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伯納德·馬拉默德是當代美國著名的猶太作家,以其作品中突出的“猶太性”著稱于世。小說《伙計》不僅描寫了為人類贖罪而受苦的猶太人,而且還刻畫了皈依猶太教的非猶太人,表示對人類一些相通的境遇的關(guān)注,也體現(xiàn)了作者特有的人文主義關(guān)懷。
關(guān)鍵詞:《伙計》;猶太性;人道主義
作者簡介:許國珍,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
容新芳,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南京大學博士。
伯納德·馬拉默德(1914-1986)是當代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繼辛格、索爾·貝婁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猶太小說作家。早在1966年,西德尼·里奇曼就曾評價馬拉默德說:“眼下馬拉默德被認為是我們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聲譽不僅是巨大的,而且還是國際性的?!保⊿idney Richman,1966:19)在里奇曼看來,馬拉默德的盛譽主要來自于其作品中完美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猶太性。他也認為,多數(shù)批評者看好的并非馬拉默德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而是他所選用的題材與其所表達的主題。應該說,里奇曼對馬拉默德的評價與定位十分準確。與其他美國猶太作家相比較,馬拉默德在其長達三十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所孜孜追求,呈現(xiàn)于文本內(nèi)的正是他別具一格的猶太主題思想。他深刻地詮釋了“猶太性”,其作品不僅描寫了為人類贖罪而受苦的猶太人,還描寫了皈依猶太教的非猶太人,體現(xiàn)了“人人皆為猶太人”的觀點。本文將以其《伙計》為文本,從猶太文化角度切入,對小說的“猶太性”進行深入研究。
1.小說《伙計》
《伙計》(The Assistant, 1957)是馬拉默德的代表作, 小說生動地描述了雜貨店的店主莫里斯·博伯。為了逃避沙皇的迫害, 二十年前他從俄國來到這塊“處處是黃金”的新大陸, 始終兢兢業(yè)業(yè)地經(jīng)營這個雜貨店, 做買賣從不摻假, 也不以次充好。他覺得“做人要老實,睡覺才能安穩(wěn)”、“做個猶太人, 就得有副好心腸”。但是, 莫里斯·博伯卻又總逃脫不了厄運的作弄和貧病交加的悲慘局面。他在社會上受到歧視, 遭到流氓的搶劫, 又被合伙人詐騙, 兒子早年夭折。作為一個虔誠的猶太教徒,面對自己的不幸,莫里斯選擇緊隨猶太教的信條和摩西的律法, 把自己所有的苦難看作是一種贖罪,終身“為人類贖罪而受苦”。店員意大利人弗蘭克原是流浪漢,為了生活參與了對莫里斯小店的搶劫,以后又懷著贖罪感在莫里斯的小店當伙計,最后在莫里斯的感化下,弗蘭克終于在追悔和認罪的心情之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凈化, 成為一個虔誠的猶太教徒,從而實現(xiàn)“人人都是又是猶太人。”
2.《伙計》的“猶太性”
到目前為止,盡管對猶太教研究的資料很多,但卻找不到一個關(guān)于猶太性的明確指向。幾乎每個研究者都會談論猶太性,但無論從猶太文化的角度還是從猶太宗教的角度言說,猶太性似乎都只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而又確實存在的東西?!耙话阏f來,馬拉默德的猶太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對猶太宗教和文化的理解上。例如,他對‘苦難’以及猶太倫理道德觀念等問題的認識,都無不深刻地揭示出了他的猶太性?!保▎虈鴱姡?008:383)同時,更重要的是,只是忍受苦難來“救贖”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猶太人的身份還不夠,他們還需要以忍受個人痛苦的方式去“救贖”非猶太人,從而實現(xiàn)“人人都是猶太人”。
在人類歷史上,具有燦爛文明的猶太民族一直自視為“上帝的選民”,他們負載著這一觀念所賦予的特殊身份,幾千年來一直遭遇了難以想象的世俗苦難。猶太先知聲稱苦難是猶太人的特殊命運,是上帝眷顧猶太人的證明,是猶太人證明自己身份的一種獨特方式?!八麄冋J為自己的民族雖小, 卻擔負著救己救天下的大使命。他們在苦難中學會了忍耐和犧牲精神, 在對欲望的克制中得到凈化, 在犧牲中得到永生, 為整個人類贖罪?!保ㄍ鹾Q?,2000:4)
猶太人受苦受難的命運在馬拉默德的作品中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他刻畫的主人公莫里斯·博伯是猶太性的化身。“受苦受難像一塊布”,而莫里斯拿它做了衣裳, 莫里斯的“受苦”可以說最后上升到為人類而“受苦”,當弗蘭克問他在為誰受苦,莫里斯的答案卻是“為你”,這也許連弗蘭克本人都無法理解,但最后他還是明白了莫里斯的崇高所在。事實上,莫里斯就是一頭“替罪羊”,這不是他自己選的,但作為一名猶太人他沒有對自己的命運說“不”,而是接受并延續(xù)他的身份。對莫里斯而言,苦難是一種贖罪式的苦難,為受罪者本人贖罪,也為那些他為之受罪的人而贖罪。正如猶太教教義所說的:“我們的生命擁有這樣兩個世界: 一個是現(xiàn)時的世界,另一個是永恒的贖罪悔過的世界?!保ǜ涤儡娮g,2002:33)因此,猶太性的本質(zhì)就是在贖罪式的苦難中完成生命的升華。
多少年來,莫里斯只是在猶太人的小圈子里生活,侍候那么幾個猶太人。在小說開頭,盡管莫里斯的小店因受到街頭另一家雜貨店的競爭,已經(jīng)瀕臨破產(chǎn)的邊緣,但他還是把黃油和面包賒給那個“醉婆娘”家的十歲小女孩,而這筆帳他從沒存過收回的希望。在寒冷的冬天早上,不顧自己的哮喘病,他六點鐘掙扎著起床,因為那個愁眉苦臉的波蘭女人會準時來敲店門,買三分幣的面包,他想不理睬,但還是去開門。為了把一個意大利窮婦人遺忘在柜臺上的一枚五分的鎳幣還給她,他冒雪追過兩條馬路。即使重病在床也還要硬撐,他要的不是那少得可憐的錢,而是在恪守自己心中的律法——摩西在西奈山定下的律法。
小說中,弗蘭克視之為“棺材”,海倫視之為“監(jiān)獄”,而莫里斯卻用生命去捍衛(wèi)的雜貨店更是苦難的一種符號。莫里斯甘愿背負這種命運的包袱,所以盡管妻子一直要求賣掉雜貨鋪,莫里斯雖嘴上同意,但內(nèi)心卻一直在守著這個“墳墓”式的店鋪。在馬拉默德的筆下,雜貨鋪就是苦難的象征,而苦難是猶太人的偉大傳統(tǒng),是猶太性的本質(zhì)。莫里斯天生是一個猶太人,這就注定了他所要遭遇的一切,即使他的店鋪已化作一個困難的包袱緊緊地系在他的背上,即使他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但他生活在猶太人的信仰中:“他信奉上帝在西奈山交給摩西帶給人們的律法。”(132頁)莫里斯要是離開了雜貨店就是違背了猶太人所恪守的東西,所以不管生活多么艱難,境況多么悲慘,莫里斯一直堅守在那兒,即使生命終結(jié),也終結(jié)在那兒。
《伙計》的成功之處不僅在于塑造了一個典型的猶太人, 更為重要的成就在于對弗蘭克·阿爾派恩這一非猶太人物形象的塑造。他的皈依深刻地宣揚了馬拉默德的名言“人人都是猶太人”。弗蘭克在小說開始以身無分文的異族青年形象出現(xiàn)。他從小遭受種種不幸, 過著四處游蕩的生活,他用暴力犯罪來反抗命運的不公。他參與搶劫雜貨店并弄傷了莫里斯。他偷店里的錢,“偷了錢感到興奮”(100頁)。當獨自一人在雜貨店里的時候,他就大吃零食,“有時感到出乎意料的樂趣”(70頁)。他還偷窺海倫洗澡。但在與莫里斯的交往中,在莫里斯?jié)撘颇挠绊懴?,他逐漸學會抑制和放棄這些俗念,慢慢地接受猶太人的種種品德。尤其當莫里斯發(fā)現(xiàn)弗蘭克偷錢,對他的信任感喪失殆盡的時候,弗蘭克逐漸意識到自己內(nèi)心仍有向善的欲望,他開始完全出于自愿地為自己的惡行贖罪。他對莫里斯說:“有一點你一定要明白,我已不是從前的我了??赡苣憧次疫€是老樣子,但是只要你能看出我內(nèi)心的變化,你就會知道我改過了?!保?36頁)這句話表明了弗蘭克改邪歸正的決心,愿意成為上帝的選民的表證,愿意為他人遭受苦難,擔負責任的莊重宣言。
從此,弗蘭克的人生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他行為上越來越受到束縛, 他不再四處游蕩, 而是留在小雜貨店。他接受了本不屬于他的種種苦難, 并從中學會了猶太人的忍耐精神, 漸漸變得越來越像老莫里斯。他像老莫里斯一樣勤勞, 為了避免雜貨店的倒閉, 他拼命地掙錢。他不斷地告誡自己要誠實, 他變得越來越善良。當雜貨店難以為繼時, 弗蘭克準備去漆匠卡爾那兒索要舊賬, 卻看到卡爾一家的困難生活,他卻閉口不提。他開頭還想,“只要漆匠愿意付清,他可以把欠款打個對折”(227頁),但后來干脆跑回店里,把最后三塊錢也送到了卡爾家。
弗蘭克通過苦難的磨煉成就了靈魂凈化,實現(xiàn)了道德升華,在精神上認同了摩西在西奈山與上帝所定的契約,成為一個皈依猶太精神的猶太教信仰者。小說中海倫有一次去公園,看到一個人在公園一角喂鴿子,和平之鳥縈繞身旁,親依其肩,啄食其掌中的花生米粒,海倫恍入仙境,疑遇圣賢,待海倫走進一看,此人原來是弗蘭克。在受苦受難中, 弗蘭克飄泊的靈魂找到了歸宿。他給人以愛的同時, 自己的心靈也得到慰藉和凈化。同時猶太精神也會一直傳遞下去,并且這種精神的力量會感染越來越多的非猶太人,最終全人類共同的努力會使猶太精神得以延續(xù)并升華。
3.結(jié)語
作為一位具有人文主義精神的猶太作家,他側(cè)重描寫貧窮受苦的小人物,他們都忍受命運的痛苦,在受苦中保持道德的純潔,在生活磨難中達到精神自由,最終完成靈魂的救贖。他把猶太人的境況視為人類生存狀況的一個有意義的象征。這種普遍化的猶太性不僅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有道德良知的作家的責任感,也體現(xiàn)了他特有的人文主義關(guān)懷。正如美國評論家所言,馬拉默德的《伙計》,“給美國文學注入了一股情感暖流”。(轉(zhuǎn)引自魏嘯飛,2009,133)
參考文獻:
[1] Sidney Richman. Bernard Malamud [M]. New Haven: College University Press, Twayne Publishers, 1966.
[2] 伯納德·馬拉默德: 《伙計》[M],葉封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1980
[3] 利奧·拜克: 猶太教的本質(zhì)[M],傅永軍,于健譯,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2
[4] 喬國強: 美國猶太文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5] 王海燕:文化碰撞中的永生——解讀馬拉默德的《店員》 [J],湖南大學學報, 2000
[6] 魏嘯飛:美國猶太文學與猶太特性[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