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是關于口語傳播的最早的相關理論著作。本文從傳播學角度解讀《修辭學》,從三個方面分析亞里士多德特殊的口語傳播觀以及其內(nèi)在悖論。
關鍵詞:傳播學 修辭 受眾
作者簡介:李鵬飛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20-0031-01
修辭學被亞里士多德界定為是一種“能夠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功能”[1]。此處的“說服方式”指的是言之成理、合乎邏輯的論證方式,而非亞里士多德痛恨的詭辯技巧。亞里士多德認為掌握修辭術可以幫助真理和正義獲得勝利。從此界定中可見,修辭學的研究重心在于“可能的說服方式”。某種意義上,亞里士多德對于修辭學的研究某種程度上可視為美國經(jīng)驗學派說服研究的先驅(qū)。不過,美國經(jīng)驗學派關注的是可被精確測量的說服效果,以及達到特定說服效果可供采用的說服技巧,而亞里士多德關注的是修辭的藝術而非某種機械的技術。筆者將從傳播學的角度從以下三個方面解讀《修辭學》。
一、口語傳播的優(yōu)勢
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印刷術尚未發(fā)明,人和人面對面的交往是最常見的社會交往形式,對話和討論是最具社會性的傳播方式。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涉及到的傳播,無論是政治演說、訴訟演說,還是典禮演說,都是口語的、富于現(xiàn)場感的,所以雖然修辭的對象是文字,但演說的環(huán)境、演說的場效應無時無刻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文字的修飾——因為這里的“文字”不是書面意義上的,而是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nèi)、面對特定的受眾被朗讀出來的;所以亞里士多德說“我們必須注意朗讀,并不是理應如此,而是必須如此”[2];即便是“筆寫的文章也即應當求其容易朗讀,容易懂得;朗讀和懂得是一回事?!盵3]
亞里士多德在對修辭學的研究中,對于朗讀所具有的社會情境性、場效應的考慮占據(jù)了對單純書面文字的修飾相當?shù)姆至?。如果說修辭是一種藝術,煉字、選字恰是這種藝術的重中之重,字的美不僅在于意義之美,更在于發(fā)音之美。句子的結(jié)構(gòu)、長短既要方面朗讀者朗讀,也要方便聽眾跟得上朗讀者的節(jié)奏。在書面語中,使用冷僻的字眼和晦澀的表達方式仍可能富于修辭的藝術之美,因為作者所針對的理想讀者可能只是少數(shù)與作者知識水平相當?shù)膶W者并非平民大眾;而在演說中,風格之美雖然不在于陽春白雪,但更非一味的膚淺、粗鄙換言之,既要讓受眾享受到藝術的美感和智力上的提升,也要采用便于受眾理解的形式。
二、受眾——手段還是目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對話的三個要素——說話者、話題、聽者——之中,是聽者決定對話目的和形式。亞里士多德非常強調(diào)為了達到特定的傳播效果,演說者必須要深諳受眾心理。首先,“修辭的目的在于影響受眾的判斷,演說者不僅必須考慮如何使他的演說能證明論點,使人信服,還必須顯示他具有某種品質(zhì),須使聽眾認為他是在用某種態(tài)度對待他們,還須使聽眾用某種態(tài)度對待他?!盵4]這里強調(diào)的不是演說者是否確實具有某種品質(zhì),而是要讓聽眾認為演說者具有。在說服行為中,說服者的品格不是單方面的說服者的意義,而是取決于說服者和說服對象雙方。在電視時代,這一定律再次重演:重要的不是電視屏幕所呈現(xiàn)的畫面是否真實,而是要讓電視屏幕前的觀眾相信這是真實的。
此外,除了表現(xiàn)出聽眾喜好的品質(zhì),演說者還必須使聽者處于某種心情。“因為當聽眾的情感被演說打動時,演說者可以利用聽眾的心理來產(chǎn)生說服的效力,因為我們在憂愁或愉快、友愛或憎恨的時候所下的判斷是不一樣的?!盵5]對于人類的每一種感情都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具有某種感情的人處于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即這種感情的定義;什么人具有這種感情,針對何人;產(chǎn)生這種感情的條件是什么。說服者只有掌握了這三個方面,才可能喚起這種感情。只有對聽眾的情感有了如上透徹的分析,才能有的放矢,用特定的修辭技巧喚起特定受眾的情感達成演說者的特定目的。
亞里士多德在將受眾置于傳播的中心時,也暗藏了他對受眾的輕視。他介紹了一種演說者常用來打動聽眾情感的方法:“‘這件事是大家都知道的。’聽眾以未能分享大眾都知道的信息為恥,只好表示同意?!边€比如,他指出“聽眾總是對動感情的演說者抱有信賴之情,盡管演說的內(nèi)容可能只是陳詞濫調(diào)”[6]。這里受眾并非可以獨立思考的、理性的個人,而極易為非理性因素所左右。
“我們本應只憑事實本身來論戰(zhàn),除了證明事實的存在,其他都是多余的”,然而“由于聽眾有缺陷,其他一些東西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說服效果”[7]。這里聽眾的“缺陷”主要指聽眾往往不能憑借事實作出判斷,被事實以外的其他因素所左右。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這里,修辭術就成了為受眾制造特定幻象的藝術:重要的不是表述真理,而是讓受眾相信這是真理。受眾也就成了演說者達到特定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三、對真理的捍衛(wèi)還是遮蔽?
亞里士多德在開篇稱,修辭術有助于讓真理獲勝,并明確反對詭辯者顛倒事實、混淆黑白的詭辯技巧。但亞里士多德在對修辭術的論述過程中,恰恰顯示出修辭對真理的偏離,語言對于事實的遮蔽。真實與正義的事物本當勝過虛假和邪惡的事物,修辭術本當用來伸張正義,但修辭術并未顯示出對真實與正義的特別偏愛,它也可同樣被利用來攻擊、丑化真理。即使是在申張真理的過程中,修辭術所起的作用往往是通過對事實的扭曲、夸張,訴諸于聽眾的感性而非理性思考,來爭取受眾。
如果修辭僅僅是以明晰的表述真理為唯一旨歸,既然對于真理的把握仰賴于獨立自主的個人的理性思考,那何必對受眾的情感給予如此重視?為何要將文字風格的悅?cè)?、朗讀聲音的感染力看得重于理性的說理?為何將討觀眾歡心的重要性置于真理本身的重要性之上呢?事實上,亞里士多德本人在論述中也感覺到難以自圓其說,拋棄了“我們應該只憑事實本身來論戰(zhàn),除了證明事實的存在,其他都是多余的”[8],以聽眾的缺陷為理由,大談影響說服效果的非理性因素。
從亞里士多德對修辭的論述,可以再清楚不過的看出:語言并非如同一層透明的玻璃一般可以直接、明確地反映真理,而更接近一種迷幻術,真理被掩藏在語言的煙霧彈背后;在特定傳播情境下的傳播也必然受制于這一環(huán)境的約束,而近似于一種表演,傳播中的真理也是表演出的真理,是受眾印象中的真理,而非實質(zhì)意義上的真理。
注釋:
[1] [2] [3] [4] [5] [6] [7] [8] 亞里斯多德. 修辭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8、9、23、44、69、11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