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檢索國內(nèi)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文獻,總結以下幾個因素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作用較大或相關研究較多:性別與身體形象、家庭狀況、社會支持、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應對方式。通過相關研究對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提出目前國內(nèi)相關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來研究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 主觀幸福感 影響因素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生活質量做出的整體性評價。具體來說就是人們根據(jù)自定的標準對自身在一段時間內(nèi)情感反應的評估和生活滿意感的認知評價后而產(chǎn)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它由情感成分(包括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和認知成分組成。主觀幸福感既可反應心理健康水平,也可衡量生活質量和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
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體驗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時他們有比較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比較高的生活滿意感??梢哉J為這是和他們年齡特點和知識經(jīng)驗有關。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激情澎湃的年齡階段,他們充滿熱情,對未來滿懷希望;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與社會相比更為和諧也更文明,因此他們對自我以及他人的看法也更加樂觀和開朗。
一、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
縱觀國內(nèi)對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因素的研究資料,我們把這些因素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類。
(一)客觀因素
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客觀因素主要有性別與身體形象、家庭狀況、社會支持。
1.性別與身體形象因素
在關于性別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中目前并未形成一致觀點。張雯,鄭日昌認為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不顯著。另外,鄭雪、嚴標賓等人研究廣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不存在性別差異。但也有研究認為,女生的總體主觀幸福感水平更高。這與歐勝虎、王麗平以及田蕓,李增慶等人研究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結論又基本吻合。但總的來說大多數(shù)的研究還是偏向于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不明顯。有研究表明,同時具有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的個體主觀幸福感最高。
對于身體形象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張力為認為客觀身體形象無法對生活滿意感做出可靠預測,反之,主觀身體感受能對生活滿意感的預測做出增值貢獻。
2.家庭因素
在這里家庭因素我們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父母教養(yǎng)方式、家庭經(jīng)濟收入/個人經(jīng)濟狀況、家庭來源(城市/農(nóng)村)等。
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拒絕否認因子呈顯著負相關。同時,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作用相對更大;和諧、融洽的家庭的孩子主觀幸福感更高。
家庭來源影響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張林、徐強(2007)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來源影響其主觀幸福感,來自于城市的大學生比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體驗到較高的生活滿意度。
3.社會支持因素
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已得到大多數(shù)研究者的驗證。那些獲得較多社會支持的人會產(chǎn)生較多的主觀幸福感體驗。社會支持中的情感支持、工具支持和資訊支持,其作用大小依次為情感支持、資訊支持、工具支持。
(二)主觀因素
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主觀因素主要有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應對方式等。
1.人格因素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開始認識到外部因素對主觀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響,人口統(tǒng)計因素只能解釋主觀幸福感中的較小變異。研究表明主觀幸福感在不同時期是相當穩(wěn)定的,這與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高度相關。有關人格對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因素,因此有研究認為人格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是以文化為中介的。主觀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和認知成分在個人主義文化中比在集體主義文化中的相關高;外傾和神經(jīng)質在個人主義文化中比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與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成分的相關高,即緩和了主觀幸福感兩種成分之間的關系,也緩和了人格對主觀幸福感認知成分的影響。人格對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成分的影響不如對情感成分的影響那么大。
2.自尊
很多研究以表明,自尊和主觀幸福感關系密切。Gilman認為,青少年總體生活滿意度和總體自尊呈中等程度相關。即高自尊者對自己持肯定的態(tài)度,樂觀自信,有較好的應急方式,所以能較好的應付各類問題,幸福感相對高些。不過,最近Diener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自尊和幸福感的高相關關系并不具有普遍性,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兩者的相關程度不是很高。而我國學者張林、徐強(2007)研究表明,集體自尊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預測因素。而這一結果與張力為、梁展鵬(2002)的研究結果一致。即集體自尊感較高的大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位置,能夠在集體中體驗到較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這樣的大學生會體驗到較高的幸福感。這表明,需要用不同的自尊來預測不同的滿意度,文化背景是自尊和幸福感研究中值得關注的一個變量。
3.自我效能和應對方式
丁新華、王極盛(2004)認為自我效能和應對方式是影響主觀幸福感較為重要的因素,但對此進行的相關研究較少。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和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均存在顯著正相關。余鵬、宿淑華等(2005)認為,自我效能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高自我效能水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學生。使用積極應對方式,如面對、解決問題,會提高個體主觀幸福感水平;而使用消極應對方式,如逃避等,則會降低主觀幸福感水平。這與佟月華(2004)研究結果一致。可見,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培養(yǎng)其積極應對方式有助于其主觀幸福感的提高。
二、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國內(nèi)對有關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雖然早已開始,但是目前為止研究者大都僅對其某一兩個因素進行研究,而且研究結果亦不盡相同。這可能是由于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的復雜性、理論工具手段的缺陷以及各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決定的。有關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除了文中提到的以外,還有其他因素如文化、生活事件、人際關系、自我觀念、自我價值等等,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體主觀幸福感。針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大都只對其認知成分(生活滿意度)進行研究,而對其情感成分的研究甚少。鑒于這種狀況,我們認為應大力發(fā)展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重視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應進一步探討影響其主觀幸福感的其他因素,并把這些因素加以歸納整合。其次,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所以我們應該在國外有關調(diào)研測評方法的基礎上,開發(fā)拓展新的、本土化的調(diào)研測評方法。另外,針對目前關于主觀幸福感干預方法手段的研究相對較少,我們應該大力發(fā)展主觀幸福感干預方法手段的實證研究。并最終形成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調(diào)查、評估、干預主觀幸福感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陳作松:鍛煉心理學-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09。
[2]嚴標賓、鄭雪等: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5(2):137-142。
[3]張力為:客觀身體形象與主觀身體感受對生活滿意感的貢獻。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4.23(5):522-527。
[4]邢占軍、張羽: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7.30(6):1436—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