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本心能始終保持著其純真者,少矣。李煜則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在愛情還是國家的情感上,他的本心始終是真摯深沉的。他能在詞方面有極高的成就,成為南唐的代表詞人,與他的真性情有著莫大的關系。其主要原因,在于李煜生于深宮中,長與婦人之手,閱歷甚淺,其心不受世俗所染也。
關鍵字:李煜 本心 真
[中圖分類號]:K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2-0187-02
李煜,史稱李后主。他既是南唐的國主,也是南唐的代表詞人。歷代以來,后人一直對他從多個角度去進行不同的分析研究,近十年來,一些研究者試圖分析過李后主詞中的某些意象,后期他詞作的愁緒分析等,研究得比較多的是他的詞作的藝術特色與審美價值,而從根源上去分析李后主能有如此高的文學成就的文章并不多。探其詞作,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在愛情方面還是在愛國方面,李后主的本心始終是天真純潔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亦提到:“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闭怯捎谒啔v甚淺,始終保持著純真的性情,在詞中任其真情流露,不加掩飾,而少有理性的節(jié)制,從而具有一種強大的感發(fā)力量。
一、愛情的甜蜜純真
在他的早年宮廷生活中,李后主沉醉于淫情艷思,縱情于歌舞歡娛,過的是一般帝王家族窮奢極欲的生活。但他對愛情的真心也并不假,他對大、小周后的感情是真摯濃烈的,那一段時光在他生命中是最開心最美好的。吳梅在《詞學通論》中說:“讀李后主詞,分為兩類,正當江南榮盛之際,雖寄情聲色,而筆意自盛馨逸,此為一類,至于宋后諸作,又別為一類,其悲歡之情固不同,而自寫襟抱,不事寄托則一也?!闭且驗槔詈笾鞯膼矍槭翘鹈坌腋5模`感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所以在他的詞里也流露出歡快的情調(diào),而“筆意自盛譬逸”。
大周后是幸運的,“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她不但用有美麗動人的外表,更具有一顆聰明狡黠的心。如果她只是空有美貌而不懂得使用計謀,一不留神,便會被埋沒于眾芳之中,余生便是孤苦伶仃,無人憐惜。大周后有才有貌更有“心”,她或許是真心愛著李后主,但她同時也深深明白在當時一個男人是多么的容易變心,何況他還是高高在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君主。她了解李后主,她知道他需要的只是一個能陪他游山玩水、吟詩作對的。,在精神上有所共鳴的伴侶。于是她投其所好,夫妻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唱歌跳舞,一片琴瑟和諧。她想方設法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如“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p>
“此時的詞人還陶醉在新婚不久的喜悅當中,對心愛的人極力稱賞,贊她的櫻桃小口、唱歌時吐氣如蘭。”另一方面,宴飲歌舞,醉態(tài)微露,“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她是那么的恣意駘蕩,其情態(tài)膽大隨意,但在檀郎眼中,卻極為可愛嬌艷。他的心思就是如此單純率直,他僅憑自己純真清澈的眼睛去審視后宮的妃嬪。在他的眼里,大周后的確就是那樣活潑可愛,不諸世事,雖不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也足以使李后主心生蕩漾了?!凹讶宋椟c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浣溪沙》)即使是酒醉失態(tài),李后主也天真地覺得其酣嘻情趣、楚楚可憐。由此可見他對大周后的感情也是至真至深的。
對于愛妻的逝世,李后主悲痛欲絕。“他懷著悲痛的心情為妻子寫兩首《挽詞》焚化在大周后的靈前,又寫了一篇長達二千言的署名‘鰥夫煜’的《昭惠周后誄》,情真意切,字字血淚。”即使在大周后亡故多年之后,李后主仍然睹物懷人,悲從中來?!八麑θ?、事的一往情深和無限留戀展現(xiàn)了一個純真的心靈世界。讓人感動。這種真摯深沉的情感正是李煜許多抒情詞創(chuàng)作的源泉?!?/p>
李后主的確是以一顆純粹天真的心去喜愛憐惜一切美好的事物?;蛟S是某一次的相遇,讓他發(fā)現(xiàn)了小周后更富小女兒嬌態(tài)的一面。“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菩薩蠻》),與“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楚辭·九歌·少司命》)有若異曲同工之妙,兩人就在這無言對望中暗生情愫,小周后的倩影已悄然在李后主的心里扎根落戶。夢迷春雨。表現(xiàn)出兩人間有著無形的阻隔而情感又無法遏制,景真情真,凄美而悵惘,這正體現(xiàn)了詞人性情多情而純真的一面。但是他們還是忍不住私下幽會了,“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菩薩蠻》)女子為見情郎而不顧羞怯,又心有余悸。潘游龍評道:“結語極俚極真?!?《古今詩余醉》)?!皯z”字一字,李后主真情全出矣。不管怎樣,他們終于得以相見了,“臉漫笑盈盈,相看無限情?!?《菩薩蠻》),甜情蜜意充斥其間,情意綿綿。這只能說明李后主是一個多情真淳的男人,愛情本身是他所忠誠的,他也確實是真心真意地愛著大周后與小周后。“毫無回避,毫不掩飾,他的愛里更多地充滿了孩子般的天真和無畏?!盵5](P13)他的詞作也真實地體現(xiàn)了愛情來臨時的喜悅和興奮。
二、亡國之恨的血淚真情
南唐滅亡后,李后主在汴京過了三年階下囚的悲慘日子。他的詞作的主題開始轉為思鄉(xiāng)之情、亡國之恨,其心境尤為孤寂、悲涼,更是真情流露出對故國的深切的愛?!度碎g詞話》評:“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盵1](P18)在經(jīng)歷了重大的變故后,他直悟人生苦難無常之無奈與悲哀。試看《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
這首詞是李后主是亡國之際,辭別太廟時所寫的。他是以階下囚的身份抒發(fā)了對亡國往事之痛定思痛的悔恨傷感之情,基調(diào)凄慘苦澀,乃是一代亡國之君內(nèi)心的血淚真情的坦然流露。四十年的家國基業(yè),三千里地的壯闊山河,從來都是一片欣欣向榮、安居樂業(yè)的景象。眼睜睜看著國家就這樣落入他人之手,自己從高貴的一國之君,淪為任人宰割的“臣虜”,這是多么殘酷的現(xiàn)實!他將心中的真情實感寫下來,“讓我們見證了他那顆‘赤子之心’,歡樂時那純粹的歡樂,痛苦時那純粹的痛苦”[5](P49)
后主哭廟,宮女哭主,聽著教坊奏的別離歌,更是淚流不止?!罢撜咧^此詞凄愴,與項羽拔山之歌,同出一揆?!盵4](P37)李后主不像其他亡國之君般至死都要維持帝王的尊嚴和高貴,或許有人認為他這樣與宮女這樣相對而泣是軟弱的,蘇軾就譏諷他:“后主既為樊若水所賣,舉國與人,故當慟哭于九廟之外,謝其民而后行,顧乃揮淚宮娥,聽教坊離曲?!?《東坡題跋·書李后主詞》)但也說明了他向來直抒胸臆,毫不掩飾自己內(nèi)心對故國的深愛與無奈,其感情是包含血淚又純真無暇的。吳梅在《詞學通論》中評道:“二主詞,中主能哀而不傷,后主則近于傷矣,然其用賦體不用比興,后人亦無能學者也。”這種情況的變化也是因為兩人的真實人生經(jīng)歷的不同,后主所經(jīng)歷的要比中主的更為沉痛哀傷,加之他情感本來就很充沛飽滿,平實寫來便感到真切無比,催人淚下?!敖先寺労笾魉溃韵锟奘?,設齋祭奠。”[4](P37)李后主以其純粹真純感受到了“人生長恨”、“往事已成空”那種普遍又深刻的人世之悲,從個人的哀愁轉向亡國之痛,最后頓悟宇宙人生的悲劇性,使其言情的深度與廣度大大超越了南唐其他詞人?!澳岵芍^:‘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笾髦~,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皇帝亦不過自道生世之感,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盵3](P19)
李后主畢竟是天真的,他以為宋太宗會放過嘴邊的這塊肥肉,任由自己依然在宮里縱情享樂。他豈會料想到宋太宗是那么的野心勃勃,定要將南唐拆吃入腹,最后只有“垂淚對宮娥”。成為階下囚。他本該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地過著沉默寡言的囚徒生活,但是他的本心是那么的天真,他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露無遺?!岸嗌俸?,昨夜夢魂中”,回憶起以前游上苑時,“車如流水馬如龍”,現(xiàn)在只能在夢中出現(xiàn)了。他不只恨,還有淚,“多少淚,斷臉復頤”(《憶江南》)。李后主不知掩飾,直揭哀音,凄厲之至。若是李后主能安分守己,不輕易坦露自己的惆悵,或許宋太宗還不會對他那么快起殺機。但李后主那顆純真的心豈能忖度出宋太宗的猜忌,他是那么的多愁善感,從起初只是吟詠“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這些自然界的正常變化聯(lián)想到人生的失意,最后直抒胸臆,慨嘆“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進一步涵蓋了全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失與遺憾,融匯和濃縮了眾多痛苦的人生體驗。
面對薄情寡義的宋太宗,李后主在遭遇亡國之痛后猶不知多加防備,只顧用真純深摯的心去承受人生的苦難,感受人生無常,物是人非之無奈與悲哀。唐圭璋評日:“罪孽未滿,苦痛未盡,仍須偷息人間,歷盡磨折。通首一氣盤旋,曲折動蕩,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盵4]P43李后主性情仁厚真淳,認為宋太宗尚存仁心,不會對自己趕盡殺絕,于是肆意流露出真情實感,終至招來殺身之禍。后人多對此惋嘆,李后主天真甚矣!
三、本色而不雕飾,渾然天成
李后主性情真淳仁厚,其詞風必然也真率自然,沉郁凄愴。清代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王嬙西施,天下美婦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笨梢娎詈笾鞯脑~就算只是“粗服亂頭”亦難掩其國色,即詞篇麗質天成,不靠容飾和詞藻,詞中多用口語和白描。如《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首詞寫別愁,極為凄婉。清人徐在《詞苑叢談》中說“凡詞無非言情。即輕艷悲壯各成其是,總不離吾之性所在耳。”[7](P79-80)詞中并沒有用過多華麗詞藻極言其悲愴,清淡自然,又意蘊深長?!盁o言獨上西樓”,敘事直起,顯露后主愁容,攝盡凄婉之神,并非無話可說,只是沒有傾訴的對象?!凹舨粩?。理還亂,是離愁”,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離愁具體形象化,千絲萬縷,無從理起,也由此可知離愁之紛繁,也無法真的像麻絲般將其剪斷。結句~番滋味在心頭”,直言心中感受,亡國臣俘之滋味,自與常人的‘般苦痛不同,惟有自己獨自一人慢慢舔舐那傷口。故明代沈際飛特別贊賞此句:“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畡e是’句妙?!盵6](P5李后主則僅僅點出愁滋味:其味不同于酸甜苦辣咸,它是根植于內(nèi)心深處的,無法驅除,舌頭品味不出,用心感受才知道。下片用字雖少,卻腸回心倒,一片凄迷之音?!瓣愅㈧獭对粕丶肪硪辉u:‘凄涼況味,欲言難言,滴滴是淚?!盵5](P66)整首詞聲調(diào)語淡思清,詞意明暢不隱晦,詞風既清新流麗,直抒心中真情實感,文采動人。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云:“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詞中正聲,而其詞則無人不愛,以其情勝也。情不深而為詞,雖雅不韻,何足感人?!盵8](P196)如他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用明白如話,淺易樸實的語句,流露出心中的真情實感,比喻貼切,幾成絕唱。“至于《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和《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更能體現(xiàn)李煜為詞不事雕琢’,善用白描,于樸實無華中體現(xiàn)匠心,乃真正之白描高手。”[9]其實,“不管他寫什么,不管他所經(jīng)歷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純、最銳敏、最深摯的心靈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進去。這是李后主的一種特色。”[10](P162)
結語
李煜雖是一位亡國之君,但是他對詞的發(fā)展貢獻是很大的,他擴大了詞的題材領域,擴展了詞的抒情深度,增強了詞抒發(fā)個人情懷的能力,還提高了詞所處的文學地位。除了他有著極高的文學創(chuàng)作才能外,他的本心之真摯,性情之寬厚純真,才能使他在詞作中抒發(fā)出真情實感,本色而不雕飾,渾然天成,感人肺腑,使詞不再只具娛樂消遣的作用,更具有抒發(fā)內(nèi)心情致的功能,如王國維所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1](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