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現(xiàn)代人的投入產(chǎn)出效益觀念來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畫像石墓是極大的浪費,得不償失。墓主人花費畢生的錢財刻畫那么多的漢畫,目的何在?楊愛國先生有本研究漢畫的書,名叫《不為觀賞的畫作——漢畫像石和畫像磚》,漢畫像難道真的“不為觀賞”嗎?本文對漢畫像石墓主人的動機進行了思考和探究。
關(guān)鍵詞:漢畫像石;觀賞
作者簡介:崔勁松,徐州師范大學,本土油畫與創(chuàng)作專業(yè),學號:1032010806005,指導教師:朱存明教授
“文化”在古代中國本意是人文教化,簡單的說文化就是人化,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又來塑造人。人的自覺意識和活動是文化產(chǎn)生的前提,書畫是文化行為,為墓葬刻畫像石也是一種文化行為。顯然,沒有足夠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和比較發(fā)達的文化支撐是無法建造較大規(guī)模的漢墓和漢畫像石的。漢畫像石多為經(jīng)濟上富有的墓主及其家屬與工匠集體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作品。創(chuàng)作的結(jié)果尚需得到墓主和家屬的認可。用現(xiàn)代人的投入產(chǎn)出效益觀念來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畫像石墓是極大的浪費,得不償失。墓主人之所以還要這么做,這主要是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依從于所處時代的文化風尚的結(jié)果。但是,即使墓主人的“思想境界”很高,如果沒有切身的利益驅(qū)使,墓主人花費畢生的錢財刻畫那么多的漢畫像,且“不為觀賞”,顯然是不可思議的。那么這些漢畫與墓主人的切身利益有何聯(lián)系呢?這些漢畫到底是刻給誰看的呢?
一給墓主人自己看——看到自己美好未來
從漢畫題材看,顯然是接受了道家“升仙”思想的漢人堅定地相信自己會有來世,用今生的積蓄去打造來世更加美好的理想生活,這當然值得了。所以說,漢畫首先是刻給墓主人自己看的,墓主人從這些漢畫中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來。未來死后的生活除了物質(zhì)上要不低于生前的富裕,精神生活當然也絕對不能絲毫降低檔次。“墓室它除了作為停放死者的容器——物質(zhì)空間外,還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空間。”所以學者們通過漢畫像不但了解到漢族先民的物質(zhì)生活,還能夠充分體驗到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
二給閻王爺看——總結(jié)匯報,粉飾生前
既然墓主人相信自己會死后升入另一個世界,這個死后的世界當然也會有和自己最具厲害關(guān)系的上司——閻王爺。要讓閻王爺滿意認可自己,才會有好日子過。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寫幾千字的總結(jié)和思想?yún)R報是不可能的了,而經(jīng)過精心構(gòu)思設(shè)計鐫刻的滿墻漢畫,就是最好的“個人介紹”——自己生前做了啥,身份地位如何,思想境界有多高尚,甚至未來希望在閻王爺?shù)妮牭啬艿玫缴稑拥拇?,都一目了然。處于這樣的目的,所以這份“個人介紹”到底有多大的水份就可想而知了。我們決不能天真的把這些埋在地下或許用來欺騙閻王爺?shù)氖^當做真實歷史的“鐵證”。
三給祖宗看——續(xù)寫家族榮耀,告慰列祖列宗
漢民族是信仰祖先崇拜的。他們遵循祖先定下的規(guī)矩,繼承祖先遺志、以家族興旺為己任。死后需要面見的除了閻王爺,還有列祖列宗。在家族歷史的接力中,這一棒傳的怎么樣,當然是要有交代的。如果家族衰落,自然就會“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如果家族富庶興旺當然會“光宗耀祖”。所以墓室漢畫所營造的精神空間便承擔了告慰列祖列宗,續(xù)寫家族榮耀的的作用。因此漢畫像石對于我們研究漢代人的家族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給官府看——看我子孫多么孝廉
我們知道漢代的官吏選拔制度是要“舉孝廉”的,而“厚葬”當然是孝廉的具體表現(xiàn)。這樣的制度是厚葬風俗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墓主人生前就開始籌劃,大張旗鼓地修建墓室,不惜重金,極盡豪華,以吸引眾人,特別是吸引“察舉孝廉”的官員的注意,給自己的子孫在“孝”上加分。直系親屬一旦被“舉孝廉”,就意味著升官發(fā)財、光宗耀祖、家族興旺、惠及子孫。因此,即使墓主人自己想在墓葬上節(jié)儉些,兒孫們也未必答應(yīng)。因為有著這一層動機,所以如果某公的墓室畫像石描述他的兒孫們有多么的賢惠孝順,你不必當真。
五給族人和兒孫看——給予精神撫慰,進行思想教育和文化傳承
漢朝的人識字的不多,即便簡牘也不是普通人家所能觸及。大多數(shù)人顯然不能通過讀書來學習傳承文化。祭祀活動和墓葬儀式顯然在文化傳承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墓室的一磚一石、墓室墻壁上的一筆一劃,都會被崇尚祖先崇拜的后代們奉為“祖訓”、視為神圣。家族墓地是家族共同情感交匯之地,當然是對家族成員進行傳統(tǒng)教育最重要的陣地。歷代墓主人當然會在臨終之前充分利用這個陣地,加強對族人和子孫進行文化知識、宗教禮儀、生活技能、歷史傳統(tǒng)、價值觀念等等全方位的教育熏陶,同時把自己對后代的要求列為“祖訓”。同時墓主人還給后代子孫提供了一個祭祀祖先、寄托哀思、獲得精神撫慰的場所。畫像石中“忠烈”、“孝敬”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作題材,用以教育子孫。比如《董永賣身》、《趙徇五歲知孝敬》、《京師節(jié)女》等等。而另外的一些歷史事件、圣賢故事,無疑是起到文史教科書的作用,例如《孔子見老子》、《藺相如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所以通過這些畫像石,我們既可以了解漢代當時的文化狀況,還可以很容易把握墓主人的宗教信仰、價值取向。
六給鄰里鄉(xiāng)親看——虛榮攀比,以此彰顯家族興旺
墓主健在時就開始了漢畫像石墓的制作,建好的墓室是允許別人來參觀的,大家當然就會有個評議。虛榮之心,人皆有之,墓葬乃是終生大計,當然不能掉以輕心。墓主人為了給自己支撐臉面,同時也是為了兒孫的臉面、整個家族的榮耀,當然不能在鄰里鄉(xiāng)親面前輸給別人家。所以在這種心理作用的支配下,墓主人們可能會傾其所有、競相攀比,墓室會一個比一個豪華。工匠們?yōu)榱俗陨砝?,少不了會煽風點火,鼓動墓主人家在墓室的投資規(guī)模、建筑式樣、裝飾工藝上不斷超越。當然,攀比需要經(jīng)濟實力的支撐,我們很容易通過漢墓了解到墓主人家族的經(jīng)濟狀況,以至一個村落、一個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達程度。
綜上所述,我認為,漢畫像并不是“不為觀賞的畫作”,它恰恰是“為了觀賞的畫作”。既然是利益驅(qū)使,所以墓主人無論在漢畫像的內(nèi)容上還是藝術(shù)表現(xiàn)上都是費盡心機、傾其所有、盡其所能,為的是在方方面面給自己和自己的家族爭足面子、賺足利益。因此造就了漢畫像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價值和考古價值。
隨著歷史的變遷,官吏選拔制度的變更、人們對“升仙”信仰的動搖、戰(zhàn)亂和漢室的衰敗等原因,到了魏晉南北朝這種刻于磚石的漢畫像逐漸轉(zhuǎn)化為更具欣賞性的紙絹繪畫、壁畫、立體雕塑。漢畫像這種依附于特定地理文化環(huán)境的墓葬藝術(shù)逐漸走向消亡。
參考文獻:
[1] 楊愛國:《不為欣賞的畫作—漢畫像石和畫像磚》,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2] 徐毅英:《徐州漢畫像石》,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12月
[3] 朱存明:《漢畫像的象征世界》,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月
[4] 朱錫祿:《武氏祠漢畫像石中的故事》,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