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來源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儒家社會責任意識是儒家責任倫理的重要方面,它的主要表達形式是“以天下為己任”,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對這一傳統(tǒng)思想的繼承,我們要認識到儒家社會責任意識的歷史局限性,促進它向現(xiàn)代公民責任意識的方向轉化。
關鍵詞:儒家社會責任公民責任意識轉化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2-0207-01
儒家思想是存在于中國社會兩多千年的思想傳統(tǒng),它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思想傳承的紐帶。儒家社會責任意識是儒家思想責任觀的主要表現(xiàn),是儒家責任倫理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儒家社會責任意識也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必然離不開的傳統(tǒng)資源。任何新的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必然離不開對傳統(tǒng)資源的繼承和發(fā)展,而事實上在中國大陸,社會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經(jīng)濟、政治、文化制度的變革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儒家社會責任思想和責任觀念也發(fā)生著向現(xiàn)代責任觀念逐漸轉化的過程。
一、儒家社會責任意識來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梁漱溟說,“凡是一個倫理學派或一個倫理思想家,都有它的一種心理學為其基礎;或說他的倫理學,都是從他的一種心理學的一種看法,而建立起來?!盵1]儒家的社會責任意識來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對天地的敬畏,發(fā)展成為人的此生與這個世界相聯(lián)系的道德責任,以宇宙自然的生存為根本出發(fā)點,去愛人,從而建樹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張載認為知識分子的責任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更是體現(xiàn)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儒家看來,要實現(xiàn)人的社會責任首先從自我做起,所以有曾子的“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更重要的是,這種社會責任意識的實現(xiàn)始終是試圖通過對政治的參與來作為其主要手段??鬃右簧苡瘟袊?,也意在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論語·學而》)。子貢問孔子:“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孔子說“沽之哉!沽之哉!我特賈者也?!庇纱宋覀円部梢钥闯?,儒家的思想修為,是希望能擔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馬克斯·韋伯曾把倫理劃分為責任倫理和信念倫理,從儒家社會責任意識來看,它的價值根據(jù)不僅僅在于責任主體的意圖,還在于責任客體的結果。那么儒家倫理應當是信念與責任并重的一種責任倫理。實際上,由于儒家社會責任意識來源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似乎不易明確的劃分出責任的主體和客體,是一種強調個體的個體與整體的互動。儒家思想是一種經(jīng)世思想,它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樣地重視實現(xiàn)的手段從而達到一定的目的和結果?!鞍钣械绖t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并不是說一種逃避,而是說“君子”要權衡時勢,做出相應對策,但是內(nèi)心始終要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
二、儒家社會責任意識的主要表達達形式是以。夭下為已任”
儒家思想具有強烈的以仁為本、禮樂教化入世精神,同時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情懷。盡管在古代地理學認知范式下,有“華夷之辯”的局限認識,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思想始終是在以實現(xiàn)天下歸仁的大同盛世為目標的王道政治思想中的著力表達。
《札記·禮運》里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種思想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要達到天下為公的理想境界,作為一個社會的個體存在,就必須把它作為其追求心靈至善的“絕對命令”,擔負起對天下的責任和義務??鬃诱f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李澤厚認為這是“知天命”是謹慎敬畏地承擔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經(jīng)歷各種艱難險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爸烀币庠谶@種承擔和建立的完成,即一已對“命運”的徹底把握。[2]君子這種必須時刻銘記的責任意識在孟子那里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兼善天下”。其實在古老的傳說中,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因子早已存在,諸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的神話里,就已有了“為天下”、“悲蒼生一種子。從“哀民生之多艱”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再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一不是這種歷經(jīng)磨難而又百折不回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意識的體現(xiàn)。
三、儒家社會責任意識的現(xiàn)代轉化
(一)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觀念為傳統(tǒng)的社會責任意識提給供了更為廣闊的客體空間
我國當代社會中,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占主導地位,社會責任意識與法律和政治緊密結合,當然這種結合是建立在公民自身的道德素質之上的,現(xiàn)代公民是法制國家的價值主體,它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意識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再僅僅表現(xiàn)于對人的關注,而且在于人文的、自然的各種環(huán)境,不僅表現(xiàn)出對自己國家的責任和義務感,還關注全球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實行法制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責任意識的主體范圍極大的擴展,如果說在傳統(tǒng)社會中社會責任的主體僅僅限于“學而優(yōu)則仕”的“君子一和有以天下為已任的自覺意識的仁人志士,那么在現(xiàn)代社會,社會責任的主體應當是現(xiàn)代社會的每個公民。
(二)現(xiàn)代民主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意識的公共性
傳統(tǒng)的社會中,儒家的社會責任的社會參與范圍和方式都極其有限,而在現(xiàn)代社會的民主和法制的條件下,公民對社會責任的擔負不僅僅局限于政治性的公共生活中,還表現(xiàn)于國家性的政治生活和非政治性的公共生活中,在表現(xiàn)方式上,體現(xiàn)為公民參與公共討論·社會公德,積極參與公益事業(yè),組織各種環(huán)境保護活動,參與以追求公共社會利益為目的的社會活動。
(三)法制化契約化的社會使傳統(tǒng)社會量任觀具有了權責筑一性
傳統(tǒng)社會的社會責任觀念里,要求個人無條件地服從社會和國家這一整體。作為責任主體的個人沒有擁有更多選擇權的自由,而且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所得到的任何結果,責任主體都只能無條件地接受,更談不上擔負社會責任者有何種權利。如果說對社會的責任是一種“義”的話,所謂權利即是與“義”相對應的“利”。在儒家思想觀念里,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在社會責任的實現(xiàn)過程中根本沒有“利”的觀念,更遑論權利和責任的統(tǒng)一了。馬克思指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3]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只有二者結合起來形成的社會,才能符合公民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制化進程使傳統(tǒng)的社會責任意識在主體客體上分立以及責權的統(tǒng)一性上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改變?,F(xiàn)代民主意識規(guī)范了責任主體利益的實現(xiàn),除了強調個體對社會整體責任之外,也凸顯了個體也是權利和利益的主體。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nèi)在要求,也是人的自由面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