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論文系黑龍江省教育廳2009年度人文社科(面上)項目計劃,項目編號:11542278;
黑龍江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資金項目計劃, 項目編號:YJSCX2009-107HLJ
摘 要:美國當代華裔作家譚恩美在其處女作《喜福會》中探索了以母女沖突為表現(xiàn)形式的移民自身的傳統(tǒng)與主流文化之間的矛盾,解構(gòu)出母女之間由沖突走向和解、最終回歸母文化的心路歷程,以全新的視角觀照美國華裔女性文化身份構(gòu)建的過程。
關(guān)鍵詞:沖突;和解;回歸;《喜福會》;文化身份構(gòu)建
Abstract:Amy Tan ,a prestigious woman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circles, in her maiden work Joy Luck Club , explor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own immigration , thus deconstructing the mental pilgrimage of mother and daughter undergoing from conflict to reconciliation and regression to mother culture, and witness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American females with a new prospective.
Keywords: conflict; reconciliation; regression; Joy Luck Club; the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作者簡介:王發(fā)展,男,(1971—),齊齊哈爾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齊齊哈爾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文藝學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譚恩美是美國當代華裔作家中聲望較高的一位女作家。她的第一部作品《喜福會》于1989年出版迅速暢銷,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nèi)的25種語言,后又被改編搬上熒屏。小說的巨大成功主要是因為作者以其女性特有的敏銳洞察和細膩的筆觸極其細致地探索了現(xiàn)代社會人們普遍關(guān)注三個文學母題——代溝、母女沖突、移民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矛盾。
一、沖突
《喜福會》講述了四位中國母親與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女兒們之間由于文化差異和對文化身份的不同理解等原因由頻繁沖突到彼此和解再到相互認可的故事。
以古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為原型的父子沖突、厄勒克特拉為原型的母女沖突在世界各國文學史都有典型的表現(xiàn),父、母親憑借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智慧所構(gòu)筑起來在家庭中的威信時常受到逐漸成長的子女的挑戰(zhàn),而譚恩美在敘述由代溝而導致的兩代人之間沖突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文化沖突的催化劑,就使小說中的母女沖突尤為激烈。
1、中西方文化沖突
《喜福會》中的母親們是第一代移民,在她們身上中西方文化沖突體現(xiàn)的最為激烈。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和教育的移民母親,即使在美國生活多年,但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深的眷戀和依賴。她們“穿著有趣的硬邦邦的立領(lǐng)中國式衣衫;前胸繡著花卉”,“煮赤豆湯”、“黑芝麻羹”、“包餛飩”、做春卷、室內(nèi)裝飾掛廣東銀行贈送的掛歷、消遣時打麻將、用“五行”理論解釋生活中的諸多現(xiàn)象等等,這一切都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在她們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他們這些獨特的生活方式在西方人眼中則完全是另一番情景:立領(lǐng)繡花衣衫“顯得太古怪”、美味的中國菜被說成“豬內(nèi)臟、鴨腳掌”、五行是“中國人的迷信”、中藥則被理解為“把那種稀奇古怪的蛇蟲百腳的干殼,和著什么東西枯葉和干花,包成一小包一小包地賣給病家”、家庭聚會的喜福會被當作“有著特殊儀式的社團,好比3K黨的集會及印第安人出征前的典禮,反正有著一套神秘古怪的儀式”??梢姷谝淮泼裨诿绹鐣耆幱谒叩牡匚?,切身經(jīng)歷著兩種文化的強烈對撞、沖擊,無比痛苦,甚至失語。
2、母女沖突
中西文化沖突在小說中具體化為母女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小說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圖式,即母女之間的關(guān)系是以矛盾與沖突為主線的”。小說中的母親一代生長在中國大陸,她們自小就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在“子不教,父之過”儒家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為移民父母不希望自己受過的苦再讓子女承受;而且“人之發(fā)膚,受之父母”,就理應(yīng)接受父母的管教。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思想,這種管教,既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一種義務(wù)。而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女兒們,則受到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觀念的影響,認為每一個人即使是幼兒也具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地位,是不可侵犯的。正是由于各種倫理道德觀念迥異,母女關(guān)系之弦從最初就繃得很緊張,而伴隨著女兒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個性的增強,這根弦越繃越緊,最后竟無法演奏出和諧之聲。如吳素云為了讓女兒出人頭地,有所成就,自己吃苦耐勞省吃儉用地支持女兒練習鋼琴,在女兒遭受挫折試圖放棄時,以中國傳統(tǒng)母親的威儀強迫女兒練琴,并威脅道“在我的家里,只允許聽話的女兒住進來”,言外之意,住在這家里就必須聽“我”的話,沒有其他選擇;而女兒精美則用一連串的虛擬語氣反擊“我希望不做你的女兒,你也不是我的母親”,“我希望我沒有出世,希望我已經(jīng)死了,就跟桂林的那對雙胞胎一樣”。(吳素云在中國大陸時因逃避戰(zhàn)亂而將襁褓中的一對雙胞胎女兒遺失,生死不明。)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頂撞父母是大不敬,而揭父母傷疤,則屬大逆不道。母女沖突之激烈由此可窺一斑。而此類沖突在小說中另外一對母女身上也同樣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薇弗利.龔天資聰慧,尤其擅長國際象棋,并且在社區(qū)內(nèi)、市內(nèi)多次獲獎,不僅能夠戰(zhàn)勝杰出的白人男孩棋手,甚至成人棋手也成為她的手下敗將,被譽為“小棋圣”、“棋壇新星”、“神童”,成為國家級象棋冠軍,離國際大師僅咫尺之遙,但僅僅因為忍受不了母親的愛拿女兒取得的成績向人炫耀的做法,在與母親吵翻之后,竟憤而不再下棋、悟棋,以此作為對母親的反抗,最終天賦遁跡,泯然眾人矣。由此可見,女兒們認為彈不彈琴、下不下棋是自己的自由,成功與否亦與他人無關(guān)。而母親們則認為自己已經(jīng)為孩子設(shè)計好出人頭地,走向成功,實現(xiàn)“美國夢”的道路,女兒只需且只能按照母親的意愿去努力,就會成功,藉此實現(xiàn)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理想。而女兒們認為這純粹是母親們中國式的愛虛榮喜攀比的心理在作祟。就這樣,由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而導致母女間的鴻溝勢必使得矛盾日益尖銳,最終演變?yōu)榧ち业臎_突、長期的冷戰(zhàn)、憂郁的內(nèi)心獨白。
二、和解
雖然以母女沖突為象征的文化沖突是小說的核心情節(jié),但四對母女在經(jīng)歷了多種多樣的困難與曲折后,最終和解,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華裔作家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的倫理取向和審美理想。
小說中許安梅和許露絲之間曾發(fā)生過激烈的沖突,并且母女心中都有很深的芥蒂和隔閡,但當母親得知懦弱的女兒即將面臨被丈夫遺棄的處境,內(nèi)心痛苦不堪甚至求助心理醫(yī)生時,非常非常地支持她,要她堅強起來,勇敢地同丈夫做斗爭,最終露絲從美國丈夫那里贏得了尊嚴。自強自立后的許露絲夢到母親在照看嬰兒般侍弄花草,那是母親為女兒也為自己種下的希望種子。在母女的精心呵護下,凝聚著濃濃母女情的愛之幼苗必將“挺起身子”茁壯成長。
小說中的重要人物吳精美與母親之間也在很多方面有著不理解和不認同。但就是母親去世后,她發(fā)現(xiàn)對于自己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人之一“一丁點也不了解”,從而引發(fā)了深刻的思考。父親向她講述了母親在移民美國前在中國大陸所遭受的深重苦難,并且被一個強烈的欲望折磨,抱憾而死,即尋找戰(zhàn)亂中遺失在中國大陸的一對雙胞胎女兒。吳精美終于了解了那個“很愛你,更甚于愛自己的生命”的母親寬廣的胸懷,對女兒的深厚的愛和殷切的希望,決定完成母親未竟之愿。當她在上海機場見到自己的兩個姐姐時,深情地擁抱在一起,并且看到了“媽媽的臉龐”,“似媽媽就在我們之間”,無法描繪的親切和姐妹骨肉之情使得吳精美多年間對母親的積怨瞬間冰釋。此刻精美內(nèi)心涌動的是澎湃的愛,兒時母親所描述的那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在此刻因為與母親的和解變得親切了,“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在我血液中的基因,中國的基因,經(jīng)過這么多年,終于開始沸騰?!币虼耍概g的和解一方面被賦予了海外華裔在文化母國尋根進而建構(gòu)文化身份的深層意義;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美好期冀。
三、回歸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承載者的移民母親在給女兒講故事、教女兒做人的道理時,“她的一部分思想已經(jīng)鉆入你的腦子里”,薇弗萊曾回憶到“早在我六歲時,母親就教我萬事不要露聲色,才會成功,這是一種戰(zhàn)略?!痹谀赣H們的諄諄教導、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對女兒們產(chǎn)生了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而堅定,薇弗萊不僅悟到了“得學會忍耐,不露聲色,要先發(fā)制人”等成為好棋手的奧妙,同時明白了“下棋的訣竅也是處世行事的準則”,女兒們在日常生活中從母親的中國是謙虛中也學會了以退為進等策略,并將其內(nèi)化為為人之道處世之學。小說在開篇提到,吳精美在母親去世后接替母親在喜福會中的角色,恰恰就說明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她必將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綻放奇葩。
小說《喜福會》美國女兒與她們的移民母親經(jīng)歷了由沖突走向和解的情感之路,最終又選擇了繼承母親所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之路,從而完成了自身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這也印證了“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亙古不變的文化傳承之路。
參考文獻:
[1]譚恩美:喜福會[M]。程乃珊,嚴映薇,譯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2] 程愛民: 20世紀英美文學論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 陸薇:走向文化研究的華裔美國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鄒建軍:“和”的正向與反向——譚恩美長篇小說中的倫理思想研究[ 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