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的現(xiàn)狀是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教授形式。傳統(tǒng)藝術教學片面強調教師的教,形成了以教師為本位的教學關系。從而導致學生獨立性的不斷喪失,這是傳統(tǒng)藝術教學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本文以“任務驅動式”教學在高職院校中的探索總結出此模式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的能夠培養(yǎng)綜合素質高、適合社會發(fā)展的人才。
關鍵詞:藝術 教育 任務驅動式教學
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課程分為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強調學生自由表現(xiàn),大膽設計創(chuàng)造,外化自己的認識和情感;欣賞評述則傾向于內化為文化品位和素質品質:綜合探索則強調通過綜合性藝術活動的體驗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研究創(chuàng)造,運用綜合性知識技能去制作,表現(xiàn)和展示,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求欲望,體驗愉悅和成就感。從新課標劃分的四個學習領域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外化能力、內化品質,還是探索未知、體驗成功與情感,新課標賦予了新教材更多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性學習的方式。
常規(guī)的教學法是——教師給學生演示所教授的內容,學生跟著教師的思維做思考,沿用這樣的方法往往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而今的學生學習藝術知識存在“非零起點”與“非同一終點”,并且現(xiàn)代教育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道德品質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那么怎樣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圍繞這一要求開展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呢?
經(jīng)過多年在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認為: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最能體現(xiàn)計藝術教學的特點,更適合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的藝術修養(yǎng)人才。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設計,通常由以下若干環(huán)節(jié)組成。
1.設置情景,提出任務
在任務驅動中,任務是一系列教學(學習)活動的中心,是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載體,是聯(lián)結知識與能力的橋梁。所以,任務的提出非常重要。
要提出好的任務,必須明確任務的特點。根據(jù)實踐和調查,任務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目標性。任務是當前教和學的中心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是其最大的目標,離開這一點,任務無價值可言。因此,切不可為了任務的所謂完美,而偏離教學目標,或者造成教學目標的不清晰。每一個教學目標都有相應的任務與之相對應,大的教學目標對應“大任務”,小的教學目標對應“小任務”?!按竽繕恕笨煞纸獬扇舾伞靶∧繕恕?,若干個訓練主題互不重復的“小任務”可形成統(tǒng)一的“大任務”。
(2)情境性。任務是在事先創(chuàng)設的,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呈現(xiàn)的。任務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使學生感到任務的完成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能幫助他們獲得新的技能。單一的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式的任務,缺乏生活性和情境化,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如果沒有相當?shù)淖杂X性和主體需求,不會樂意參與教學活動。因此,任務要有一定生活背景,并且是要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例如,用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誠信、禁毒、環(huán)保為題材,設計電子小報、迎新晚會、個人才藝表演等以達到學習、運用藝術內容的目的。
(3)探究性。任務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對當前學習主題的興趣,產(chǎn)生探索的欲望。探究性的任務往往是一系列的難度遞進的小任務,學生在解決一個小問題后,帶著成功的喜悅和興奮,沖上另一個任務,就如我們玩電子游戲一樣,過了一關又一關,趣味無窮。
(4)綜合性。任務往往與學生生活實際或學科學習內容相聯(lián)系,設計綜合的任務是吸引學生參與學習的一個有效手段。綜合的任務,可以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可以是利用生活及經(jīng)驗來運用和鞏固藝術知識問題。如呈現(xiàn)任務主題是“設計一張‘母親節(jié)’賀卡”,可以結合思想政治、語文、等學科教學,運用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來完成。
2.分析任務,逐層分解
在任務提出后,為了能讓學生找到任務中的知識點,找到完成任務的突破口,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分析任務中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必須對學生在信息加工及意義建構的過程中,給予適當?shù)闹笇c幫助,不要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要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啟發(fā)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在教學過程開始時,教師應該明確任務內容及其要求,使學生了解學習的目標。教師不必講解或演示完成任務的全部過程,而是要引導學生分析任務,使他們盡快明確自己的入手點,并逐步提出新問題,探究問題的解決辦法。需要講解演示的時候,教師也一定要讓學生了解操作過程背后的分析、思考及方法策略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思維活動,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操作規(guī)范。
3.分組實踐、討論,完成任務
學生在分析完問題后,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此時,他們會對學習產(chǎn)生很濃的興趣。這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分工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時,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指導他們就學習方法、操作技巧進行介紹、交流、討論,回顧取得了哪些經(jīng)驗,認識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另外,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小組,使學生能夠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學生之間互為老師,充分利用了學生之間的資源差異。這樣一次課下來,所有的學生都有收獲,每個人都有成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任務驅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討論溝通。學生可以相互討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過程得以展現(xiàn),學生之間的觀點、方法得以交流。同時,學生可對照別人的觀點檢查審視自己的觀點,這種相互作用可以促進他們智力思維的發(fā)展。特別是對有爭議問題的討論,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fā)他們深入思考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培養(yǎng)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同時,通過老師引導,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競爭能力,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知識和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列#8226;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托馬斯#8226;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中國文藝聯(lián)合出版公司
3、 閻增武《美學原理導論》黃河出版社
4、 高職高專規(guī)劃教材《欣賞基礎》、《美術欣賞》、《音樂欣賞》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