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多數(shù)貧困生因其經(jīng)濟困難而深受自卑心理的困擾,這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與成長質(zhì)量,進而影響校園和諧氛圍。如何應用心理脫貧理念及其它途徑助其擺脫自卑心理困擾,使他們有尊嚴地活著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貧困生;自卑問題;心理脫貧
作者簡介:龔玲(1965—),女,江蘇邳州人,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會計金融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講師,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大學生多數(shù)來自農(nóng)村,不少學生面臨經(jīng)濟困難,因而成為貧困生。多數(shù)貧困生不僅身陷經(jīng)濟問題窘境,更承受著心理貧困的困擾,突出表現(xiàn)為自卑問題。貧困生自卑問題影響他們健康成長成才,如何對此追根溯源并探索幫助他們擺脫自卑陰影的途徑,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高職院校貧困生分類與主要心理特征
根據(jù)多年從事貧困生助困工作的觀察,筆者認為貧困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其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一)自尊型。這種類型貧困生自卑被自尊或自負掩蓋,屬隱性或微弱性自卑。又可分把他們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強不息,好學向上型,是貧困生的主體。他們能夠積極向上,勤奮好學,成績優(yōu)異,并能積極參加院系組織的各類活動,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另一類是超自尊型。他們往往會拒絕善意的幫助,有些神經(jīng)質(zhì),時刻提防他人,維護自己的尊嚴,乃至形成了自負心理,讓人感到難以接受。
(二)自卑型。這種類型貧困生自卑感強,自我價值感弱,不求上進,屬顯性或強性自卑,約占貧困生的20% 。他們認為享受國家貧困資助是理所當然,助學金拿得理直氣壯。他們還認為助學金反正與學習好差關系不大,學好學差都一樣。將來找工作,在農(nóng)村的父母又沒有關系,幫不上忙,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反正也找不到好工作,學習差能力差也對找工作影響不大,于是就自暴自棄。
(三)失落型。這種類型貧困生因自尊心受到傷害而自卑感較強,屬弱性自卑。他們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想努力學習,但成績又不是很突出。想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但又沒有太多的機會和勇氣,沒有足夠的信心。但他們也不愿意自甘落后,盡量不落在最后。所以,他們始終處于弱勢的自尊和弱性的自卑交叉狀態(tài)。
二、貧困生自卑心理產(chǎn)生根源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會誘因引起的一種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上述三種貧困生心理特征中,困擾貧困生的最大問題是自卑,其根源如下:
第一種情況根源:這種類型的學生,雖然在經(jīng)濟方面不如人,但他們能正確面對現(xiàn)實,積極悅納自我。在實際生活學習中,能夠發(fā)揮自己的長處,盡量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學習上更加刻苦努力,在班級里總是名列前茅,這樣就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避免了自卑心理的產(chǎn)生。在有了自信心的基礎上,再參加一些活動就增強了自信,就會取得一定的成功。這樣,他們?yōu)楸苊庾员靶睦淼漠a(chǎn)生,反而激發(fā)其積極向上的斗志,進而形成個人自尊。過分自尊貧困生中有許多特敏感、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容易聯(lián)想,很可能是別人無意中的一句話就引起他們的過激反應。有的貧困生甚至有些虛榮心,從不向別人提要求幫助。
第二種情況根源:第一,家庭經(jīng)濟困難是誘因。這類貧困生因經(jīng)濟困難會在學習、社會生活適應過程中產(chǎn)生“不如人”之感。在這種自卑心理的支配下,他們在學習、生活和與人交往中,很難表現(xiàn)出開朗樂觀、充滿自信,相反會因為經(jīng)常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不自覺中減少了與師生之間的交往。第二,周圍環(huán)境是客觀原因。一是貧困大學生大多數(shù)從小生活在比較落后的環(huán)境,信息閉塞,與社會接觸甚少,知識閱歷淺薄,尤其是情商教育欠缺。進入大學以后,同學之間在吃飯穿衣和學習用品方面互相攀比現(xiàn)象嚴重,而貧困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經(jīng)?;乇芤恍┬枰ㄥX的活動。在人前總是畏葸不前,過分謙讓,自卑感更加強烈。第三,本人是決定原因。一是在學習上,缺乏自信心和學習緊張心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19.5%的同學自認為“缺乏信心”,“過分地擔心將來的事情”的占25%,“很在乎別人看法”的占28%,這些都反映了大學生面對現(xiàn)實缺乏自信的心理。二是在受挫折上。傳統(tǒng)的文化是“失敗是成功之母”,而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大學生,家長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但無意中又剝奪了他們受挫折教育的機會。三是在人際交往上,貧困生因經(jīng)濟條件限制而使一些相關方面受限,從而使他們遭遇挫折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學生多得多。四是在自身性格上,性格內(nèi)向的貧困大學生更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
第三種情況根源。這種類型的貧困生比較愛面子,不愿意把自己的家庭情況在公共場合表露出來。不想讓更多的同學老師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他們本來面臨經(jīng)濟貧困,但由于在申報時要求個人先申請,再在班級進行個人情況陳述,班干部再進行班級評議等復雜要求。這些程序嚴重傷害了這類貧困生的自尊心,所以有的學生雖然經(jīng)濟貧困但也不愿意申報貧困生資助。從而使一部分真正貧困的學生沒有受到資助,因而產(chǎn)生失落感。
三、貧困生擺脫自卑途徑
(一)思想、心理脫貧。貧困生要想真正脫離貧困,一定要轉(zhuǎn)變思想,認識到自卑心理的危害,學會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即認知改變。從認知上來說,首先要肯定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的個性特點,沒有好壞之分,因為每一種性格都有好和壞兩個方面,每一種特質(zhì)都是你自己所獨有的。其次,從心理學上分析,自卑心理實際上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只是這種防御是消極的防御。一個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對自己的能力評價很低,不敢大膽、主動地與人交往,會逐漸地疏遠別人,從自我孤獨到自我封閉,與周圍的人形成一道無形的高墻,這種狀況又會使別人對他形成不良的看法,更加遠離和回避他,從而反過來進一步加深他的自卑心理。要改變這些學生的自卑心理,就是要讓他們學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客觀地分析自己,找出自己身上的優(yōu)、缺點,做出比較正確的自我評價,在生活和學習上,以及與人交往中揚長避短,相信自己,不斷發(fā)揮、挖掘自己的才能和潛力。
(二)行為脫貧。貧困生只要思想和心理上能夠從貧困的陰影中解脫出來,那么表現(xiàn)他們在行為上就不會感覺到低人一等了。在高職院校,輔導員、班主任要引導他們學會正確看待成敗,不斷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一是積極的心理暗示。在處理一件事的過程中,心中默念“我可以,我一定能行!”。二是目標建立。在學習和生活中,怎樣確立一個符合自己的清晰目標,為完成目標腳踏實地地行動,也是大學生建立自信、克服自卑的一條途徑,制訂目標和計劃的時候應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目標越細致實際操作就越順利。和自己作比較,不和別人作比較。當自己有進步的時候,及時鼓勵自己,不要拿自己和別人比,永遠都會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成功的時候,分析自己成功的原因,再接再勵。如果失敗,則分析失敗的原因,以后逐步改進和完善。做行動的巨人,行動是自信的必要條件,沒有行動獲得的不是自信,而是自負。遇到失敗和挫折后要能夠正確分析主、客觀原因。雖然有時失敗、挫折是由于某些客觀原因和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但是很多時候卻是由于設定的期望值不當造成的。適當調(diào)整期望值,經(jīng)過努力實現(xiàn)目標,在此基礎上再稍微提高目標,再經(jīng)努力實現(xiàn)。每一次的成功都會帶來喜悅、帶來信心。這樣,不斷實現(xiàn)目標,不斷增強自信,長此以往,自卑心理就能得到逐步克服乃至擺脫。三是學會自救,在生活和學習上不能只索取,要靠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F(xiàn)在社會和國家越來越重視資助貧困大學生,多方為貧困生的學費奔走。這對處于困境中的貧困生,無疑是雪中送炭。雖然有社會和國家的幫助,但是對眾多中國貧困生來說是有限的,所以貧困生不能等著有人伸手援助,應該在生活和學習上進行自救。這里的自救不僅包括貧困生自己,也應包括貧困生父母。貧困生父母應該轉(zhuǎn)變觀念,要學會自食其力,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財富,而不是靠國家財政來扶持。貧困生在生活上要勤儉節(jié)約,通過正確的渠道例如勤工儉學等助學活動給自己的父母減輕點負擔。在學習上要積極進取,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也要陶冶情操。
(三)環(huán)境脫貧。學校營造自立自強者榮的良好氛圍,在貧困生中開展以“自立自強者榮”為主題的各種活動,逐步讓貧困生擺脫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重新樹立起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要讓他們懂得,他們改變不了環(huán)境,可以嘗試著改變自己的心境,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同時要教育教師與非貧困生既要以朋輩心理互助的形式幫助貧困同學心理脫貧,不歧視他們,也要適時力所能及地予以經(jīng)濟上的幫扶,讓他們感受集體的溫暖,家庭般的溫馨。營造幫助貧困同學從身邊做起的良好氛圍。
(四)改變資助方式。近幾年來,在貧困生資助問題上有些學校在資助方式上有些欠缺。比如讓貧困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講述自己貧困的原因,貧困的程度,在班級里進行投票選舉。在發(fā)放資助物質(zhì)時,一定要搞一個發(fā)放儀式,又拍照又報道,往往是好心辦了壞事,可能傷害了貧困生脆弱的自尊,還可能促使其產(chǎn)生自卑心理。所以在貧困生資助問題上應該多采用隱性資助方式,“助困悄無聲,感恩存于心”,即通過學生的校園一卡通對其生活消費進行資助,不要在公共場所進行大張旗鼓地進行物質(zhì)資助,以免使貧困生自尊心受傷害。
讓高職院校貧困生有尊嚴、有質(zhì)量幸福地活著,亟待解決的難題是如何幫助其心理脫貧,尤其是擺脫自卑心理的困擾,形成陽光心態(tài)。這一綜合工程需要貧困生從思想、心理、行為上配合,院校從營造良好環(huán)境、改變資助方式等方面努力。
參考文獻:
[1] 談自卑心理對大學生的困擾及解決途徑〔J〕,高教高職研究文教資料,2009年
[2] 邢希云. 淺議貧困大學生自卑心理〔J〕,科技信息,2101年24期,-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