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表逮了古代社會對女性的評判標準,既宣揚男尊女卑、母以予貴的思想,也給女性一定的發(fā)展空間;在主張其柔順隱忍的同時,并不反對其應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并堅持到底;雖倡導‘男主外,女主內(nèi)”,但不否認婦人在協(xié)助夫君處理事務方面所起作用,并視具體情況該堅定時就堅定,對于德才兼?zhèn)涞呐?,尤其推崇其所具備的堅定意志?/p>
關鍵詞:陰柔之美 德才兼?zhèn)?柔順矜持 內(nèi)斂隱忍
[中圖分類號]:1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2-0202-02
《周易》因其神秘的數(shù)術形式,被視為天書,后人多從象數(shù)加以推測;又或有認為作《易》者言不盡意,于是便從義理加以引申。這些見解雖不無道理,但不盡然??鬃幼x《易》韋編三絕(《史記》),應該是深黯其理,仍認為某些事是“不占而已”(《論語》);荀子明確的說:“善為《易》者不占?!薄安敷呷缓鬀Q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荀子》)再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卦例看,占卦者也并非依所得象數(shù)機械解釋所占之事,他們總是結合實際自圓其說;與舜對待占h的態(tài)度一致: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龜。朕志先定,詢謀簽同,鬼神其依,龜筮協(xié)從,卜不習吉。(《大禹謨》)可見,雖然《易》的確以占卦形式出現(xiàn),然其目的卻在表達其對事物的看法、傳播其思想。所以,對《易》的理解,不應將其神秘化,結合卦爻位,言能盡意,這一點在有關女性的看法中表現(xiàn)尤為顯著。后世對女性的評判標準其實在《周易》中已基本形成,《易》用奇偶辨證的方法宣揚其觀點,對當事人的吉兇斷語均由形勢及個人行為決定。
一、從象、姓名及辭看,《易》主張女子柔順,矜持,隱忍等內(nèi)在美
女子的矜持體現(xiàn)在《咸》、《漸》等卦,其卦象為男追女,卦意很好,“吉”。相反,若女子在婚嫁中主動追求對方,則不吉利:如卦象為少女勾引長男的《歸妹》,“征兇,無攸利。”卦象為長女誘惑少男的《蠱》,僅從卦名就可看出古人的態(tài)度。卦象為一女與眾男周旋。作風不正的《骺》:女壯,勿用取女。[1](346)女子應矜持地等待,婚嫁應循序漸進,(“漸”的含義即是依序而進,不可操之過急)[1](374),但并不是后來那樣嚴格的“三媒六聘”。
她還奉勸女子在選婿上應看重男子節(jié)儉的品德(見《賁·六五》)[1](233):男子在擇偶上應著重女子的內(nèi)在美,勿娶見錢眼開的女子(見《蒙·六三》)[1](233),這一觀念影響后世幾千年??傊?,
《易》重女子內(nèi)在美而輕外在美,外在美與內(nèi)在美相比,后者更重要。對于各種美德,應當長久保持;若遇事輒變,反復無常,躁動不安,則追悔莫及。(見《恒》)[1](311)
二、從卦爻位的變化看,《易》贊賞女子有主見,有遠見,閃爍著變易思想
《易》雖然強調(diào)女子矜持柔順、內(nèi)斂隱忍,但并非一成不變,在特定情況,尤其是不利處境下,提倡女子應有審時度勢之大才;贊揚女子在逆境中有主見,不屈于淫威,具備堅韌和外柔內(nèi)剛的遠見。她既主張“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適婚(見《咸》),又贊賞特殊情況的反?;橐?,如因為某種原因堅持十年不嫁(《屯·六三》)、不惜當老姑娘(《歸妹·九四》)。(《屯》之“六三”即處于準備階段,又陰居陽位,不中不正,所以必須隱忍、堅守:《歸妹》之“九四”即待嫁少女,陽居陰位,既不當位,又與初九同陽不應,所以只有等待、堅守)可見,女子并非都是“頭發(fā)長,見識短”、一味的盲目服從,更沒有宣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意思:相反,卻是非常注重女子的主見和遠見。
柔弱與堅韌、順從與剛強,原是相反相成的,都是在有主見、有遠見的情形下所作出的判斷。女子應根據(jù)自己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發(fā)揮其品行德性,若是處境不利,尤當隱忍待發(fā)、韜光養(yǎng)晦,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對男女原是同樣適用的??傊?,女子應根據(jù)情況適時而變,若沒有才能,不知變通,固守某種德性,必然走向事情的反面?!皟蓸O相通,物極必反”,古人早將這立天、立地、人事之道記載下來,以警后人。
三、從《易》的主旨思想看,她提倡女子在立身行事方面應“中正”
《易》非常重視“中”,“中”首先指一種位置、立場;其次指與此相關的品質(zhì)、德性,持“中”不偏則吉祥,“中”即是“中正”。凡處中正之位、行中正之舉、揚中正之德者,必吉。“中正”不僅僅只是一種內(nèi)在向往的德性,更是表現(xiàn)為外的一種立場,一種行為,是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最佳方式。《易》之二、五兩爻因居中當位。位尊處優(yōu),女子若處得此位,可堅持自己的立場、主見,不為他人所左右:即便不當位也能化兇為吉。如上文提到的《觀·六二》:朋觀,利女貞。[1](276)《恒·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a[1](311)《家人·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1](324)(“六二”既中且正,象征婦人中庸而行,遇事不獨斷專行,在家庭中盡職盡責,堅持下去必吉。)再如對年齡相差懸殊的“老婦士夫”婚配現(xiàn)象所持態(tài)度,《大過:九五》:枯揚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1](299)即處于大的過渡,即使行為反常,也被認可,猶如“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這里“老婦”之所以與“士夫”結合而沒有招致反對與批評,正是因為《大過》之“九五”所處的中正位置所決定。
四、從《易》的立意看,她主張女子寓“德”于“才”,德才兼?zhèn)?/p>
這一點突出表現(xiàn)在治家方面,在家庭這一穩(wěn)定環(huán)境下,女子應恪守本分,發(fā)揮其才學及素養(yǎng),寓“德”于“才”:體現(xiàn)了才德相依并重的思想,只有德才兼?zhèn)?、賢能雙全,方能擔當起“治家”、“富家”的職責,有德無才者恐難勝此重任。(見《家人·六四》)[1](326)后世有“國破思良將,家貧思賢妻”,“良”、“賢”不止是在德性上對人的要求,更是對有能力者的呼喚。這種才德并重的主張,蘊涵著功利主義和男女平等的萌芽,與上文所提其贊賞女子有主見正相呼應?!兑住氛J為自愛的女子,與其修飾容貌,莫如潛心修身,增長才干。(見《歸妹·六五》)[1](380)雖倡導“男主外,女主內(nèi)”,但不否認婦人在協(xié)助夫君處理事務方面所起作用,并視具體情況該堅定時就堅定,對于德才兼?zhèn)涞呐樱绕渫瞥缙渌邆涞膱远ㄒ庵?。有人引用《尚書》記載: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曾于牧野誓師,借用古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2](165)以此說明女性不能涉獵公共事務,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牝雞之晨”指的當是后宮亂政,并非指女人干政。眾所周知,在古代,各個領域都有很多非常杰出的女性,如商王武丁的三個法定配偶之一婦好就是集王后、祭司、將領、諸侯于一身,協(xié)助夫君統(tǒng)治國家。同樣是輔助夫君,動機、目的及結果不同,后人形容就不同;“亂”與“干”雖一字之差,卻深刻地反映了婦人德才的不同,及由此而帶來影響的不同。
《易》對待女性的態(tài)度不乏開明與健康的思想,但總起來說,他體現(xiàn)的是一種男尊女卑觀,突出表現(xiàn)在《鼎·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這里用類比手法表達了三層意思:第一,不主張納妾(鼎足倒置,是件危險的事,猶如討小老婆):第二,母以子貴(討小老婆雖然不好,但因生了個兒子,變得“無咎”);第三,男尊女卑。但仍然給予女性特有的發(fā)展空間,如《恒·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1](309)即維持長久的夫婦關系,宜柔不宜剛,所以宜由婦人堅持自己的德性,發(fā)揮主導作用,若由夫子發(fā)揮其德性,恐難維持恒久的夫婦關系?!都胰恕罚骸袄憽?,[1](324)即在家庭中利于女人堅持??梢?,當時社會既不象后世所認為的天下大同那般美好,也不似后來女性那般的地位卑下。時代的變遷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易》所體現(xiàn)的思想,相反,卻對女子束縛愈發(fā)嚴重,有些方面甚至里倒退趨勢。女子所處之位決定了其勢,而勢又決定了其行,這樣的分工既確保了男子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又維護了其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兩者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