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上,幾乎與伊麗莎白女王同時期的英國還有一位女王一一瑪麗·斯圖亞特,瑪麗的一生有著短短的激情噴發(fā)的兩年,又有生不如死的被囚禁的._二十年。悲劇是她一生的真實寫照,大喜之后的大悲更讓你為之感嘆,瑪麗盼一生與伊麗莎白糾纏不清,兩個女王的斗爭早就了瑪麗一生的悲劇。
關(guān)鍵詞:瑪麗·斯圖亞特 伊麗莎白一世 生平
[中圖分類號]:1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2-0032-02
歷史問題有時具有迷一般的無窮無盡的魅力,瑪麗·斯圖亞特一生的悲劇就是典型而出色的例子。一個女王一生在政治上幾乎毫無建樹,卻成為詩人們吟詠的對象、作家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有許多人致力于解釋瑪麗·斯圖亞特生活中的迷,但種種努力其結(jié)果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各種各樣的矛盾:有人說她是殺人兇手,有人說她是女中英烈,有人說她是笨拙的陰謀家,有人說她是圣潔的無辜者。同一件事,在同時幾位史家的記載中,卻有南轅北轍的出入。每有譴責(zé),必有辯解;每有一個“是”,必有一個“不”和它頡頏,兩者各有文件為證。真理與謊言共生,事實與虛構(gòu)并存。
人的一生中,內(nèi)心時間和外部時間在一定條件下才會吻合。對于心靈,唯有感受的充實方能作為計時的尺度,人的感受不像冷冰冰的日歷,它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從內(nèi)心計算逝去的時光。
瑪麗·斯圖亞特一出生就成為政治的獵物,就像小雞之于老鷹,在劫難逃。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剛一得知近鄰產(chǎn)下公主,就迫不及待地為兒子提親。這位國王的如意算盤是,通過和親化敵為友,一舉實現(xiàn)大不列顛的聯(lián)合,從而為更高的政治目標服務(wù),即爭奪世界霸權(quán)。因此亨利八世出高價錢買通了蘇格蘭的勛爵們,勛爵們也是很買賬,痛快地投票同意締結(jié)婚約。然而瑪麗的母親——法國吉斯家族的女兒——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她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那幫判教分子和異端分子,而且她深知長期存在矛盾甚至幾經(jīng)交戰(zhàn)的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的仇怨之深,最明顯不過的是,婚約中有個危險的圈套:專門有一項秘密條款規(guī)定:孩子一旦夭殤,經(jīng)手人必須促成“全部權(quán)利及國王之施政”歸于亨利八世。曾經(jīng)把兩個妻子送上斷頭臺的亨利八世,這次也沒有略微的掩飾一下他兇殘的真正目的,當(dāng)瑪麗的母親拒絕把孩子交給倫敦的時候,他憤然發(fā)動了一場對蘇格蘭人民和軍隊的大屠殺。偉大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總結(jié)到:“瑪麗·斯圖亞特還不滿五歲,就已經(jīng)為了她血流成河?!苯o她一生的悲劇拉開了序幕。
瑪麗·斯圖亞特與伊麗莎白的命運糾纏在一起,牢不可分,他們的糾紛也貫穿瑪麗的整個女王時代(嚴格的說法應(yīng)該除去她在法國的王妃日子)。伊麗莎白是私生女而瑪麗則有亨利七世的血統(tǒng),因此瑪麗對于伊麗莎白的威脅不言而喻的,然而不善于政治思維的瑪麗在自己實力還不足以與伊麗莎白抗爭的時候挑出了這個矛盾,這發(fā)生在她剛回到蘇格蘭的時候,從此兩個完全不同的女王的糾紛開始了!這二姐妹的婚姻問題不僅是關(guān)乎她們倆權(quán)利地位的消長問題而且是民族間的戰(zhàn)爭,更是一場宗教的戰(zhàn)爭。因此具有政治遠見的伊麗莎白及其塞西爾一伙人通過金錢收買蘇格蘭的貴族,蘇格蘭的貴族很少有沒有拿過伊麗莎白“津貼”的,他們?yōu)榱俗约旱睦婊蚴亲诮绦叛?,出賣自己的女王而投靠別國的女王。斯蒂芬對這兩個女王的總結(jié)比較非常透徹到位“這兩個人,瑪麗·斯圖亞特也好,伊麗莎白也好,都是資質(zhì)卓爾不群,曠世少有。這兩個女子都很聰明,盡管如此,卻仍控制不住他們純女性的激情和乖僻;兩個人都很虛榮;兩個人都是從小下功夫準備扮演崇高的角色。兩個人都具有同她們的名分相當(dāng)?shù)耐x;兩個人都精通為人文主義時代增添光輝的高雅文化。然而她們的對立十分徹底?;緟^(qū)別如下:伊麗莎自在道路開始時艱難竭蹶。而瑪麗則是在道路終結(jié)時困苦潦倒。”作為女人,她們都是最出色的。瑪麗的經(jīng)歷決定了她的性格里有著強烈的騎士浪漫主義色彩,她生而為女王,少小時即已接受第二次涂油儀式,從小在法國成長接受教育,因此她灑脫、傲慢不羈,認為自己是受天命的國王,是國家的統(tǒng)治者,凌駕于國家和人民至上。而伊麗莎白早年各嘗艱辛,靠自己的力量得到王位,因而她深知權(quán)力是變幻莫測的東西,命運女神的球會滴溜溜的轉(zhuǎn),寶座離斷頭臺只有一步之隔,因此她感到處處受到威脅,因而處處小心。她是個極現(xiàn)實主義者,她沒兒沒女也沒有丈夫,她只是為英國的未來的偉大而活著。斯蒂芬總結(jié)道:“瑪麗和伊麗莎白的斗爭必然以后者的勝利告終,后者體現(xiàn)了進步的、有生命力的因素,而前者確是眼睛像后看,盯著騎士的過去。”
瑪麗·斯圖亞特的三次婚姻是她一生中每次經(jīng)歷重大事件的轉(zhuǎn)折點。16歲,尚處豆蔻年華的、含苞待放的、懵懂的她經(jīng)歷了她一生中最豪華的婚禮,結(jié)婚的對象是法國的病懨懨的王子。這場婚禮也可以算作是法國進兩百年來最隆重的婚禮儀式了。整個婚禮歡呼聲響徹宇宙,盛裝簇擁下的少女瑪麗看著喜氣洋洋、歡心鼓舞的人群在她腳下攢動。酷愛虛榮的女子在幸福的巔峰感到了莫大的榮譽。歷史就是這么巧合,此時英國女王瑪麗·都鐸去世并且沒有留下子女,瑪麗作為亨利七世的外曾孫女有繼承王位的權(quán)利,與她競爭的是被認為是私生女但卻極有城府的伊麗莎白。她一生的悲劇這次算是正式開始了?,旣愖詈笠彩撬涝诹怂_始自找的對手手里?,旣惖牡诙位橐觯悴幌竦谝淮文敲错樌?、那么理所應(yīng)當(dāng),當(dāng)時在全歐洲似乎她的婚姻都提到了日程上,不管是姓哈布斯堡還是姓波旁,不管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還是他的兒子堂·卡洛斯,不管是奧地利的大公,還是瑞典和丹麥的國王,不論年紀,他們都派人去像她求婚,當(dāng)時與其處在相同處境的仍是伊麗莎白。最后她的二婚對象是亨利·達倫雷——一個雖然沒有領(lǐng)地但卻留著都鐸王室真正帝王的血的王子。在她23歲的時候,她情竇初開,她在眾多極富權(quán)利地位的君王中選擇了這個名不副實的王子,她在短暫的品嘗了愛情的甜頭之后卻是為了她的這個選擇嘗盡了苦頭。她的選擇只是為了自己的愛情,沒有考慮到國家的利益,尤其是蘇格蘭列為勛爵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們的反對,他們不僅不出席婚禮,并且發(fā)動的叛亂,得到了伊麗莎白的支持。叛亂雖然被平叛了,但是禍根確種下了,她的勝利引起了伊麗莎白的嚴重嫉妒。然而最可悲的是達倫雷本身是一個花瓶,他只是一味的享受從瑪麗那得到的一切,并且過度炫耀,沒有絲毫的深度與城府,很容易相信別人,被別人利用。瑪麗覺得她選擇了這樣一個人是她莫大的恥辱,于是她幾乎收回了她曾經(jīng)給達倫雷的一切,重新寵信了李喬和博斯韋爾并且忽視列位勛爵。李喬被列位勛爵伙同達倫雷設(shè)計害死了,瑪麗也險些丟了榮譽甚至自由。第三次婚姻充滿了血腥的味道,瑪麗與她的第三個丈夫在設(shè)計謀殺了達倫雷之后結(jié)婚。這樁與殺人犯之間的婚姻是非常秘密的進行的,甚至只有幾個人參加。與第一次相比,瑪麗的命運走向也很清楚了。在遭到了貴族們武力反對后,瑪麗勉強保住了性命,卻丟了她拼命保護的王位。在后兩段華麗而短暫悲壯的婚姻中?,旣惤?jīng)歷了她一生最為起伏跌宕的兩年,而后她逃到英國,做了近二十年的囚徒。
瑪麗·斯圖亞特,斯圖亞特家族的后裔,真的應(yīng)了那個詛咒——斯圖亞特家族的人沒有一個能夠順遂而長久的坐穩(wěn)過王位。更有甚的是,瑪麗永遠不能盡情享受逍遙自在的樂趣,過輕松寧靜的生活。對于關(guān)于瑪麗的諸多爭議,我認為在那樣一個人性泯滅、唯利是圖的時代,能有這樣一個羅曼蒂克、騎士精神十足的女王為那個時代增添一些色彩,是歷史的幸運,也是文學(xué)的幸運。然而也正是因為她的羅曼蒂克,使她看不清時代的潮流,也注定的命運的悲劇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