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從文對湘西的各種民俗有著很深的感情,這在他的小說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大量的民俗現(xiàn)象本身就是一種宏大的美學景觀,雖然這些民俗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但反映在沈從文的小說當中則說明了作者主觀上的審美意識。沈從文對湘西民俗的細致描寫及反復運用體現(xiàn)了深刻的民俗化美學意蘊,主要包括對自由生命的呼喚、對古樸民風的呈現(xiàn)、對民間音樂的展示。
關(guān)鍵詞:沈從文 美學意蘊 自由 風俗 民間音樂
作者簡介:
王儉博(1984-),男,吉林省懷德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200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張康(1985-),男,黑龍江省大慶人,黑龍江大學文學院200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20-0028-02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chuàng)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1]湘西民俗潛移默化在沈從文的骨髓之中,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及活動準則。他熱愛湘西這片熱土就像眷顧自己的靈魂。他汲取了豐富多樣的民俗素材,繪制了美麗的、浪漫的、古樸的湘西民間圖畫。暢游于沈從文的小說中,如若置身原始森林,面朝潺潺流水,眼望神圣虔誠的宗教民眾,耳聽動人悠揚的愛情之歌,更有節(jié)日里歡騰的場面、悅?cè)说奈璧?。在感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與獨特的同時更領(lǐng)略到湘西民俗背后所包含的美學意蘊。
一、對自由生命的呼喚
文學是人寫的,更是寫人的。文學中的一切都是以人來對待人,以心來接觸心的。高爾基曾建議把文學叫做“人學”。在“人—社會—自然”相互關(guān)系構(gòu)成的復合系統(tǒng)中,只有三者的相互和諧發(fā)展,它們生命的活力與美才能盡情展現(xiàn)和燦爛綻放。信仰生命、呼喚人性、探索真諦是貫穿沈從文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沈從文曾一再宣稱:“我是個對一切無信仰的人,卻只信仰‘生命’?!盵2]他眼中的生命是自由的、健全的、合乎人性的。沈從文看到湘西婚俗的愚昧和對少女的殘害,但又無力改變這種延傳久遠的習俗,所以他只好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進行了集中的宣泄。
“蕭蕭做媳婦時年紀十二歲,有一個小丈夫,年紀還不到三歲,丈夫比她少九歲,斷奶還沒多久。按地方規(guī)矩,過了門,她喊他作弟弟”。在當?shù)氐呐竽行〉呐f俗中,蕭蕭無力反抗這封建的禮法制度,只好順從地好好照顧他的“弟弟”。沈從文通過“幾次降霜落雪,幾次清明谷雨”簡單的幾個節(jié)氣時令帶過了蕭蕭的長大成人,但蕭蕭的精神世界還是一片荒原,她的理智被蒙蔽著,就象湘西大山之中的毛草地。色狼花狗借助唱山歌調(diào)情的風俗向蕭蕭展開進攻,結(jié)果蕭蕭在聽了“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種豆莢,豆莢纏壞包谷樹,嬌妹纏壞后生家。天上起云云重云,地下埋墳墳重墳,嬌妹洗碗碗重碗,妹妹床上人重人”,的山歌之后就成了花狗的女人。蕭蕭沒有受過教育,無力反抗對她不公平的婚俗,無力反抗殘酷的禮法制度。在人性的召喚下,她渴望生命的自由,自然而然地順從了花狗的追求。自由的生命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沈從文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以內(nèi)在尺度創(chuàng)造了藝術(shù)的“真”,以情感評價創(chuàng)造了藝術(shù)的“善”,以特定形式的表達創(chuàng)造了藝術(shù)的“美”。在他的筆下,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文化沖擊下對原始文化的新的美學上的思考。
蕭蕭的悲苦命運是值得人同情的,但造成這種人生悲劇的罪魁竟是那悠久的落后的愚昧的婚俗。這已經(jīng)流傳了很久的婚俗還會流傳下去,可悲的事情還會發(fā)生。沈從文熱愛這片美麗的古老的湘西熱土,但對這里種種的惡俗卻也極端的痛斥。蕭蕭在掙扎,沈從文也在掙扎,蕭蕭的悲苦更是沈從文的悲苦,沈從文敘述的是悲慘的蕭蕭,但更是對生養(yǎng)過他的湘西惡俗的鞭笞。
二、對古樸民風的呈現(xiàn)
沈從文是一個擁抱故土不放的作家。打開他的作品,湘西美麗的山山水水和奇特風俗便紛至沓來:碧水環(huán)繞的山城,元霄的爆竹煙火,端午的龍舟競賽,中秋的舞龍耍獅,男女對歌,軍民同樂,孩子的取名,辦喪事的繞棺下葬等等,無不新奇別致。沈從文依據(jù)自己的對湘西民俗的體驗和認識,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追求能動的介入到作品中進行感情的抒發(fā),在這里有宗族之間的世代仇怨,流血械斗的陰影;有頭纏細巾的苗巫如跑神的癡迷;有被“沉潭”或“發(fā)賣”女子的無知;有小男孩娶大媳婦的“喜劇”……這一切都籠罩著濃烈的楚文化遺風。沈從文以民俗的審美價值為標準,描繪了具有地域性的世態(tài)風情和鄉(xiāng)野風俗美,如別致誘人的水鄉(xiāng)吊腳樓、多情粗野的妓女和水手、苗寨山鄉(xiāng)的縷縷炊煙、厚道誠實的老者和孩童、神秘靜穆的原始森林、健美善媚的苗鄉(xiāng)女人……就連雞鳴,狗吠,牛叫的聲音都無不濃濃地涂上了鄉(xiāng)土美感。
沈從文把我們帶進了鄉(xiāng)土風貌豐富多彩的世界, 在粗俗的鄉(xiāng)下:家庭、山村、兵營、沅水邊的碼頭、直到邊陲苗寨、河邊的吊腳樓……走進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船上毛手毛腳的無數(shù)黑漢子,以及那個被婦人稱為“一只公?!钡挠肋h不知疲倦的柏子(《柏子》);那身體強壯如豹子的四狗(《雨后》);那具有結(jié)實光滑的身體,長長的臂,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情欲,在“一種力,一種圓滿健全的而帶有頑固的攻擊,一種蠢的變動,一種暴風雨后的休息”中酣蕩的黑貓(《野店》);畸形的“商業(yè)文明”迫使“丈夫”出賣妻子的肉體,時代大力的擠壓使得他們喪失了“人生權(quán)利”(《丈夫》)。沈從文贊美水手與妓女任情任性的感情,認為“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3]。對此,學者趙園這樣評價“對于辰河上的水手與吊腳樓女人,他壓根兒不打算作倫理的度量,而只去寫那生命力的恣肆迸濺處”[4]。沈從文把“拙厚,古樸,曠遠”的美學追求與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化的優(yōu)美緊密連系起來,表現(xiàn)了他對鄉(xiāng)民習俗的摯愛和對淳樸人生的贊美。
文學描繪現(xiàn)實生活,從各個角度表現(xiàn)人生,這就不可避免地要描寫民俗。沈從文將民俗現(xiàn)象進行美學上的特殊包裝,自由的運用,流于筆端,躍于紙上,充分展現(xiàn)了湘西的古樸,在表達作者感情表達的同時更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審美想象空間??ㄎ鳡栐鴶嘌裕骸叭耸欠柕膭游铩!盵5]沈從文正是巧妙的運用了文學的獨特視角——民俗符號,既真實的再現(xiàn)了湘西人們的生活,又深刻揭露了古樸民風習俗背后暗含的美學內(nèi)涵。
三、對民間音樂的展示
看了沈從文的作品我們內(nèi)心不僅僅是被其中的人物形象所感染,更因為是受到了一場強烈的視聽盛宴的刺激。湘西熱土上活躍著多種多樣的民俗,同時也飄蕩著優(yōu)美而熱烈的歌聲,唱山歌是苗族人山寨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聽著湘西漢子的情歌,看著苗家女的舞蹈,這一唱一和的是傳統(tǒng)的幸福,是民間的喜悅,是音樂的真諦,表達了男人的情,女人的愛,也表達了節(jié)日的喜悅和失去親人的悲哀。音樂是人的感情的表現(xiàn),是音響的組合,是人們內(nèi)心靈魂的呼喊,是一種遠離物質(zhì)的純精神上的享受。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時節(jié),不同的目的都會有不同的歌聲。在《龍朱》中,沈從文用大段文字說明“對歌“在求偶中的重大作用,“在此習慣下,一個男子不能唱歌他是種羞辱,一個女子不能唱歌她不會得到好的丈夫?!痹凇睹慕?,豹子與那羊》開頭,沈從文寫道:一個熟悉苗中掌故的人,他可以告訴你五十個有名的美男子被丑女人的好歌聲纏倒的故事,他又可以告訴你另外五十個美男子被白臉苗族女人的歌聲唱失魂的故事。以對歌的方式相愛,乃至確定終身,其中包含著唱歌人的熱情和洋溢的生命活力,對愛情的執(zhí)著熱烈大膽地追求。沈從文用深情的筆觸贊美了這種原始的婚戀方式。
湘西是“歌的海洋”。湘西幾乎無事不歌,無處不歌,無人不歌。如《邊城》中的老船夫就曾“提到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風氣,如何馳名于川黔邊地”。民歌是湘西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節(jié)慶中,他們?nèi)褰Y(jié)伴,引吭高歌,采用不同的組合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內(nèi)心世界表達出來。只要有人在就有歌,遇到節(jié)日或大事也必然唱歌?!爱?shù)匕凑占竟?jié)敬祖祭神必唱各種神歌,婚喪大事必唱慶賀悼慰的歌”,每逢趕場,特別是歌會、喜慶等歡樂時節(jié),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便不辭辛勞翻山越嶺趕赴歌場等目的地。歌場更是人山人海、繼踵比肩,歌聲如潮、此起彼伏。
我們從沈從文作品的唱歌風俗中感受到了鄉(xiāng)下人生命所獨有的熱情和智慧。作者用歌聲傳遞湘西人的喜怒哀樂,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是淺淺的感官上的一刺。作者對民間音樂給予充分地重視,發(fā)現(xiàn)音樂背后的人的思想情感,再通過自己的獨特的審美感受、理性思考、玩味體驗進而表達了那種悲喜交加的超功利的精神愉悅。
在沈從文的民俗世界中,我們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擺脫了日常生活的種種煩惱,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F(xiàn)代社會科技越是發(fā)達,物質(zhì)生活越是豐富,生活對人的壓抑越是強烈,因此人們越是需要精神上的補償。[6]沈從文小說展示的民俗美使已經(jīng)被異化、扭曲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在這種深層美學文化的昭示下,我們看到了湘西民眾淳樸自然的生存狀態(tài)和神秘浪漫的生活習俗,感受到生存的意義,生活的樂趣,生命的美感。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沈從文:水云[A],沈從文文集(第10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3]沈從文.邊城[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4]趙園:沈從文構(gòu)筑的“湘西世界”[J],文學評論,1986,(6)
[5][德]恩斯特#8226;卡西爾:《人論》(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6]朱立元:《美學》(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