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各校根據(jù)暫行辦法和學校實際,認真研究制定本校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具體實施辦法,科學合理地開展認定工作,確保資助工作公開、公平、公正,確保各項資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實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上。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依然存在困難和分歧,本文將針對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中的難點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對策
作者簡介:陳志紅(1982—),女,江蘇無錫,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商務外語系分團委書記研究方向:思政初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近幾年隨著高職院校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子帶著家庭的期望走進高職院校,因為他們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但同時這些學子也帶著承重的家庭經濟負擔而來。
為此,國家加大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高職院校也和普通高校一樣建立了一整套以“獎、助、貸、勤、補、減”一體化的資助體系,即國家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為主體,勤工助學、特困補助、學費減免等有機結合的資助體系。但誰才是真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呢?為此江蘇出臺的《江蘇省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暫行辦法》中明確指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全日制在校學生。各學校將參照學校所在地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定本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困難學生被分為普困、特困、極困三個等級。
雖然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貧困生認定辦法,但還有一定的漏洞存在,需要我們學生管理工作者對此引起重視,否則資助的效果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貧困生認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基本過程為學生自述家庭經濟情況為主,或由學生出示由當?shù)卣_具的證明,院(系)成立以分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院(系)領導為組長、院(系)學生輔導員、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等擔任成員的認定工作組,負責認定的具體組織和審核工作。以年級(或專業(yè))為單位,成立以學生輔導員任組長,班主任、學生代表擔任成員的認定評議小組,負責認定的民主評議工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每學年進行一次。學校和院(系)每學年定期對全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一次資格復查,并不定期地隨機抽選一定比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信件、電話、實地走訪等方式進行核實。
(一)學生自述家庭經濟情況不完全屬實
在貧困生認定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里需要學生本人填寫《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部分學生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同時也為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虛報瞞報家庭經濟情況,抱著貧困生就是比誰家更窮、評誰家更慘的態(tài)度而使自己所報情況嚴重失真。有些學生在入學前就摸清了這些國家政策,入校后刻意隱瞞家庭實際經濟情況而申報貧困生,更是在拿到國家資助后還拖欠學費,更有甚者將國家資助挪作他用(償還家庭債務)等等。
(二)當?shù)刈C明不完全可信
貧困生認定過程中為了證明其自述情況的精準性,一般要求當?shù)卮逦瘯袜l(xiāng)鎮(zhèn)級的民政部門出具該生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這些部門開出的證明因為沒有約束力而大肆泛濫,特別是學生家庭所在地的人均生活水平相對于學校所在地的人均生活水平低的地方政府基本都會為學生開具該證明,證明往往了了數(shù)語,簡單說明該生家庭經濟困難情況,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三)學生民主評議不完全可取
貧困生認定的民主評議過程一般由該生所在班級來完成,主要是試圖同學平時對他生活經濟支出等方面進行群眾意見反饋。但這種會議往往成為該生的群眾座談會,評議會成了選舉會,同學們會從他的消費情況聯(lián)系到各方面的情況,所以就成了人緣好的學生順利被認定為貧困生,甚至順利成章的被認定為極困等級,而真正困難的學生因為自卑,不愿與人多交流而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等原因不能被認定為貧困生。特別是新生在入學的時候,同學、老師都不了解的基礎上進行貧困生評定及等級評定,完全不可取。
(四)困難等級難以界定
普困、特困、極困三者具體根據(jù)什么來劃分,很難判斷。根據(jù)《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中明確指出著重考慮孤殘學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員長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災害或突發(fā)事件等特殊情況的學生。那么是否這類學生就一定是極困呢?如果各學校參照學校所在地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定本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那更離譜的事情就發(fā)生了,由于生源問題,學生所在地生活水平極有可能普遍低于學校所在地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那這個時候他們都成了貧困生。
(五)學生年度資料采集不夠嚴謹
根據(jù)《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要求學校和院(系)每學年應定期對全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一次資格復查,并不定期地隨機抽選一定比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信件、電話、實地走訪等方式進行核實。這一學年一次重新梳理貧困生往往將打破班級寧靜,越來越多的人試圖加入到這個行列,大量貧困生的認定導致隨機抽查成了一紙空文,很難去核實其真實性等等。每年資助力度的增強意味著有更多的學生可以享受資助,那名額的分配又成了每一年貧困生認定的工作難點。
二、貧困生工作難點對策
(一)加大學生誠信教育力度
“偽貧困生”的出現(xiàn)反映出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有的“貧困生”領著資助款換手機、買電腦,有的“貧困生”看不起勤工助學和社會兼職的同學,這些不僅體現(xiàn)了他們的虛偽,同時也對真貧困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特別還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非貧困生,他們物質上的匱乏已經造成了心理負擔,再加上這精神上的打擊,容易讓他們產生社會不公的人生觀、價值觀、繼而厭學,甚至厭世。真貧困生會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覺得可恥,但又無能為力,進而唾棄貧困生的稱號。如此惡劣的影響,不能不讓我們對偽貧困生引起重視。
所以,我們要加大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誠信意識的教育培養(yǎng),采取多種方式,如新生入學教育增設貧困生認定誠信教育、班會誠信主題教育、演講、辯論、加入紅十字會、給貧困地區(qū)捐款捐物,甚至可以讓學生相互之間簽訂誠信承諾書等,培育集體主義觀念和同學之間的真摯情感,讓他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做到一人有難大家支援。發(fā)揚我們中華民族濟貧、扶弱、友善、禮讓和艱苦奮斗、助人為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真正的貧困生受益,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和學校的溫暖,消除他們內心的壓力和不安,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貧困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這樣也才能為貧困生認定工作開創(chuàng)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二)加強證明的可信程度
能夠開具證明的單位必須有一套開具證明的合理規(guī)章制度,除了要嚴肅申明無由開具證明,或者開具證明情況不實等將承擔什么樣的后果外,還要求證明必須統(tǒng)一格式,通過證明可以讓學校一目了然該生的家庭成員、家庭經濟情況、致困原因等。學校通過證明可以信件、電話方式隨機采訪,證明其可信性。
(三)采用科學的民主評議方式
科學民主的評議意味著來參加評議的同學只反饋學生的貧困相關的情況,其他情況暫且另當別論,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設定專門的就與該生貧困方面有關的信息制成調查表來征求大家意見呢?這個方法的關鍵是民主評議表的科學性。
(四)建立“紅橙黃綠”動態(tài)管理信息系統(tǒng)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紅(極困)、橙(特困)、黃(普困)、綠(退出)動態(tài)管理信息系統(tǒng)”,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根據(jù)在一段時間內的經濟、資助等情況的變化進入或退出系統(tǒng),使最困難、最需要資助的學生獲得更多、更大的資助,讓資助款項發(fā)揮最大的作用。這樣就不用等滿一年一梳理,在這個系統(tǒng)里所有信息一覽無余,家庭經濟條件好轉的學生或者充分享受了國家資助的學生可以選擇退出貧困生系統(tǒng),將更多的機會讓給需要資助的同學。適當投入人力物力定期進行資格復查。當然享受了國家資助的同學必須履行一定的義務,如參加公益勞動或公益活動等向社會回報愛心,以達到資助育人的目的。
三、結語
我們要本著科學化、規(guī)范化、人性化原則,結合實際,深入思考、提升認識、創(chuàng)新方法,重視對困難學生的引導和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絕不是比窮比慘的活動,也不是趁機撈錢的機會,而是讓困難學生感受溫暖與尊重的育人工作。要把認定工作看作是一次同困難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機會,了解和把握困難他們的真實情況和內心感受,從而把助學、育人貫穿到整個認定工作中去有效保障資助工作公開、公正、公平,提升資助工作效益。
參考文獻:
[1] 趙雪:淺析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難點及對策【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2] 李少榮:建立和完善高校貧困生認定制度的探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3] 董楊子、張優(yōu)、張璐: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探析【J】,Greast Master,2010年第14期
[4] 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關于印發(fā):《江蘇省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暫行辦法》的通知,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文件蘇教財〔2007〕38號、蘇財教〔2007〕1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