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末清初,陳洪綬以“高古奇駭”的畫風震動了中國當時畫壇。學者對其繪畫藝術頗有研究,但從研究陳氏個案的有關資料看來,對其卷軸人物畫風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古”的一面,然而對其“奇駭”的特點卻揭示不夠。鑒于此,本文試圖從“造型之奇”、“情趣之奇”、“筆墨之奇”幾個方面對陳氏卷軸人物畫“奇駭”的藝術特征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剖析。本文通過分析指出,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方面,應在學習傳統(tǒng)、深入生活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領悟創(chuàng)造“奇美”,不可“因奇而求奇”。
關鍵詞:陳洪綬 奇美 傳統(tǒng) 現(xiàn)實生活
作者簡介:陳建用,碩士研究生,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研究方向] 中國工筆人物畫
[中圖分類號]: I2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20-0128-02
明末清初,陳洪綬(1598-1652),字章侯,號老蓮,晚年又號悔憎等,浙江諸暨人,是明末清初一位繼承傳統(tǒng)又別開生面的藝術大師。無論人物,花鳥,山水,皆能突破前人樊籬,自創(chuàng)獨特面目,尤其是人物畫,更是大放異彩,以“高古奇駭”的畫風震動了當時中國畫壇,深刻地影響著后世。國內外相關學者對其繪畫(尤其是人物畫)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但從研究陳氏個案的有關資料看來,主要是關注其人物畫“高古”的一面,而對其“奇駭”一面的研究尚顯薄弱。當前,有些中國畫作者為著“創(chuàng)新求奇”,脫離現(xiàn)實生活,不太重視對傳統(tǒng)的學習、研究,有“因奇以求奇”[1]的傾向。因此,研究、剖析陳氏卷軸人物畫“奇”的風格特征,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亦有著針砭時弊的作用。
一、造型之奇
中國畫論中論“奇”處頗多,諸如“形狀奇絕”、“鬼神奇怪”、“奇形異貌”等,皆是指造型的奇詭、怪異之美。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在《論畫》中所說的:“有奇骨而兼美好”,也是指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美的骨骼形象??梢姡非笤煨偷钠嬖幨侵袊嬛谐R姷默F(xiàn)象。
陳氏卷軸人物畫中的人物造型,多具奇異譎怪之殊相。這是陳氏在“深得古法”、“取法于古”的基礎上,按他自己的秉性天資及領悟見解,從中擷取精神文化意蘊,通過自己靈性的激發(fā)強化,從而轉化為獨特的圖式和風格品味。如他1647年左右創(chuàng)作的《無法可說圖》,畫中的羅漢高鼻深目,豐頤蹙額,頭骨梯突,骨相清奇。雖為坐像,仍可看出頭大身小之怪誕造型。羅漢前面跪著的聽法者,亦狀貌古野,巨顙槁項。顯然,此圖受到了五代貫休畫風的影響,它與貫休的《十六應真像》如出一轍。正如周亮工所說:“人但訝其怪誕,不知其筆筆皆有來歷?!盵2]陳氏這種詭怪之造型并不狂野淺薄,而是對“古意”理解和表達的“奇駭”。陳氏對“古”有全面、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他曾說:“以唐之韻,運宋之板,宋之理,得元之格,則大成矣。”[3]可見,他對古意的理解和擷取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和時代的印記,更何況他的個人經(jīng)歷、時代和環(huán)境的沖突所構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的郁結也在這古意的理解和表達中閃現(xiàn)出來。因此,便出現(xiàn)了“奇駭”的造型傾向。盡管人物造型愈到晚年益加奇駭,但畫面整體洋溢的仍是古雅、靜穆之氣息,并體現(xiàn)出高曠而宏深的情懷。他的好友許宰曾說:“古心如鐵,秀色如波,彼復有左右手,如蘭枝蕙葉,乃有此奇光冷響?!?[4]此“奇光冷響”將這種靜穆、高曠的格調形象化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陳氏人物造型之奇詭是融化了靜謐宏深、曠遠淵雅氣息而流露出來的“奇”美。
二、情趣之奇
清人沈宗騫《芥舟學畫編》云:“古人之奇……有趣奇?!边@里的“趣奇”就是指情趣之奇,即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情調趣味。戴熙說:“畫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習苦齋題畫》)古之畫作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觀之令人回味無窮。
樊波先生在《中國書畫美學史綱》中有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明清(特別是明代)是一個重‘趣’的時代,明清文藝也是重‘趣’的文藝。從這個‘趣’的范疇中洋溢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充滿感性沖動和浪漫的精神氣息。正是這樣,明(清)繪畫美學將‘趣’(奇趣、真趣、天趣等)的意義充分突出和強調出來,……”[5]在審美趣味中出現(xiàn)的這種傾向,表明人們的審美風尚具有了更多的日常生活的感性快樂。從陳氏的卷軸人物畫來看,亦可見一斑。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陳氏的《嬰戲圖》,圖中四個髻發(fā)男孩在小塔和佛像前做禮佛游戲,其中一個男孩對佛像行五體投地式大禮,他雙手前伸伏地,雙腿跪屈,臀部翹起,前額觸地,不知是因為褲帶未系好,還是用力過猛,他的褲子竟從腰間滑至膝部,使胖嫩的臀部暴露無遺。這情景吸引了旁邊正在清掃瓦礫的小伙伴,他扭頭觀看,忍俊不禁。在后面的男孩則絲毫不為所動,依然面容肅穆,雙膝跪地,雙手合十向佛恭拜。整個畫面通過幾個小孩的動作傳達出既虔誠又幽默的氣氛。形象動作略作夸張但不失真實,使畫面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灼灼生趣,意味雋永??梢?,“奇”是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只要表現(xiàn)天真、淳樸、自然之美,奇也就在其中了。
三、筆墨之奇
明代董其昌在《畫旨》中指出:“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睆闹锌梢姽P墨之重要,所謂“山水決不如畫”,是因為畫可由畫家進行適當?shù)那蓸嫿?jīng)營,用精妙的筆墨技巧描畫出來。在中國畫論中的“新奇、精奇、奇峭”等都是形容筆墨之奇,指的皆是筆墨上的精妙。
歷代名畫家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筆型墨法,影響深遠。陳氏早年已 “深得古法”,而且能在追學古人的同時,更加注重體悟“古”的美學趣味和文化涵義,從而突破樊籬寫出自己的筆墨。陳氏在用筆方面主要有兩法:一方折頓挫,一圓轉流暢。皆用尖筆中鋒。他約1647年作的《雅集圖》,人物衣紋的勾描運用方折頓挫的筆法,配合落筆重、頓折多的石頭輪廓以及側筆、干墨的密集皴擦。唯有佛像是運用圓轉流暢的筆法。他1649年作的《南生魯四樂圖》,1650年作的《陶淵明故事圖卷》以及1651年作的《隱居十六觀圖冊》等作品幾乎全用此描法。可是以尖筆中鋒以不疾不徐的速度,寫出圓勁的線條,常有先細漸粗而收筆輕提出鋒的傾向。這種變化是輕微的,因此,整體的效果仍不失勻稱,如行云流水。有時他用同樣的筆法勾勒面容和手足,線條纖若發(fā)絲,但其力量與質感,在極簡煉的用筆中表現(xiàn)無遺。例如約1650年創(chuàng)作的《拈花仕女圖》。另外,他在用墨方面也別具一格,并非完全摹擬傳統(tǒng)的“三礬九染”而是“輕描淡寫”,雖然著染的遍數(shù)不多,然仍具“薄中見厚”之效果,益顯空靈迥絕,含蘊豐富??梢?,陳氏對傳統(tǒng)的繼承并非兼收并蓄、囫圇吞棗,而是能融匯貫通,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筆型墨法。
以上,主要從“造型之奇”、“情趣之奇”、“筆墨之奇”三個方面對陳氏的卷軸人物畫的“奇”進行深入的剖析,可看出陳氏是在法古追古的基礎上求“奇”的,其畫作中的“奇”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因此,我們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方面從中亦可得到以下啟示:
其一,應在“學古追古”的基礎上求“奇”,不可“因奇以求奇”;其二,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善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奇美”,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生命體驗;其三,在學習、借鑒的過程中,做到應通適變,在保持本藝術門類基本精神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領悟去創(chuàng)造合乎情理的“奇美”。
注釋:
[1]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轉引自潘運告《清代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第55頁。
[2]周亮工:《讀畫錄》,轉引自王璜生《陳洪綬》,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第223頁。
[3]陳焯:《湘管齋寓賞編》卷六,載《美術叢書》第三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2761頁。
[4] 陳撰:《玉幾山房畫外錄》,轉引自王璜生《陳洪綬》,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第222頁。
[5] 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第525頁。
參考文獻:
[1]翁萬戈:《陳洪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2]潘運告:《清代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
[3]裘沙:《陳洪綬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4]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年。
[5]李澤厚:《美的歷程》,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