和民族審美情趣,雖然科技高速發(fā)展,多元的外來文化傳入,流行音樂風靡,但作為炎黃子孫,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國的傳統不能忘,傳統音樂不能丟,這是民族文化,進入新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先后制定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用以發(fā)展、保護中國文化,中國的傳統音樂自然成了這兩個文化工程涉及的主要對象,對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我們傳統音樂有使命,應該充分發(fā)揮其發(fā)展空間,將現代元素融入完美了,并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完善藝術表現,實現現代化,多樣化,要做到真正不愧是精品二字,對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國的傳統音樂就要發(fā)揚其文物的價值,能夠代代相傳,并借助國家的力量將這份遺產保護好。
中華民族在復興,中國的傳統音樂也應越來越煥發(fā)活力,盡管今天的時空環(huán)境已非昨日,但是從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孕育出來的中國傳統音樂,依附著中華民族成長的經驗,而且長久的保留于民眾生活當中,是中國傳統社會的藝術再現,是中華民族代表性的藝術品種。所以傳統音樂的振興,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是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應該積極努力的!
參考文獻:
①《中國戲劇藝術論》 傅謹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
②《藝術符號美學》 吳風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