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性命運歷來倍受小說家的關(guān)注,巴金與島崎藤村作為享譽中日文壇的名家當(dāng)然也不例外。文章以兩位作家的同名小說《家》為中心,分析比較了兩位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得出兩者都有禮贊女性品質(zhì),批判壓制女性的封建制度的相同之處。之后又從人物的感召與時代及家庭的影響入手,分析了兩位作家女性觀的形成。
關(guān)鍵詞:島崎藤村 巴金 女性形象 女性觀
Abstract: Fate of women have always been much concern about the novelist, Ba Jin and Shimazaki Tousonn as two well-know writers are no exception. As a start, the paper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women images through the same name novel by two writers of \"home\" as the center, the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the two writers have praised the quality of women, criticizing the feudal system of repression of women in common. After tha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writers viewpoint of female through the appeal with notables and impact of the times and their families.
Key Words: Shimazaki Tousonn; Ba Jin; Women Images; Viewpoint of Female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0)-20-0026-02
一、贊美與批判
(一)禮贊女性品質(zhì)
在巴金眾多的小說中,由《家》、《春》《秋》三部長篇小說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享譽文壇的一部巨制。其中,《家》不僅是巴金文學(xué)道路上的第一塊豐碑,也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的一面鮮明的旗幟。在《家》這部小說中登場的瑞玨、錢梅芬、鳴鳳等女子,個個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巴金在《家》中絲毫沒有吝嗇對女性美好品質(zhì)的禮贊。在他的筆下,我們會看到美麗善良、寬厚無私、積極進(jìn)取的女性形象。梅芬的婚姻是不幸的,但她沒有因此而抱怨自己的母親,卻一味的自責(zé);對自己曾經(jīng)深愛著的覺新,懷著一如既往的愛,以能見到他作為自己最大的安慰;對于瑞玨,自己的“情敵”,也沒有絲毫嫉妒和怨恨,卻流露出羨慕之情。瑞玨也是寬厚無私的,她深深的愛著覺新,并愛屋及烏的愛上梅花,為他采梅、插梅、畫梅,即便在知道丈夫是因為懷念梅芬而喜歡梅花之后,也沒有埋怨和責(zé)怪,反而產(chǎn)生了對梅芬的憐憫之心,并由此而深深自責(zé),這些無不表現(xiàn)出瑞玨的善良、賢達(dá)。
島崎藤村贊美女性的純潔,帶有鮮明的“處女崇拜”情結(jié),對社會的弱勢群體——女性充滿了同情。生活在封建家族里的種,作為小泉家的長女嫁入橋本家之后就再也沒有出過遠(yuǎn)門,一切聽從丈夫的安排,為了整個家辛苦操勞。照顧智力發(fā)育較晚的女兒,顧及已及婚齡的兒子,張羅店鋪的生意,管理家丁的薪資及生活等。如此繁雜、瑣碎是事情都壓在這名柔順的女子身上。生活辛苦,種卻毫無怨言。《春》里的主人公岸本的嫂子是這樣一名令人垂憐的女性,丈夫鋃鐺入獄,自己守住家的同時,還要孝順婆婆、照顧孩子,日夜操勞。文中細(xì)致的刻畫了這名令人欽佩的女性的手,手上道道裂痕無不詮釋著生活的辛勞。作者是懷著同情、傷感的心情去描寫、刻畫這些女性的。
(二)批判壓制女性的封建制度
通過《家》我們可以看出巴金呼吁女性獨立,竭力批判男性中心主義。他通過抨擊“男尊女卑”、“三從四德”和“節(jié)烈觀”等觀念來揭露封建禮教、倫理道德對女性的殘害。瑞玨,一個溫柔敦厚的人,對丈夫百依百順、忍辱負(fù)重,聽?wèi){擺布,她的婚姻是家長包辦的,她為覺新和梅芬的故事而內(nèi)疚,她完全失去了自我。梅芬,一個聰慧凄婉、多愁善感的姑娘,竟然由于長輩們在牌桌上的失和而喪失了自己憧憬的愛情,她也沒有勇氣進(jìn)行反抗,去爭取自己的幸福,反而將其深埋心底,順從地接受了長輩硬加給她無愛的婚姻,遭遇家庭變故之后,她歸咎于自己的命運。巴金通過對生活于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新女性形象的塑造,揭露了男權(quán)文化網(wǎng)絡(luò)的深邃性及其影響的長期性,鮮明地顯現(xiàn)出作者批判男性中心文化的理想光輝,洋溢出對女性強烈的關(guān)懷與同情。
島崎藤村筆下的女性同樣生活在封建道德這副沉重枷鎖之下,沒有戀愛婚姻自由,失去了自我,她們婚后對丈夫一味順從,任勞任怨,嘗盡生活之苦。生活在封建家族里的種,出嫁后就再也沒有出過遠(yuǎn)門,一切聽從丈夫的安排,應(yīng)付生活中所有的繁雜和瑣碎。但是,即便如此還是得不到丈夫的愛和尊重,慘遭拋棄。被拋棄的種非但不怨恨丈夫的薄情,反而責(zé)怪自己太保守,不能討丈夫歡心,不能陪丈夫娛樂暢飲。即使在得知丈夫有外遇的情況下,還依然對丈夫的回頭抱有幻想,認(rèn)為丈夫只是一時情迷,總有一天會回到家里,回到自己的身邊。在這部小說里登場的另一名女性——雪,只因為家人期望自己和書生結(jié)婚無奈放棄了和相愛的人相守的美好姻緣。雖然忘不了相愛的人,但依然聽從父母的安排和三吉結(jié)了婚?;楹?,相夫教子、辛苦勞作,毫無怨言。島崎藤村筆下的雪和巴金筆下的錢梅芬的悲苦命運有相同之處,都是由于封建家族的力量而失去了和相愛的人相守的幸福。
二、人物的感召與時代的熏陶
個人對萬事萬物的看法、觀點是與其生活經(jīng)歷密不可分的。正如“我觀萬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所示的那樣,作家在其作品中體現(xiàn)的觀點、看法同樣也產(chǎn)生于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要比較島崎藤村和巴金的女性觀,就要從二者的人生道路入手,分析其女性觀的形成背景。
(一)人物的感召
對巴金來說,杰出的西方女性對其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他為《東歐女豪杰》中的蘇菲亞流了不少的眼淚;他贊美妃格念爾的人格,認(rèn)為她是一代青年的指路明燈;他與愛瑪#8226;高德曼保持書信往來,并稱其為“精神上的母親”。他翻譯了大量文學(xué)作品對女革命家進(jìn)行介紹和宣傳,包括屠格涅夫的《門檻》、英國蒲列魯克爾的《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俄國司特普尼亞克的《三十九號》、波蘭廖抗夫的《薇娜》等。這些杰出女性的斗爭事跡、堅強品格和忘我的獻(xiàn)身精神,正是巴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所具有的精神品質(zhì)。這種精神感召作用,一方面,使巴金在對這些西方女革命者的革命理想、革命精神大力歌頌時,也對中國的女革命者寄予了同樣的希望,希望現(xiàn)實生活中要求進(jìn)步的女性都來學(xué)習(xí)、發(fā)揚她們那種永不退縮的英勇戰(zhàn)斗精神,使女性在社會總體解放的基礎(chǔ)上獲得自身的自由解放。另一方面,巴金進(jìn)一步關(guān)注了走出家門的新女性的生存現(xiàn)狀,開始尋找一條女性解放的真正出路。
北村透谷對島崎藤村的影響是深遠(yuǎn)的。他所領(lǐng)導(dǎo)的浪漫主義同陳舊的封建自私自利主義進(jìn)行了不懈的斗爭,他通過《內(nèi)部生命論》等強調(diào)尊重人和人的內(nèi)部生命,這種斗爭精神和追求自我的精神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島崎藤村,后來成為島崎藤村謀求生命解放的精神力量所在。北村透谷對封建道德的斗爭表現(xiàn)在他的女性觀、戀愛觀上。文藝評論《厭世詩家和女性》的發(fā)表,標(biāo)志著帶有鮮明個性的批評家、文學(xué)思想家北村透谷的登臺。在評論開頭部分,他寫到:“戀愛乃人生之妙藥”,這一大膽的主張,被稱作“近代日本精神史上最早的戀愛至上的宣言”。北村透谷的戀愛觀來自基督教的精神主義和純潔觀念。他認(rèn)為高尚的戀愛應(yīng)是潔白無暇的,從而走向處女崇拜。有些評論家甚至指出,如果沒有北村透谷也許就不會有作家島崎藤村了。由此可見北村透谷對島崎藤村的影響之深刻。理所當(dāng)然,島崎藤村的女性觀也深受北村透谷的影響,禮贊女性美好品質(zhì)的同時,帶有鮮明的“處女崇拜”情結(jié)。
(二)家族的影響和時代的熏陶
家庭生活的長期影響和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熏陶對巴金女性觀的形成具有深刻意義。巴金深受母親關(guān)于“愛”的教誨,與最底層勞動人民有密切接觸,目睹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現(xiàn)狀,從而逐漸認(rèn)清了封建社會及家族制的罪惡真相,尤其同情和關(guān)愛那些不幸的女性。巴金跳出整個社會和家族,開始萌發(fā)對封建制度的反抗精神,最終成為了封建大家族的叛逆者。他對受壓迫與受踐踏的下層勞動人民和女性的同情與熱愛也形成了一條深層的感情線索,為巴金女性觀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情感基礎(chǔ)。同時,“五四”時期先進(jìn)知識分子的理論指導(dǎo),社會上整體對女性問題的關(guān)注和思考,卓有成效的女性解放活動的展開,“男女平等、女性解放”思想的不斷普及和推廣,為巴金女性觀的形成播下了積極的理論種子,如他所言:“五四運動像一聲春雷把我從睡夢中驚醒了。我睜開眼睛,開始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巴金就在這種良好的社會氛圍的熏陶中,開始對女性解放與女性革命有了一種基本的認(rèn)識與思考。
時代背景留給島崎藤村的烙印也是深刻的。島崎藤村出生在木曾馬籠,世代經(jīng)營旅店、批發(fā)店,兼作村長。父親正樹由于對文明開化的時代潮流感到不滿、煩悶,因而得瘋病去世。島崎藤村目睹了家族的衰落,親歷了女性的艱辛,對生活在封建大家族的女性充滿了同情,從而在這以后的文學(xué)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再者,當(dāng)時封建氣息濃厚,生活在封建道德枷鎖下的女性都還過著麻木順從的生活,而從來沒有想過反抗。就連認(rèn)為這種生活是不合理的想法都沒有過。對于長期生活在封建道德枷鎖下的女性,島崎藤村是懷著深深的同情去描寫刻畫的。
以上通過對島崎藤村與巴金筆下女性形象的比較,我們看到了中日兩國在文學(xué)近代化進(jìn)程中的同步演進(jìn),也看到了在同樣的歷史背景下分處中日兩國的作家巴金和島崎藤村不約而同地對封建制度的控訴和抗?fàn)帯?/p>
參考文獻(xiàn):
[1]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
[2]島崎藤村: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3]王長新:日本文學(xué)史[M],北京:外語教學(xué)出版社,1994
[4]島崎藤村: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5]巴金全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6年版
[6]蔡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下的生命圖騰——巴金小說中的女性世界探微》,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6年第6期
[7]賈玉民:巴金的生活之路對其走上文學(xué)道路的影響,焦作大學(xué)學(xué)報,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