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發(fā)生在某市的第一則新聞事實:
市新公安局長上任,提出一項新舉措:在市區(qū)范圍內要將全部警力放到街面上,達到白天見警車、晚上見警燈,每個路口都要有警察。此項舉措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新聞發(fā)言人高調總結此舉意義:震懾犯罪,打擊現(xiàn)行,讓市民有安全感。
新聞發(fā)布會后,所有參會媒體都發(fā)布了這一新聞,其意義也一如發(fā)言人所言。但媒體報道后公眾的輿論卻分成了不同的聲音:一部分群眾的意見正如媒體所說,是領導重視市民的安全問題,是為民意識提高的具體表現(xiàn);另一部分群眾則認為如此大張旗鼓地動用警力是浪費納稅人的錢,是官樣文章、花架子工程;也有人認為,這樣漫無目的地散布警力,除了勞民傷財,隨處可見的刺眼的警燈和不時響起的刺耳的警笛聲實際上也是在擾民;還有人就此行為分析認為,街面上到處都是警力,對于一個城市來說,特別在外地人眼中,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治安環(huán)境差,市民缺乏安全感。
上述案例具體而形象地說明了面對新聞事實,媒體不但需要及時而準確地予以報道,更需要有獨立思考能力,從新聞事實本身做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分析事件形成的真正原因,將真相原原本本地還原出來,告訴受眾,對有可能引起受眾異議、質疑的新聞點做適當的輿論引導,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上述案例也說明了這樣的事實:現(xiàn)在的受眾早已走出了你說什么他聽什么的時代,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受眾。他們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他們對媒體的期望值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的單一報道新聞事實本身,而想了解新聞事實之外的更多的信息。對傳統(tǒng)媒體報喜不報憂的做法有了本能的抵御,如果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沒有達到他們的滿意,他們有時候更愿意相信、傳播小道消息,或者干脆正話反聽。面對這樣的受眾,媒體人能做的只有盡可能還原事件真相,全面分析事件原因,還受眾以自我獨立判斷權。
作為媒體要完整地表述傳播上述新聞事實,除了新聞發(fā)布會上的內容外,還要圍繞這一新聞事實做很多具體的、受眾需要了解的相關報道:白天見警車、晚上見警燈這一決策的出臺基于什么樣的治安背景?如果此前社會治安非常平穩(wěn),需要這樣不分白天黑夜地大動干戈嗎?等等,對于老百姓來說都是懸而未決、欲知而未知的問題,都需要媒體給予適當的介紹和解釋。
媒體在具體的宣傳報道中要擔當起解說員的角色,對類似問題釋疑解惑,讓領導沒有解釋的、群眾需要知道的給公眾一個合理的解釋。有時候黨政部門出面解釋效果不如民間群團組織的,作為媒體更是發(fā)揮“中間人”、旁觀者的好時機。
再看另一件新聞事實:
某市對穿市區(qū)而過的一條大河花巨資進行改造,在下游修建起了一座攔河大壩。本來這個城市的市民就有游泳的習慣,因為市民防護措施不力,每年都有游泳溺亡事件的發(fā)生。攔河大壩啟用后的第一年,河道水平面大幅度提升,下河游泳的人數激增,游泳溺亡的人數隨即上升。有市民據此質疑,認為是攔河大壩奪去了游泳者的生命。
這也是一則政務新聞引發(fā)的民生問題。作為全市的重點工程,攔河大壩建成后,對于蓄積和提升城市地下水,緩解熱島效應,營造局域小氣候,促進水中生物多樣化,解決工農業(yè)以及市民生活用水都有積極的意義。同時,也將沿河兩岸打造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這是一項典型的利民工程,但溺亡事件的增多也確確實實存在。怎么看這個問題?
這樣的新聞事實一旦發(fā)生,不及時引導,經互聯(lián)網傳播后,有不明真相的網友發(fā)表一些過激言論,事件真相極易被過激的言論所裹挾,從而形成一邊倒的公眾輿論。這種輿論受公眾情緒化影響,在很短的時間內容易激發(fā)更多更大的社會問題。作為媒體,除了呼吁市民游泳時要做好自我保護,呼吁有關部門加強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建立水上應急救援機構外,面對市民的質疑,需要從更深更廣的角度對游泳溺亡事件作出分析。要統(tǒng)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游泳的市民和政府乃至民間組織共同努力:個人提高安全意識,充分認識到其中的危險,采取有力的安全防范措施;政府抱著對市民負責的態(tài)度,對事故多發(fā)地段設立禁泳區(qū)、配備救生設施和專業(yè)救援人員,群眾自發(fā)組建救援組織等。
多角度分析問題、剖析原因,目的只有一個:消除市民對政府的埋怨、抵觸情緒,理智對待游泳溺亡事件,采取安全防護措施,減少乃至杜絕此類事故的發(fā)生,不因溺亡引發(fā)新的社會問題。
當地媒體經過這樣的分析疏解,以常年堅持游泳的冬泳愛好者自發(fā)組成了水上救援隊,發(fā)現(xiàn)身處危境的市民及時伸出援手;政府部門以水上游樂公司為依托,成立了專門的救援組織,配備了專業(yè)的救生器材,所屬各辦事處在危險地段設立警示牌、宣傳標語,提醒市民安全戲水。一系列舉措使部分市民的敵對情緒幻化于無形,溺亡事件也大幅度減少。建壩蓄水工程也成了市民心中的德政工程。
省委書記盧展工在今年的省會新聞界迎新春茶話會上說,現(xiàn)在的新聞宣傳工作有“四難”——正面報道難、典型宣傳難、輿論監(jiān)督難、新聞創(chuàng)新難。在筆者看來,之所以出現(xiàn)正面報道難和輿論監(jiān)督難,是因為媒體和受眾的角色正在發(fā)生變化,原來這些專屬于媒體的職能正在成為公眾的權利。媒體自身在宣傳報道的同時,也在受著公眾的輿論監(jiān)督。無論是正面報道還是典型宣傳抑或新聞創(chuàng)新,如果不是完全按照公正客觀務實的態(tài)度去宣傳,隨時都會被公眾監(jiān)督到。公眾的監(jiān)督一旦形成一種輿論,就會產生強大的社會力量。
由以上兩則民生話題的報道思維路徑,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問題:
一、面對信息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的公眾,我們的各級領導要千方百計轉變工作作風,確立民本意識和民生觀念,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還要具備滿足公眾信息需求的能力和愿望。
二、作為媒體,本職工作是發(fā)現(xiàn)新聞、傳播新聞。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充分研究社會,分析問題,學會全面地而不是孤立地、客觀地而不是情緒地看問題,獨立思考和判斷,不為輿論所裹挾,不為個別領導的主觀意志而屈尊,既做公眾思想工作的輔導員,又做政府工作的解說員。
三、報道新聞是工作,引導輿論是更重要的工作。我們知道,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除了傳播新聞事實外,還有教化的功能。此前,我們多習慣于將引導輿論的責任簡單地歸口到評論員文章,似乎只有評論員文章才是引導輿論的。隨著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媒體之間的兼容,各種文體所承載的職能也在發(fā)生變化。在新聞事實的報道中巧妙地搭入引導性的言論,用當事人的言論做輿論引導的佐證,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為漯河日報社副總編輯)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