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設理論是指以隱含的方式內嵌于句子之中的無須斷言的信息或命題。本文選取傳統(tǒng)相聲《大保鏢》中的兩個片斷,運用預設理論對相聲中的幽默語料進行分析,由此得出滑稽語言中的幽默來源。
關鍵詞:預設;相聲;包袱;幽默
作者簡介:龐博,吉林四平人,長春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
相聲是一種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相聲一詞,古作像生,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后發(fā)展成為象聲。對于相聲的定義,曲藝界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傳統(tǒng)觀點認為:相聲是一種“相”(即面部表情)和“聲”(即語言)的結合體。相聲大師侯寶林曾說:相聲是以“說”和“笑”為特點的喜劇藝術形式??傮w說來,相聲的特點是用詼諧的言語,尖酸、譏諷的嘲弄,達到娛樂的目的。這里所提到的“言語”是指相聲中用以產生幽默、諷刺、娛樂效果的詞匯、短語以及句子。
一般來說,相聲有兩位表演者,即逗哏和捧哏。逗哏是指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主要敘述故事情節(jié)的演員,現(xiàn)通常稱作“甲”。捧哏是指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jié)的演員,現(xiàn)通常稱作“乙”。
包袱是相聲藝術中的重要術語之一,指相聲中組織笑料的方法。一個笑料在醞釀、組織時稱“系包袱”,迸發(fā)時稱“抖包袱”。習慣上也將笑料稱為“包袱”。逗哏與捧哏合作,通過捧逗的襯托、鋪墊,使敘述中逐漸組成包袱,產生笑料。
預設是哲學界、邏輯學界和語言學界廣泛關注的一個話題。預設始于語言哲學,對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當時語言哲學家對指稱結構和所指的分析。它最早是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弗雷格于1892年在其著作《意義與所指》中提出來的,用以解釋一些語義邏輯現(xiàn)象。
20世紀5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斯特勞森發(fā)展了弗雷格這一思想,將這類語言現(xiàn)象看作是自然語言中的一種特殊的推理關系。預設就此進入了語言學范圍。學術界對于預設一直沒有建立起一套非常完備的理論。本文所引用的是現(xiàn)在被多數學者所接受的一個預設的概念,即預設是一種潛在的已知信息,是言語交際雙方共同認可的背景知識。在語言學領域內,預設最早又與真值條件語義學相聯(lián)系起來,因而在語義學范圍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到了20世紀 70年代,斯托納克、基南等語言學家紛紛注意到,預設與語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80年代時,菲爾莫爾、佛孔尼爾、萊可夫等語言學家開始結合語境研究預設。因此,預設就分成了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兩類。
相聲與其他對話表演形式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它有兩部分聽眾。一部分是坐在臺下的真正聽眾。另一部分是臺上的一名演員——捧哏。捧哏直接參與到對話當中,裝作知道或不知道逗哏演員即將表達的信息。以此順應隱藏在對話中的預設。而聽眾只能在聽兩人對話的過程中間接了解蘊含其中的預設。隨著演員言語交流的進行,聽眾會發(fā)現(xiàn)他們對某一情節(jié)所作出的預設與結果產生矛盾,并由此發(fā)笑。
本文以相聲《大保鏢》為例,分析相聲中預設的建立、發(fā)展,及與結果發(fā)生矛盾的過程,揭示幽默的成因。相聲《大保鏢》大致講述了兩個習武的兄弟由于學武不精在保鏢時鬧笑話的故事。
選段一:
甲:知道我干嗎的?
乙:這我可不敢說。
甲:練家子。
乙:噢,練過武術。
甲:哎!
乙:您都練過什么呀?
甲:什么叫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帶鉤兒的,帶尖兒的,帶刃兒的,帶刺兒的,帶峨眉針兒的,帶鎖鏈兒的,十八般兵刃我是樣樣……
乙:精通!
甲:稀松!
在此橋段中,甲用自信的語氣說自己是“練家子”,目的是向乙和聽眾炫耀自己是練習武術的人。眾所周知,武術是中國的國粹。通常習武之人身體強健、意志堅強,掌握多種兵器的使用技巧。這是聽眾和表演者共同的知識背景。乙用一句“您都練過什么呀”引導甲繼續(xù)發(fā)展這種暗示。于是甲滔滔不絕地說出了很多中國傳統(tǒng)兵器的名稱。在此時刻,無論乙還是聽眾都會很自然地設想他一定擅長每一種兵器,即設置了一個預設:對于那些兵器,甲會樣樣精通。但是隨后甲的回答卻是“樣樣稀松”——什么都不會。這個結果與聽眾此前的預設產生了鮮明的矛盾。幽默效果油然而生。
選段二:
甲:“那么請二位到后院兒驗驗鏢吧。”
乙:看看你們護送的什么東西。
甲:到后邊一瞧啊,十六輛鏢車。
乙:還真不少。
甲:裝的滿都是這么大個兒(雙手作直徑一尺的樣子),黃澄澄的……
乙:金坨子!
甲:老窩瓜!
客戶提出要他們到后院兒驗驗鏢。驗鏢,指查看保鏢所要押運的物品。一般來說,只有運送貴重物品時,才會需要保鏢護送。這是人們生活的常識。而后甲又說:“裝的滿都是這么大個兒,黃澄澄的……”這句話讓人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黃色且貴重的物品為黃金。也就是說,聽眾再一次形成一個預設:押運的是黃金。但是甲再次抖包袱——“老窩瓜”。結果與聽眾的預設又發(fā)生了矛盾。這個戲劇化的沖突正是引發(fā)聽眾笑聲的原因。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預設,作為一種語用學理論,可以用來解釋相聲中幽默效果的來源。本文雖只是對此目標的初步研究,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預設理論在相聲包袱的設計上扮演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何兆雄: 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 何自然:語用學講稿[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方成:侯寶林的幽默[M]。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6。
4. 王力葉:相聲藝術與笑[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