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有塞上江南之稱的文明古城張掖位于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途徑之地,其方言分屬于蘭銀官話中的河西片。甘肅方言內部可分為八個小片:隴東方言片,隴南方言片,隴中方言片,隴右方言片,蘭州方言片,河州方言片,河西方言片,洮岷方言片。其中張掖方言就歸屬于河西方言。張掖方言中,音系比較簡單,聲母一般是27個,韻母29個,聲調主要包括陰聲、陽聲、去聲3個聲調。張掖方言片主要包括甘州區(qū)方言,民樂縣方言,山丹縣方言,高臺縣方言,臨澤縣方言。本文著重論述張掖方言中的甘州區(qū)方言。
關鍵詞:方言;普通話;官話;聲母
作者簡介:劉應芳,女,(1986—),甘肅省天祝人,漢族,天水師范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07級思政二班學生。
張掖,是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稱的文明古都,是甘肅河西走廊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絲綢之路的途徑之地。張掖方言歸屬甘肅方言蘭銀官話中的河西片,簡言之其歸屬于河西方言。
所謂方言就是民族語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區(qū)的人們使用的語言。方言在共同語形成之前,可以是形成共同語的基礎,在共同語形成之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仍然可以和共同語同時存在。作為民族共同語的基礎語言就叫做基礎方言,此種語言與標準語是有區(qū)別的,只通行于一個地方,標準語就是在基礎方言上得以發(fā)展形成的。其中漢語方言可以分為:官話,晉話,吳話,徽話,贛語,湘語,粵語,閩語,客家話,平話區(qū)。對官話而言其他各區(qū)也可以稱為是非官話區(qū)。漢語方言中最重要的官話方言,分布在今天的長江以北和西南各省廣大地區(qū),從南京到烏魯木齊,從昆明到哈爾濱,相距幾千公里官話方言的一致性很高,通話是沒有困難的。
張掖方言屬于甘肅方言,甘肅方言內部可以分為八個片[1]:隴東方言片,隴南方言片,隴中方言片,隴右方言片,蘭州方言片,河州方言片,河西方言片,洮岷方言片。另外白銀市的靖遠縣,平川區(qū),景泰縣(一部分),河西走廊西頭的敦煌(黨河以東的一部分)方言,從地域的角度看比較有特色,可以另立。但從語言的角度看,由于跟隴東方言一致之處較多,似乎也可以并立隴東方言(敦煌黨河西的一部分可以并入河西方言)。在《河西方言與普通話水平測試訓練教程》一書中靖遠縣,平川區(qū),景泰縣(一部分)的方言另立,敦煌黨河以西的一部分可以并入河西方言片。
張掖方言分屬甘肅方言的河西方言,不算變體,包括零聲母在內共有聲母27個(如表一所示),分別是:
(1)[p](雙唇音,不送氣,清音,塞音)發(fā)音時,雙唇緊閉,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聲帶不顫動,較弱的氣流沖破雙唇的阻礙,迸裂而出,爆發(fā)成聲。例如:不、補、部、布、白、百、把、波、幣等等。
(2)[p‘](雙唇音,送氣,清音,塞音)發(fā)音時,雙唇緊閉,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聲帶不顫動,一股較強的氣流沖破雙唇的阻礙,迸裂而出,爆發(fā)成聲。例如:怕、爬、帕、趴、扒、耙、葩、普、陪等等。
(3)[m](雙唇音,濁音,鼻音)發(fā)音時,雙唇緊閉,軟腭下降,鼻腔暢通。氣流振動聲帶,從鼻腔通過形成鼻音;阻礙解除時,余氣沖破雙唇的阻礙發(fā)出輕微的塞音。例如:面、米、迷、女、嗎、媽、馬、木、母等等。
(4)[f](唇齒音,清音,擦音)發(fā)音時,下唇接近上齒,形成一道窄縫,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氣流不帶動聲帶顫動,并從唇齒間的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佛、睡、水、誰、非、飛、肥、廢、說、書、樹等等。
(5)[t](舌尖中音,不送氣,清音,塞音)發(fā)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聲帶不顫動,較弱的氣流沖破舌尖的阻礙,迸裂而出,爆發(fā)成聲。例如:大、到、刀、達、度、跌、讀、槍等等。
(6)[t‘](舌尖中音,送氣,清音,塞音)發(fā)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聲帶不顫動,較強的氣流沖破舌尖的阻礙,進裂而出,爆發(fā)成聲。例如:特、太、圖、統(tǒng)、天、疼、同、提、慝等等。
(7)[n](舌尖中音,濁音,鼻音)發(fā)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軟腭下降,打開鼻腔通路,氣流振動聲帶從鼻腔通過發(fā)音;阻礙解除時,氣流沖破舌尖的阻礙,發(fā)出輕微的塞音。例如:奶、他(nia)、那(ne)、娘、腦、鬧、難、男、奴等等。
(8)[l](舌尖中音,濁音,邊音)發(fā)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氣流振動聲帶從舌頭的兩邊或一邊通過。例如:藍、蘭、爛、路、錄、陸、率、綠、里等等。
(9)[k](舌面后音,不送氣,清音,塞音)發(fā)音時,舌面后部抵住軟腭,軟腭后部上升,直至堵塞鼻腔通路,聲帶不顫動,較弱的氣流沖破阻礙,爆發(fā)成音。例如:哥、擱、格、歌、格、街、各、個等。
(10)[k‘](舌面后音,送氣,清音,塞音)發(fā)音時,舌面后部抵住軟腭,軟腭后部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較強的氣流沖破阻礙,爆發(fā)成音。例如:炕、吹、捶穿、筐,去、蟲、課等。
(11)[x](舌面后音,清音,擦音)發(fā)音時,舌面后部接近軟腭,留出窄縫,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氣流從舌面后部和軟腭形成的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下、瞎、哈、黃、紅、害、蒼、鞋等。
(12)[t#597;](舌面前音,不送氣,清音,塞擦音)發(fā)音時,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較弱的氣流把舌面前部的阻礙沖開一道窄縫,并從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姐、街、節(jié)、結、幾、雞、擠等。
(13)[t#597;‘](舌面前音,送氣,清音,塞擦音)發(fā)音時,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較強的氣流把舌面前部的阻礙沖開一道窄縫,并從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吊、砌、權、奇、渠、氣、沏、騎等。
(14)[#597;](舌面前音,清音,塞擦音)發(fā)音時,舌面前部接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縫,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氣流從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形成的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下、香、閑、線、玄、鮮、新、信等。
(15)[ts](舌尖前音,不送氣,清音,塞擦音)發(fā)音時,舌尖輕輕抵住齒背,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較弱的氣流把舌尖與上齒背的阻礙沖開一道窄縫,并從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子、咋、做、租、鉆、增、臟、總、界等。
(16)[ts‘](舌尖前音,送氣,清音,塞擦音)發(fā)音時,舌尖輕輕抵住齒背,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較強的氣流把舌尖與上齒背的阻礙沖開一道窄縫,并從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次、刺、踩、伺、菜、殘、擦、蔥等。
(17)[s](舌尖前音,清音,塞擦音)發(fā)音時,舌尖接近上齒背,形成窄縫,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氣流從舌尖和上齒背的窄縫中擦出而成聲。例如:死、撒、色、塞、酸、孫、三、算等。
(18)[t#642;](舌尖后音,不送氣,清音,塞擦音)發(fā)音時,舌尖上翹,抵住硬腭前部,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較弱的氣流把舌尖的阻礙沖開一道窄縫,并從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知、這、熾、制、指、侄、值、支、枝等。
(19)[t#642;‘]舌尖后音,送氣,清音,塞擦音)發(fā)音時,舌尖上翹,抵住硬腭前部,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較強的氣流把舌尖的阻礙沖開一道窄縫,并從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吃、吵、炒、朝、唱、長、稱、陳、橙等。
(20)[#642;](舌尖后音,清音,擦音)發(fā)音時,舌尖上翹,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縫,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不顫動,氣流從舌尖和硬腭形成的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試、使、上、裳、扇、剩、省、嬸等。
(21)[#656;](舌尖后音,濁音,擦音)發(fā)音時,舌尖卜翹,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縫,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只是摩擦比[#642;]弱,同時聲帶顫動,氣流帶聲,摩擦成聲。例如:熱、惹、日、扔、人、任、柔、肉等。
(22)[R](小舌音,滾音,濁音)發(fā)音時,氣流較強,舌位較低,小舌顫動,氣流帶動聲帶顫動成音。例如:耳、兒、二、而、餌、洱、鉺、貳等。
(23)[v](唇齒音,擦音,濁音)發(fā)音時,下唇接近上齒,形成窄縫,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氣流顫動聲帶,從唇齒縫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入、武、霧、五、捂、舞、餓、誤等。
(24)[pf](唇齒音,塞擦音,清音,不送氣)發(fā)音時,下唇接近上齒,形成窄縫,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氣流不顫動聲帶,從唇齒間的窄縫中擠出,較強的氣流把舌尖與上齒背的阻礙沖開一道窄縫,并從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桌、國、過、著、濁、鐲、啄、卓、茁等。
(25)[z](舌面前音,濁音,擦音)發(fā)音時,抵住硬腭前部,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聲帶顫動,氣流從舌面和硬腭前部形成的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例如:一、魚、雨、玉、遇、愚、衣、榆等。
(26)[h](喉音,擦音,濁音)發(fā)音時,舌位較低,氣流帶動聲帶顫動,通過喉部摩擦成聲。例如:黑、喝、河、合、咸、涵、汗、含、喊、漢、焊等。
(27)零聲母[其中包括開口呼韻母(韻母是i、u、ü和不以i、u、ü起頭的韻母)的字、合口呼韻母(u或以u開頭的韻母)的字、齊齒呼韻母(i或以i開頭的韻母)的字和撮口呼韻母(ü或以ü開頭的韻母)的字]例如:阿、碗、牙、暈。
張掖方言中的聲母拼合較普通話中的音節(jié)結構而言有許多特殊而又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1)普通話中的zh[t#642;]與合口呼韻母(例如:u、ua、uan、un、ong……)相拼時,在張掖方言中讀音發(fā)生了變化,其聲母統(tǒng)統(tǒng)由[t#642;]變成了唇齒音聲母[pf]。例如:普通話中的桌子的“桌”,在張掖方言中其聲母由[t#642;]變成了[pf],而其韻母不發(fā)生變化。又如看著的“著”字在張掖方言中其聲母由[t#642;]變成了[pf],韻母不變,前后讀音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2)普通話中的ch[t#642;‘]聲母與合口呼韻母相拼時,在張掖方言中的讀音與普通話中的讀音可謂大相徑庭,其由[t#642;‘]變成了[k‘]。例如:在普通話中穿衣服的“穿”,其聲母為[t#642;‘],但在張掖方言中它的聲母就變成了[k‘],其韻母由前鼻音變成了后鼻音。又如水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其聲母在張掖方言中由[t#642;‘]變成了[k‘],只不過韻母部分由前鼻音變成了后鼻音。
(3)普通話中的sh[#642;‘]聲母與合口呼韻母相拼時,在張掖方言中其讀音由[#642;‘]變成了[f],例如:“今天我摔了一跤”這個句子當中的“摔”字在普通話中其聲母為[#642;‘],但這個字如讓張掖人秀口一吐真就大變樣了,不再是普通話中的那個以[#642;‘]作為聲母的“摔”字,而變成由[f]為聲母與合口呼韻母uai相拼的另外的字了。又如:帥、拴、雙、甩、刷、衰、率、栓、涮、霜、誰、水、睡、爽、稅、朔、說、數、書、樹等字。如若將它們的聲母[#642;‘]換成[f],再加上它們原來的韻母拼讀出來就是它們在張掖方言中的讀音了。
(4)普通話中的r[#656;]與合口呼韻母相拼的字,其讀音與張掖方言中的大有不同,其聲母在張掖方言中油普通話中的[#656;]變成了[v],韻母一般不變。例如:我們床上用品中不可或缺的褥子,褥子中的“褥”在普通話中起聲母是[#656;],但在張掖方言中其聲母就變成了[v]了。又比如“軟綿綿”的“軟”其聲母在張掖方言中就由[#656;]變成了[v]。
(5)普通話零聲母開口呼er韻母的字在張掖方言中讀小舌顫音[R]聲母。例如:張掖人把兒子稱為“兒[R]子”,耳朵稱之為“耳[R]瓜子”,二流子叫的是“二[R]流子”等等。
(6)普通話零聲母合口呼韻母的字在張掖方言中起聲母讀唇齒音聲母[v]。例如:零聲母萬(uan)在張掖方言中讀為[v](聲母)+ang(韻母),不但聲母發(fā)生了變化而且韻母由前鼻音變成了后鼻音。
(7)張掖方言中一部分聲母j[t#597;]、q[t#597;‘]、x[#597;]齊齒呼韻母(i或以i起頭的韻母屬于齊齒呼)的字,在張掖方言中讀相應的[k]、[k‘]、[x]聲母。例如:“大街”的“街”其時由聲母[t#597;]與齊齒呼韻母[ie]相拼而成,它在張掖方言中聲母由[t#597;]變成[k],又如“鞋”字在張掖方言中起聲母為[x]。
(8)[ t#597;‘)q聲母與合口呼韻母[u]相拼的字“去”在張掖方言中其聲母由[t#597;‘]變成了[k‘]。
(9)普通話齊齒呼單韻母i和撮口呼單韻母u的零聲母字在張掖方言中讀為舌面前濁擦音[Ze]聲母,例如:張掖方言中的“一”、“雨”“魚”、“衣”等。
(10)普通話中聲母zh[t#642;]、ch[t#642;‘]與u、uo兩個韻母相拼的字,在張掖方言中其聲母由由[t#642;]、[t#642;‘]變成[pf],韻母不發(fā)生變化。例如:出字在張掖方言中的聲母是唇齒音[pf],而在普通話中聲母為[t#642;‘],又如,“豬”在張掖方言中的聲母是[pf],而不是普通話中里的[t#642;]等等,桌子的“桌”其聲母為[t#642;],韻母為uo,所以在張掖方言中其聲母由[t#642;]變成唇齒音[pf].除此之外,張掖方言中還有好多很有意思的地方,例如張掖人吧“看”不念“看”,叫“貓”(諧音),所以看一下再張掖方言中即為“貓一哈”。說到這個“下”字也很有意思,在張掖方言中,一般當“下”字是方位詞時,與普通話沒有什么區(qū)別,但當它做動詞或量詞講時就不念“下”(xia)而念“下”(ha)了。例如:“下(xia)車”在張掖方言中讀為“下(ha)車”,“在下一站下車”,用張掖話說出來就是“在下(xia)一站下(ha)車”等等。
張掖方言妙趣橫生之處不勝枚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走訪一遭,親身感受一下張掖方言的鄉(xiāng)韻之美。
注釋:
[1] 雒鵬、莫超:河西方言與普通話水平測試訓練教程[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七頁
參考文獻:
[1]雒鵬、莫超:河西方言與普通話水平測試訓練教程[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詹伯慧:漢語方言與方言調查[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應用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