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平是人類追求的永恒目標,和諧社會的本質內涵是實現社會公平。目前,我國最大的不公平現象就是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分配差異過大。農民為支持改革發(fā)展所付出的代價與得到的經濟回報不對等,農民生活水平與市民生活水平形成鮮明對照,這些嚴峻的問題都迫使我們必須對我國目前的經濟政策中的公平正義問題進行反思。而羅爾斯的《正義論》是迄今為止西方思想界有關公平正義問題最具代表性和最系統的論述,其觀點對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解決城鄉(xiāng)差距問題,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城鄉(xiāng)差距 《正義論》 公平 正義
作者簡介:趙子旭,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石家莊人,2009級倫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劉云鶴,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河北滄州人 2009級倫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一、中國城鄉(xiāng)差距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平衡問題依舊突出,城鄉(xiāng)差距相對來講有所擴大,尤其是在城鄉(xiāng)收入方面的差距尤為明顯,有繼續(xù)擴大的趨勢。根據有關的數據推算,中國的基尼系數1999年為0.457,2000年為0.458,2001年為0.459,2002年為0.460,而2007年的基尼系數已經為0.480,2009年為0.5。這說明盡管收入差距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城鄉(xiāng)差距的擴大,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突出矛盾,是我們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緊迫課題。
二、城鄉(xiāng)差距產生的原因
1、生產力發(fā)展的不平衡
長期以來, 農村居民主要從事第一產業(yè);而城市居民主要從事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由于第二、第三產業(yè)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因此,市民獲得的收益相對較高。而農村農業(yè)生產力較落后,農民獲得的收益相對較低。正是城市和農村存在著兩個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同的經濟系統,這兩個系統內部的要素和運行方式都存在差別,才導致城市和農村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發(fā)展結果。而這種生產力上的差距屬于在起點上出現的不公平,對于這種不公平現象的存在,我國并沒有進行一些有效的補救措施,相反,在這種起點不公平的基礎上,為了在一些特殊時期使城市經濟發(fā)展,還制定了一些暫時犧牲農村經濟來發(fā)展城市經濟的政策,使得城鄉(xiāng)之間生產力發(fā)展的不公平現象更加嚴重。
2、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政策取向的不公平
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決定了政策的選擇。建國后,我國生產力極其落后,我們實施了工業(yè)化戰(zhàn)略以擺脫貧窮落后面貌。然而,在實施這一戰(zhàn)略之前,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工業(yè)化的資金約束問題。根據當時的實際,且受蘇聯工業(yè)化模式的影響,我們別無選擇地走上了以農補工的工業(yè)化道路。為此,采取了城鄉(xiāng)分治的一系列政策。這一系列政策經過長期積淀,對我國目前的城鄉(xiāng)差距產生了極大影響。這種為了總體經濟發(fā)展而犧牲一部分人的現實利益的經濟政策,在羅爾斯看來是不被允許的,它并沒有按照羅爾斯的正義二原則的要求進行,即第一個原則所要求的對平等自由制度的違反不可因為較大的社會經濟利益而得到辯護或補償,也就是說,并不能為了多數人或者后代人的最終利益而暫時犧牲現在一部分人的利益。況且,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民人口數量大約是城鎮(zhèn)人口數量的3倍,不能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大部分人的現實利益?,F如今,雖然國家對于改變農村生活水平出臺了很多利農政策,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觀念,所以,這種城鄉(xiāng)差距并沒有得到很大改善。
3、二元經濟不公平社會結構的存在
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結構是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即一國內存在兩個不同的相互獨立運行的社會子系統。一元是以現代工業(yè)部門為代表的比較發(fā)達的城市地區(qū);另一元是相對以傳統的農業(yè)部門為代表的落后的農村地區(qū)。中國社會所經歷的特定歷史階段和國家過去“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的經濟政策是造成嚴重扭曲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主要原因。這種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存在,就是一種不公平對待的社會經濟產物。這在羅爾斯看來,是畸形的經濟發(fā)展,不公平對待并不能取得長遠的效益。
三、用《正義論》分析城鄉(xiāng)差距問題
羅爾斯的正義觀主要表現為兩個正義原則,這兩個原則的作用是調整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制度,解決合理分配問題。構建這兩個原則的依據是在社會合作中所產生的利益沖突。第一個原則是平等自由原則,第二個原則是機會的公平平等原則與差別原則的結合。羅爾斯正義理論的平等自由原是強調“所有人都享有和其他人同樣的與基本自由體系相類似的權利和自由”。他提出,每個社會成員都平等的享有相同的權利。這就體現了他對個人的尊重,和以人為本的基本觀念,強調起點公平。但羅爾斯同樣認為,影響分配的因素有兩方面:天賦與社會出身。羅爾斯主張人們在社會條件上處于同一起跑線,但他同樣不否認天賦的存在,并且認為天賦是一種社會的共同資產,所以,對于那些有天賦的人群,應當遵循差別原則,即在社會經濟領域最大限度地促進處境最差者的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弱者的一種保護。羅爾斯認為,在整個社會中,對于弱勢群體,本來就不應該是平等的競爭,應給予他們更多的保護,用來彌補在起點上產生的不公平。我國城鄉(xiāng)差異問題的存在,就折射出我們的分配制度出現了嚴重偏離其倫理性的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更快更好的發(fā)展落后經濟,就提出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口號。效率優(yōu)先,即意味著允許一部分“有效率”的人或地區(qū)先富起來,換言之,就是要犧牲一部分“沒有效率”的人或地區(qū)的利益。這在羅爾斯的理論中首先就是不被允許的,違反了差別原則。農民作為一個弱勢群體,在我國發(fā)展經濟的過程中本就處于弱勢,而我國的政策卻要求他們在不平等的競爭中,還要做出讓步和犧牲,以推進已處于優(yōu)先地位的城鎮(zhèn)人口做出“更有效率”的發(fā)展;這就不符合正義論中要求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不平等分配應該對處于社會最不利地位的人最有利的觀點了。羅爾斯強調:當且僅當這種差別能最大限度地促進貧困者的利益時,這種差別才是可以被容忍的,才是合理的。但是從目前我國的現狀來看,我們只是一味的要求農村給予城鎮(zhèn)幫助,這恰恰是讓處于社會最不利地位的人群處于更不利的狀態(tài)中。這樣做,沒有達到讓一部分有效率的人或者地區(qū)先富起來是為了讓全中國的人民共同富裕,使得農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的美好初衷。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沒有為了他人利益而放棄自己利益的義務;其利益唯一可以被政府犧牲的理由是:為了達到更加正義。而政府必須要從獲得效益的地方轉移財富以“補償”他們的損失。如果說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允許效益優(yōu)先是一個政治上的策略;但在經濟實力有相當積累的今天,效益和公平并重是必然的;隨著經濟向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公平最終取代效益,消除二元經濟現象的存在,這就是羅爾斯所描述的正義。
對于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上如何做到公平正義,羅爾斯指出,“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更準確地說,是社會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生利益的劃分方式。”也就是說,反對僅僅從形式上賦予每個公民相同的參與機會,而應該采取補償性措施來保護所有人的參與機會。同時,在國家制定政策時,也應把握羅爾斯“公平即正義”這一根本思想,保障人人都獲得真正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國家權力分立制衡、制定保障人權的法律以及依法治國等都是實現公平的必要措施?!罢闹饕饔?,是保障公民有平等的自由及必要的經濟資源去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和追求多元的人生目標?!蔽覈谑叽笾兄贫ǖ摹叭r”政策,都是在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但是并沒有從觀念上改變。在多數人看來,對于農村的反哺,是一種城鎮(zhèn)對于農村的施舍行為,有著歧視農村的傾向。這在國家相關的法律政策中,也有所體現。我國的戶籍制度就限制了農村人口的流動。其次,社會中所設置的職務和崗位并不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在城市中很多崗位要求就提出,必須是本市非農戶口。這嚴重違背了公平原則。公平原則的要義是平等的分配各種基本的權利和義務,同時盡量平均的分配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和負擔,堅持各種職務和地位平等的向所有人開放。顯然這樣的制度并沒有保護農村居民,反而是對農村居民的一種歧視。例如,醫(yī)保改革,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做到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享受同樣的醫(yī)保福利。這在羅爾斯看來,是不正確的,違背了人民追求平等的意愿,也并沒有從根本上保護弱勢群體的公平權利,沒有使每個社會成員得到平等的權利,也沒有從根本上制定補償性措施,來保障每個公民享有平等參與的機會。
要實現城鄉(xiāng)之間的均衡發(fā)展,就要堅持羅爾斯公平正義的觀點,就要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羅爾斯正義兩個原則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完全平等地分配各種基本的政治權利和公民義務,不僅是形式上的正義,更是追求實質正義。同時盡量平等分配社會合作所產生的經濟利益和負擔,堅持各種職務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開放。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對我國社會公平理論的發(fā)展,對探索適合我國政治經濟制度的社會公平的實現方式,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 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2.顧肅:羅爾斯---正義與自由的求探[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6年版
3.何懷宏:公平的正義—解讀羅爾斯的正義論[J]。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