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語義學角度論述了日語單詞「気」的概念,日語中「気」的發(fā)音有兩個,分別代表不同意思,其中ki的發(fā)音所派生出的意思主要來自中國古代「気」的哲學,而ke的發(fā)音所蘊含的意思則是日本人的自創(chuàng),圍繞這一主線,比較了中日對「気」這一概念的不同認識,闡述了「気」所反映的日本人的宇宙觀及人生觀。
關鍵詞:「気」中文「心」日本人人生観
作者簡介:崔瑜(1984—),女,陜西寶雞人,西安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yè)20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
一、「気」是什么
日語中,最常見的一個詞恐怕就是「気」了。由「気」所衍生的單詞及詞組有上千個。從天気、空気、陽気、電気、磁気等自然現(xiàn)象到元気、生気、正気、景気、気力,等心理現(xiàn)象,還有雰囲気等詞匯表現(xiàn),日本人認為這些全部由「気」而生。
到底,「気」是什么呢。根據(jù)《広辭苑》1的詞義解釋,共有五項釋義,但是,每一項的解釋都都非常含糊,比如“充滿于天地間的東西”2或者“生命的原動力”3(作者譯)。不論是從天體物理學的角度,還是生理學、心理學的角度,甚至是從研究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guī)律的哲學的角度,都無法具體的捕捉到「気」的形態(tài)。
因此,諸學科無法解釋的迷,都由「気」這一詞語擔當。日語中所衍生的關于「気」的單詞與詞組數(shù)量的龐大,是不是也正說明了科學無法觸及和解釋的領域的龐大呢。于是我們不僅無法對「気」進行嚴密地定義,甚至無法直觀的說出我們對這一詞匯的感覺,成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模糊概念。
同時人們也都知道「気」雖無法捕捉,但確實是漂浮于天地之間,融入人類心靈,活動于天地萬物之中。
二、中國人所認為的「気」是什么
「気」這一文字及概念,產(chǎn)生于中國。甚至融入了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易經(jīng)》《老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都論及「気」的概念。諸論雖多少有差異,但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認為,宇宙的根源蘊含著太極原理,太極蘊含著「気」。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致萬物化生的過程,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所以也產(chǎn)生了“元氣”“一氣”等概念。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8226;#8226;#8226;#8226;#8226;#8226;二「気」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陰陽二氣的增減、平衡被稱為“消”“息”,中國人認為世界即是由此“一消一息”構(gòu)成。由此,「気」生萬物,給予萬物變化的能量。
三、是否ki的哲學生于中國,ke的概念生于日本。
日本人對「気」的表象的認識來自于中國,于是對「気」大致的觀念及印象都與中國人一直。但是日語中,「気」一詞有兩個發(fā)音,一為「き」(發(fā)音ki)一為「け」(發(fā)音ke)。其中發(fā)ki音時,通“「気」”字;發(fā)ke音時,通“化”字。大和語中的“化”指的是不可思議的、異常的,甚至衍生出了附體、糾纏的意思,于是也產(chǎn)生了「もののけ」(發(fā)音mononoke)這一單詞,指妖魔鬼怪。
如果沒有接觸到中國文化,日本人也許可以創(chuàng)造出自己關于「気」(發(fā)音ke)的哲學概念,但是,正當日本人朦朧地感覺到了「気」(發(fā)音ke)時,中國的哲學概念傳入了日本,日本人對「け」的哲學考察依賴于中國的哲學思想,又將「け」的各種樣態(tài)總結(jié)出了感覺及情緒性的表現(xiàn)。
所以可以說,ki的哲學概念來自與中國,而ke的現(xiàn)象學則是成立于日本。并且,日本從中國借來這個字,制造出了連中國人都吃驚的數(shù)量龐大的單詞。
四、與「気」合成的日語詞匯及表現(xiàn)
「気」最常被用來表現(xiàn)人的心理活動。雖然也有形容天氣的大気、空気、暖気、寒気、濕気、火気、電気、磁気、気象、気候等。但最多的還是用來形容人類心靈的狀態(tài),比如說「気を使う」(用心,留神4)「気に入らない」(不喜歡)「気をつける」(小心)「気にしない」(不在意)「気が小さい(大きい)」(小氣,大方)「気後れ」(膽怯,畏縮)「気が遠くなる」(神志昏迷)「気が多い」(心情浮躁)「気が重い」(心情沉重)「気のせい」(心情關系,心理作用,神經(jīng)過敏)「気を取り直す」(重振精神)「気が合う」(合得來,對脾氣)「気が落ち著かない」(心神不寧)「気が散る」(精神渙散)「気が晴れる」(心情舒暢)「気がふさぐ」(心情郁悶)等等,但是,在日語中數(shù)量龐大「気」的用法,沒有哪個能僅用一個中文詞語就解釋地準確到位。雖然「気」的概念是由中國傳入,但是,因為用法無法很到位地釋義成中文,所以對學習日語的中國人來說反倒成了完全沒有關系的外國詞匯。
日本人的這些心理活動,要想清晰明確地體察,實在是很難。
五、日語的「気」與中文的「心」
日語詞匯「元気」「平気」「短気」,都是表示心理活動的詞匯,與人的心情息息相關,如此說來,是否可以把「気」換成中文的「心」來考慮呢。而且,如果用「心」來替換的話,中文中也就有了很多相應豐富多彩的詞匯表現(xiàn),比如操心(思い悩む)、焦心(焦る心)、寒心(殘念)等等。
但是,日語中的「心」,卻又不能百分之百地與中文的「心」等同。赤塚行雄5引用了被稱為日本國民大作的家夏目漱石的文章《稻草》中的句子「心は沈んでいた。それと反対に彼の気は興奮していた」(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相反,他卻興奮了起來。)來說明這一對應性上的差異。
赤塚先生解釋說例句中的「心」是「向內(nèi)的,封閉的」而「気」是「向外的,雖然看不見,但卻好像觸手一般一直在動」,也就是說,「気」是「心」周圍生出來的肉眼看不見的如觸手、或者像波段一樣跳動的東西?!笟荨故且环N宏大的「無意識」的能量。
六、「気」的概念反映了日本人的宇宙觀,人類觀
依據(jù)『古語辭典』6釋義,「気」是「空気などのように、立ちこめるもの」(彌漫在天地之間,如空氣一般的物質(zhì))。并且,解釋說「気」是「如霧,煙,香氣,火焰,陽炎等物一樣,伸手無法觸及,但是因其不斷上升,搖動,所以可以看得見,并且,可以被感知」。
「気」字在中國漢字里本來寫作「氣」,如同這個字本體所顯示的,是“煮米的時候產(chǎn)生的霧氣”。 依據(jù)「気」字的字形,是將這霧氣表現(xiàn)成了云霧狀。所以,可以說,在中國「気」也是一種彌漫著的,漂浮著的,搖動著的現(xiàn)象。
日本人將這一印象更加本土化了。從云、霞、霧、陣雨、暮靄,這些朦朧模糊的世界里,感受到了無上的美感。詮釋出了讓「気」的正宗出處――中國都為之震驚的豐富多彩的新意。
所以說,日語詞匯「気」,反映了無論天地人心都是依氣而動,這一日本人的宇宙觀,人類觀。
參考文獻:
1、《広辭苑》 巖波書店 第六版
2、《広辭苑》中的解釋原文“天地間を満たすと考えられるもの”
3、《広辭苑》中的解釋原文“生命の原動力となる勢い”
4、本稿出現(xiàn)的日語詞組的中文翻譯均出自『日中辭典』小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
5、赤塚行雄『気の構(gòu)造』、講談社(1974∕11)
6、『古語辭典』旺文社 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