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從教學設計、語言表達、學生評價、教師應激能力等方面談了幾點認識。充分巧用“點”,使新課程課堂煥發(fā)出無限生機。
關鍵詞:新課程;教師;課堂教學;點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8-057-001
透視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我們在教學設計、語言表達、學生評價、教師應激能力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有待于我們今后更好地完善。
一、教學語言“藝術點”
俄國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的發(fā)展。富有詩意的創(chuàng)造開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覺更加敏銳,喚醒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闭n堂教學帶給學生的應是享受,是歡愉,是精神的升華,而教學語言就是課堂教學升華的一個重要工具,也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有力的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最基本的是運用教學語言創(chuàng)造教學藝術的曲線美,然后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作為教學語言不同于普通語言,它必須富于變化,語速要有快慢緩急之分,語音要有輕重強弱的表現,語氣要有剛柔抑揚的起伏,語調要有高低曲折的變化。教學語言的這種藝術表現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語言的藝術化一味地強調藝術。畢竟教學語言的這種藝術化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學語言的藝術化必須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教學情感為基礎,并且隨著教學內容和情感的變化,既可以時重時輕,時緩時急,抑揚頓挫,也可以跌宕起伏,有板有眼,有聲有色,這樣才有和諧與優(yōu)美,才有激情與活力。
二、教學活動“創(chuàng)新點”
新課程凸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價值觀,這種教學新理念要求教師改變以自己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聽、記、背、練”的教學現狀,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為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設計,力求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故事、新聞、漫畫、辯論、影像、成語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來完成教學任務。由于這些情境具有趣味性,能使學生感到新奇和興奮,因而能激起學生探討的熱情和求知的欲望。
三、課堂反應“機智點”
新課程實施以來,師生互動活動開展得很好,課堂教學氣氛活躍了許多,然而就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常讓老師措手不及,有時甚至無法應對,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有廣泛的資料、淵博的知識,而且還要有一種應急能力,體現教師的機智靈活。
四、教學理念“人文點”
人文精神是現代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是個體發(fā)展的精神動力。人文素養(yǎng)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們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格,它是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F代教育過分關注人“如何為人”而偏廢“為何而生”的教育,使學生缺乏一種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人道生義精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國家、人類和世界的命運,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以往的舊課程教學過多側重于知識的灌輸和機械的訓練,忽視了智力開發(fā)、個性張揚和情感體驗,使學生過早地出現情感的荒漠。作為歷史學科來說,不僅通過地理、歷史的角度,而且還通過社會、經濟、政治、法律、文藝、體育等方面來體現“社會是怎樣的”回答“是什么”或“有什么”的問題。并且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來反映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狀況,這其中就包含著許多可以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素材。如在教學“可持續(xù)經濟”內容時,教師通過展示“昔日的樓蘭”等有關資料,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樓蘭會成為“逝去的繁榮”?學生談到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人類沒有保護好環(huán)境”和“人類的生產活動要遵循自然規(guī)津”這一主題上,在此教師不妨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申一步,讓學生共同思考:“為了不讓悲劇重演,我們應該做些什么?”這個問題的設置已經把對學生的教育從知識理論上引申到現實生活中,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與學習,學生不僅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而且也從實際行動上落實保護行為。
五、對后進生“多認識”點
后進生長期以來就是一個令教師頭痛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教師都無心去理會這類學生的存在,顯然這對當前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來說是相當不利的。那么何謂后進生呢?一般意義上講,所謂后進生,主要是指考試分數低的學生。后進生的轉化指的是要提高這些學生的考試成績;轉化的手段就是讓這些學生針對考試范圍和內容死記硬背,采取“貝多芬”(多背多得分1的方法。教師采取的這種手段,也許可以使后進生在某次考試中增加一點分數,但無助于學習能力的提高。細想一下我們關于“后進生”的觀念對嗎?難道一個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不是好學生嗎?大家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兩片樹葉,學生也是這樣,他們的智力水平不同,興趣愛好各異,各有自己的個性。強行轉化后進生,完全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后進生只是在個別文化課學習上較差,其他方面卻不一定后進。
課堂教學是歷史思維的主要載體,具有鮮明的歷史學科特征,在歷史教師傳播人類文明、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品質、啟迪學生智慧方面、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現新課程理念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作為中學歷史課程的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者以及實踐者,巧用“點”,點亮歷史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獲得豐富歷史知識、學習體驗、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舞臺,是每一位歷史教師應該擔負起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