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DVD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可用性,以外語習得教學法為依據(jù),闡述了在中國EFL環(huán)境下,合理地使用以DVD為載體的可視性英語真實材料,利用數(shù)字化視頻技術提供的各種交互功能,可以達到輔助提高英語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DVD;交互功能;真實情境;文化輸入;形式
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司空見慣的今天,視聽材料如新聞報道,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等已經成為了大學英語課堂上的重要學習工具。而目前這類材料的主要載體就是DVD(Digital Videodisc or 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shù)字化視頻光盤。DVD具有容量大,音質畫質高,容易獲得和便于攜帶等優(yōu)點。除此以外,教師可以利用其各種交互功能,尤其是結合教學目的對雙語字幕的靈活運用,為語言教學開辟出新的途徑,這是傳統(tǒng)的文字或音頻輸入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
值得一提的是,DVD作為教學資源在中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是有其特殊適用性的。作為大學英語專業(yè)的學生, 除了具有較高的英語語言能力外,還應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等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而在中國英語作為外國語(EFL)的環(huán)境下,多數(shù)的學習者沒有或少有與英語母語使用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給學習者們制造了很多障礙。針對這種狀況,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材料尤其是交互功能強大的數(shù)字化視頻,將學習者帶入各種動態(tài)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情境,是輔助教師幫助學習者外語習得的有效途徑。另外,在中國很多大學由于班級人數(shù)眾多,多媒體設備不足, 瀏覽互聯(lián)網資源受限等因素,實現(xiàn)完全的電腦輔助教學還很困難,大部分的課程仍然采取單一的紙介授課的形式。在多媒體教室,DVD可以在電腦上通過軟件播放自如,并實現(xiàn)其完整的功能,甚至可以按照教學需要與其他資源編輯整合成課件。而如果不具備電腦設備,普通的DVD播放器和電視也能完成任務。這就使得DVD相比其他媒體英語學習資源如即時新聞,原聲電視節(jié)目, 網上資源等更易獲得, 更適于課堂教學及學生課后自行使用。
在外語教學中引進新型媒體或多媒體的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教輔技術的提高并不一定就意味著教學效果的提升。多媒體的使用必須與合理的課程設計及教學法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密切結合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下文從外語習得的視角,以情境學習,文化輸入和交互式形式教學的原理為依托,提出在中國的EFL大環(huán)境下,應將DVD數(shù)字化視頻技術融入大學英語課內教學,討論其發(fā)揮的作用及實效性。
1.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
情境學習作為一種獲得知識的一般理論和正在形成中的教學模式,以其豐富多樣性和良好的成長性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注意,對教育思考尤其是對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教學設計具有重要啟迪。情境學習法簡單的說是指在要學習的知識、技能的應用情境中進行學習的方式;認為學習不僅僅是個體性意義構建的過程,不能被簡單地視為把知識從一個人傳遞給另外一個人;學習是一個社會性的過程,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構的。因此知識必須在真實情境(authentic situation)中呈現(xiàn),即在以規(guī)范方式包含知識的真實場景和應用中呈現(xiàn),以激發(fā)學習者的認知需要。不同于大多數(shù)傳統(tǒng)課堂抽象、脫離背景的學習活動,情境學習強調當學習發(fā)生在有意義的背景中時才是有效的,背景有利于意義的構建并促進知識、技能和體驗的連接(高文,1997)。就外語習得而言,情境學習就是指在真實情境中使用目的語,在使用中逐漸提高該種語言能力。然而,在中國的EFL環(huán)境下,課外沒有目的語文化氛圍,英語學習所需的真實情境如何實現(xiàn)呢?McLellan(1994,轉引自高文,1997)總結出“真實情境”可以是:
1)真實的工作場景;
2)高度的真實,或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的“虛擬”的代用品;或
3)一種可以停留的環(huán)境,如:影像或多媒體程序。
由此可見,應用視頻無疑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將學習者希望參與的目的語世界帶入課堂,使他們接觸到該語言文化的各種社會語言情境,為激發(fā)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交流提供了理由和背景,同時也提供了涉及相關語言情境的模式與范例。自從DVD取代了VCR(卡式錄像機)成為視頻的主要載體,其簡便卻強大的可操控性大大提高了英語課堂使用視頻的效率。DVD集成了視頻、多軌道音頻以及同步的可切換的多種語言字幕等數(shù)字化信息,其強大的交互功能使得語言交流情境不僅可視可聽甚至可讀,為語言學習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源。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學習水平及目的,設計組織針對語法、詞匯、口筆譯、語用乃至社會語言學研究等等各種涉及語言習得的學習任務。
2.文化知識輸入(Cultural Knowledge Input)
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是外語習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而且,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對多種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表現(xiàn)得體的跨文化行為舉止,幾乎已經成為了所有現(xiàn)代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梢哉f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乃至文化分析推理方法與掌握該語言的使用能力同樣重要。在中國,傳統(tǒng)課堂依靠文字和圖片材料組織英語教學,課外又沒有英語文化氛圍,很多學生無法把英語學習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失去了學習動力和興趣。沒有了內在的推動力,語言習得也隨之無法實現(xiàn)。對此,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同意,觀看體現(xiàn)目的語真實社會情境的視頻對于獲取日常文化知識很有幫助。Tudor(1987)在闡述視頻作為文化導入途徑時指出,語言應該被視為特定文化的表現(xiàn),學習者也應在該種文化所涉及的信仰,價值觀等背景中體驗語言。視頻中所展現(xiàn)的整合的,溶入背景的文化設定,為了解外語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條件。Baddock也認為學習外語應該像母語使用者那樣以實際應用為目的,而不是學習語言學家和課本編者“創(chuàng)造出的”語言。反映人們的行為舉止、生活方式的外語視頻是很有價值的媒介,不僅使言語表達的表面意義變得立體可視,往往還描繪出該種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如不同的社會經濟階層、宗教信仰、地域、時代和種族的人們的差異(Baddock,1996:3)。由此可以肯定可視性材料在英語課堂上的實用性。但是真實情境中人們的語言交流是快速復雜的,所以就需要運用技術手段,不僅要能放慢這種交流行為,還要能強調突出其多樣性的特征。DVD技術將集成的視頻、音頻及文字字幕等內容轉換成了數(shù)字化信息,使得豐富的交互功能得以實現(xiàn),而且操作簡單,可控性極強,完全可以勝任上述任務。
3.交互式形式教學(Focus on Form)
語言教學是以意義為中心還是以形式為中心的爭論由來已久。研究指出完全依賴以意義為中心的教學法,靠大量輸入還不足以使學習者掌握較高水平的語法和社會語言運用能力,應引導學習者對語言形式加以注意(Swain,1985)。因此, 多數(shù)研究者同意在以意義和交際為中心的基礎上關注語言形式教學有利于促進習得(Ellis,2001;Spada,1997,轉引自林瓊,2009)。在此基礎上,Long(1991)和Doughty(2001)等人提出了“交互式形式教學”(Focus on Form)的新理念,主張有意識地引導學習者注意交際中偶然出現(xiàn)的語言成分(轉引同上)。將DVD視頻融入交際語言課堂,一方面可以為開展以意義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提供充足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另一方面從技術操作角度,也使得關注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語用等各個層面的語言“形式”成為可能。在學生理解影片意義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注意詞法句法等語法形式;語體、韻律結構、語調模式和肢體語言包括表情、手勢、姿態(tài)等語用形式;乃至宏觀地從目的語社會文化層面去理解語言形式所表達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EFL環(huán)境下,整合了數(shù)字化視頻技術的大學英語課堂可以為學習者提供相似于目的語文化背景的學習條件,同時能為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形式提供技術保障,幫助學習者向外語習得的目標邁進重要的一步。
參考文獻:
1.Baddock, B. Using Films in the English Class [M]. Hemel Hempstead: Phoenix ELT, 1996.
2.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In S. Gass C. Madden (eds)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3.Tudor, I. Video as a means of cultural familiarization [J]. System, 1987, 15(2):203-207.
4.高文:情境學習的關鍵特征及其對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1997,(6):59-62
5.林瓊: 國外交互性形式教學研究綜述[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16(3):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