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學得更主動、更有趣,使學生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關鍵詞:情境 體驗 教學
[中圖分類號]:C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2-0092-01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爆F(xiàn)代教學理念要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創(chuàng)設適當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使學生樂于學習,大膽探索。
一、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 激發(fā)學生樂于探索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教學實踐表明:興趣是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也是求知欲的基礎。在學生學習新知時,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活動情景,有利于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從而樂于參與學習,主動探索。在日常教學中,我常把幽默的謎語引進課堂,將生動的故事用于課堂,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更加形象化、具體化、趣味化。便于學生接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在教學《比大小》這課時,課開始我利用故事及學生喜歡的簡筆畫引入,將例題變靜為動,邊畫邊說:“綠油油的草地上,有一棵神奇的大樹,樹上結滿了各種果子,有桃、梨、香蕉,3只小猴子下山來,看到這顆樹,高興極了。蹦呀跳呀,他們可以吃上一餐豐盛的水果午宴了。小猴會摘什么呢?摘幾個?接著教師讓學生看著摘下的水果說一句話,并比一比,摘下的水果夠不夠吃?為什么?經過情景創(chuàng)設,學生很快進入角色,躍躍欲試,學習熱情高漲,整節(jié)課充滿輕松愉悅的氣氛。
另外,在課堂練習中,如果能用故事貫穿其中,能大大提高練習的效率。如“參加數(shù)學樂園”、“聞比賽”、“奪紅旗比賽”等,形象生動的情節(jié)與漂亮的畫面,使學生覺得練習并不枯燥,身心地投入到練習中,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是一件很有興趣的事,給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活動情景的創(chuàng)設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效果特別好。學生樂此不疲。
二、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鼓勵學生敢于探素
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穎”。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主動探索。好奇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它往往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這是個性創(chuàng)造的具體表現(xiàn),我們應倍加愛護和引導。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xù)探究的習慣,永不滿足,這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chuàng)造欲望,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
如:在教學《6加5》這課時,由于學生對“湊十法”已經比較熟悉,所以大部分學生都把“6”湊成十,把“5”分成4和1,6加4得10,10加1得11。這時,我問:“你們還有別的方法嗎?”,有一個學生提出:把“5”湊成十有沒有算得更快?因為“5+5=10”大家都比較熟練。對學生敢于提出不同問題的態(tài)度,我大加贊賞,結果,其他學生紛紛效仿,受思考問題。
三、設問題情境 引導學生學會探索
蘇霍姆林期基還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币虼?,如果教師能在組織數(shù)學時,通過設置各種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各種具有啟發(fā)性的外界刺激,就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fā)學生要“弄懂”、“學會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的欲望。
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課時,先讓學生計算2+2+2=6,接著計算2+2+2+2+2+2+2,學生感到有些麻煩了,隨后何老師把寫著20個2相加的長紙條一甩,說“得幾”。學生答不上來,感到眼前的實際問題用加法解決有困難了。這時老師就告訴學生,這道題要用新的辦法來解決,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又如:在教學《認識米》這課時。學生已經學會了用學生尺(厘米尺)量比較短的物體,然后問:如果老師請你量一量操場有多長?用學生尺去量方便?有沒有更快的方法?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使他們產生新的學習需要,很自然就會思考“有怎樣的簡便方法?”,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主動性。
四、創(chuàng)設求異情境 促進學生探索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必要的適量的開放性題目,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有助于學生愛動腦筋、主動授受探索的精神,還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想法、從不同角度去想。
如:在教學《長短》這課時,讓學生說一說:你怎樣比較兩根鉛筆哪個長?哪個短?看看誰的辦法多?這時,學生能說出各種辦法,有的直接比,有的借助其它物體來比,課堂氣氛非?;钴S。另外,教師在作業(yè)設計時,要經常設計些開放題,如(
)+3>5,要引導學生尋找不同的答案3、4、5、6、7……并讓學生懂得:(
)里最小能填3,答案有無數(shù)個。學習計算時,教師要擯棄機械的算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如:教學《11-m8》這課時,學生就有多種不同的算法:“10減8等于2,2加1等于3”、“因為8加3等于11,所以11減8等于3”、“因為10減8等于2,所以n減7,10減3”、“11一個一個地減去8等于3”、“8減1等于7,10減7等于3”。教師不急于評價各種算法,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學生采用最佳的計算方法。這種體現(xiàn)個性化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有更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逐漸養(yǎng)成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
五、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 指導學生關于探索
手是思維的鏡子,是智慧的創(chuàng)造者。小學生的思維水平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因而對知識的學習多協(xié)助于直觀、形象的感知認知,所以通過組織的學習動操作來學習新知,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擺一擺、數(shù)一數(shù)、畫一畫、量一量等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與“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實踐證明,學生經過親自動手操作得到的知識,印象更深,更容易理解。如:讓學生回答“搭一個正方體要幾個小正方體?”一開始,學生答不上來,有的學生亂猜測,這時并不要急與給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拿出學具正方體搭一搭,通過操作,學生發(fā)現(xiàn)一個最少要用8個小正方體,學生不但從中得到正確答案,體會到成功的快樂,而且學會怎樣學習、怎樣探索。
實踐證明,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學得更主動、更有趣,使學生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