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新聞侵權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本文將結合新聞侵權的定義界定和特征分析,對新聞侵權的認定標準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從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yè)者兩方面入手,提出了規(guī)避新聞侵權的建議性對策。
關鍵詞:新聞侵權 認定標準 規(guī)避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直存在著新聞報道侵權問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新聞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新聞官司也越來越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聞媒體、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處理好新聞批評與人格權保護的關系,甚至濫用新聞自由的權利,造成了新聞官司不斷增多;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新聞糾紛是一些所謂的受害人的惡意訴訟,故意去打新聞官司,造成人為的社會熱點,引起社會的關注,達到個人的目的。但是,從深層次分析來看,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夠嚴謹,相關問題界定不夠清晰是其主要原因,新聞侵權具有特殊性,需要對其構成及適用作出明確的法律界定。
新聞侵權的界定
新聞侵權的定義。新聞侵權作為一種民事侵權行為,顧名思義,是新聞報道主體利用新聞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自1987年民法通則實施以來,新聞侵權就作為熱點問題而備受關注,就現(xiàn)階段來看,目前的新聞學和法學方面的研究者已經從各自角度出發(fā),作出了概念界定。魏永征認為:“新聞侵權行為就是在新聞采集和傳播中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權的一種行為?!雹賹O旭培等認為:“所謂新聞侵權,一般是指通過新聞手段,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名稱權及其他合法權益造成不法侵害?!雹谕趵鞯日J為:“新聞侵權行為是指新聞單位或個人利用大眾傳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等形式向公眾傳播內容不當或法律禁止的內容,從而傷害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權的行為。”③
就以上的定義來看,即使概念界定的角度有所差異,但是基本內涵是清晰的、一致的。新聞侵權首先要和新聞活動相關,是發(fā)生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而新聞侵權行為侵害的對象是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是對人格權、知識產權等權利的侵害。
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新聞侵權作為一種民事侵權行為,在構成要件上,新聞侵權首先應具備一般侵權行為四方面的構成,即:1.行為人實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權利和利益的行為;2.損害事實的存在;3.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4.行為人主觀上要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
另外,新聞侵權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民事侵權,還應該包括以下特殊因素:1.侵權行為體現(xiàn)在新聞作品中;2.新聞作品刊播于新聞媒介,并公開發(fā)表;3.新聞侵權作品有可指認的對象;4.新聞機構具有合法性并在新聞活動中有過錯。
新聞侵權的特征
行為主體。新聞侵權行為的主體主要是依法設立的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的機構,包括報社、通訊社、雜志社、廣播電臺、電視臺、互聯(lián)網絡機構等。因此,新聞侵權的直接受害人并不是唯一的權利主體,與其具有某些直接關系者也可以提起訴訟。
侵權客體。新聞侵權的對象主要是人格權。因此,它對公民或法人造成的直接損失是一種社會評價的失實。無論對于公民還是對于法人,公平、真實的社會評價是其應該享有的一種合法權益,任何導致這種社會評價失實的行為都會構成侵權。具體而言,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都能構成新聞侵權的客體。
侵權方式。新聞侵權是新聞機構或新聞工作者通過公開的新聞傳播活動來侵害他人的合法民事權利。因此,新聞侵權行為必須發(fā)生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一方面,作品必須發(fā)表且在大眾傳媒上發(fā)表;另一方面,新聞媒體必須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發(fā)生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若在非新聞傳播過程中,則僅構成一般侵權。
行為特征。新聞侵權大部分情形均為過失所致。侵權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因新聞失實造成侵權;二是因不注意、不謹慎導致評論失當、用詞不準,或暴露他人隱私等;三是新聞出版單位因審查不嚴、把關不慎,或者未按常規(guī)操作,使侵害他人人格權的作品得以發(fā)表。④無論是故意侵權還是過失侵權都應承擔民事責任,根據過錯原則,受害人對侵權人的過錯應舉證證明。
侵權后果。新聞侵權的后果較之于一般的侵權行為的后果而言,常常更為嚴重。新聞侵權是借助于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工具公開的,因而具有影響范圍的廣泛性、影響的深刻性、傳播速度的迅速性等特點。
新聞侵權認定的一般性標準
新聞侵權發(fā)生于新聞傳播活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新聞機構的活動不全然是新聞活動,他們有的和新聞有關,有的則和新聞根本無關。比如新聞機構的采編部門所從事的廣告宣傳活動即為非新聞活動,而傳播非新聞性信息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損害任何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則不能認定為新聞侵權。
新聞侵權主體是發(fā)表侵權作品的新聞單位和作者。沒有作者,新聞無法產生,沒有新聞機構,則新聞不能發(fā)表,故一般而言,作者和新聞出版機構是共同的侵權主體,雙方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新聞侵權人主觀上要有過錯。所謂過錯,是指侵權人在實施侵權行為時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態(tài)。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某一新聞作品在發(fā)表以后會給他人造成名譽、隱私或其他人格權損害,但仍然希望或放任此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某一新聞報道會給他人人格造成損害,但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雖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態(tài)度。
新聞侵權一般不會造成受害人的直接身體傷害。新聞侵權的客體是特定人的人格權。新聞侵權不同于其他民事侵權,它通常不會直接給受害人造成身體傷害,也難以直接侵害他人的財產利益,新聞侵權的客體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利益,如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肖像權、榮譽權、隱私權等。
新聞侵權認定的具體化標準
然而,在實際的認定過程中,往往涉及特定的人和與其相關的事,同時必然會涉及特定的人的人身權利,如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具體到某種類型的新聞侵權,其認定的標準會有所不同。
新聞媒介侵害名譽權的認定標準。1.新聞誹謗行為構成的侵權,因報道失實所致,所以只要可以確認報道失實,則可認定新聞媒介有過錯;但失實報道有時候與他人名譽無關或不足以影響他人名譽的,屬于名譽受損的事實未發(fā)生,故只有在報道失實并足以造成他人社會評價降低的情況下,才構成侵害名譽權。2.新聞侮辱行為構成侵權的認定,應根據報道對象的社會評價是否降低,以及發(fā)表的評論是否超出了針對已有事實進行正常評論的合理限度為標準。社會評價降低是構成侵害名譽權的必要條件,但如果社會評價降低是因為新聞媒介基于事實進行正常評論所致,那么其主觀上沒有過錯,不構成侵權。
新聞媒介侵害隱私權的認定標準。1.對一般公民而言,其不愿為人所知的私人領域內的隱私,屬受保護的范圍,所以,只要新聞媒介未經公民同意報道了其個人隱私,一般均視為侵權。但在某些情況下,即便是一般公民,其隱私權也應受到一定限制。2.對于公眾人物,由于公眾人物基于公眾給予其較高地位,并由此獲取相應的榮譽、名聲和經濟利益,其生活中的很多言行、信息等,與社會生活處于相融合的狀態(tài),理應接受與其地位相應的公眾監(jiān)督,但仍要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作相應的限制。在實踐中,更多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不會造成他人名譽受損,無法歸為名譽權進行保護。
新聞媒介侵害肖像權的認定標準。1.合理使用他人肖像的報道,有時候反映的內容與具體肖像相結合,有個人隱私權被侵害的可能。如為了公益事業(yè)報道某項醫(yī)療技術,其中需要以具體病例進行說明而使用了某人肖像,當屬合理,但該肖像權人曾患病的隱私無疑已被泄露,其隱私權受到了侵害。2.報道中以言辭、畫面等形式丑化某人肖像,或負面報道中錯誤使用了他人肖像,則屬于肖像權和名譽權同時被侵害的情形。
媒體如何避免新聞侵權
加強自律和他律。新聞媒體作為輿論單位,并不是權力機關,要充分尊重他人的權利,切實加強自我約束,做好自律。對于事實來源要加以確認,在新聞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中,也不得采取為法律所禁止,甚至是違法的手段,如引誘犯罪、參與犯罪等,即使這樣能夠得到第一手的資料或內幕消息。慎下結論,不能用媒體審判代替司法審判。
發(fā)生新聞侵權糾紛要積極應對。一旦發(fā)生新聞糾紛,媒體單位切不可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更不能利用媒體的強勢壓制當事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第一,認真調查事情經過,并聽取律師等專業(yè)人士的意見和建議。
第二,一旦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是報道有誤,應及時更正。如果報道沒有問題,也應及時給予答復。
第三,如果造成了新聞侵權,要及時做出道歉,以取得受害人的諒解。因為道歉有可能會挽回影響,同時也是對當事人權利的一種尊重。
第四,積極應對訴訟。一旦由于以上步驟無法奏效而不得不對簿公堂,則要采取積極合作的態(tài)度,積極應對。
第五,尋求和解。一旦要敗訴,這個時候趕快尋求和解,想辦法采取一些措施挽回不利的影響,避免敗訴的結局。
記者如何避免新聞侵權
增強法律意識和專業(yè)意識。提高記者的法律意識,學習必要的法律知識,從法律角度看待問題,并注意保留采訪的證據。記者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具備深入采訪和準確報道能力,培養(yǎng)新聞記者嚴謹、認真、規(guī)范、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作風。采訪獲得的材料,被采訪人不同意發(fā)表的,并且涉及侵權問題的,一般不要公開發(fā)表,可作內參處理。
注意保護隱私。恩格斯曾經提出一個處理個人隱私與新聞報道相互關系的原則,即個人隱私一般應受到保護。只有當個人私事甚至隱私不可為人知道、不可告人的事與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的時候,個人的私事就不是一般意義的私事,而屬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隱私權的保護,應成為歷史記載和新聞報道不可避免的內容。恩格斯的論述闡明了個人隱私和新聞自由的關系,應該作為我們正確對待個人隱私的一般原則。
扎實的采訪、精巧的報道。1.采訪時必須仔細核實單位名稱、人的姓名、職稱等,否則極易引發(fā)事故。有這樣一篇報道,記者在批評一家鹽場時為避免發(fā)生糾紛,采用了“某鹽場”的用法,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但事實上該地卻只有一家鹽場,這種“某鹽場”的寫法形同真名,報社被鹽場起訴侵權。2.記者要慎重選擇使用措辭、多使用中性詞,立場客觀、不隨意夸大程度、不隨意抒情也是避免新聞訴訟的有效方法。當面對比較復雜的糾葛細節(jié)或難以定論的事件時,適當的省略和模糊處理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只要把這個事件說明白即可,采訪時要面面俱到,但寫作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3.記者只是一個記錄者,應該客觀準確地報道新聞事實,即使有傾向也應通過采訪對象之口和事實中自然流露。在新聞報道寫作過程中,記者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在報道中不能擅自發(fā)表評價,不能隨意發(fā)表自己對事件的直接好惡,否則極易引發(fā)官司。當報道必須要給讀者一個觀點或涉及對案件的定性時,應該采訪業(yè)內專業(yè)人士或專家,由他們表述觀點。4.把報道與評論分開,不能把對事實的報道和對事實的評論混淆在一起,對事實的報道,要講求立場的客觀。在保證報道事實真實的前提下,言之有據地客觀報道第三者評論、社會反應,效果往往比記者直接出面更好。有的記者卻相反,常常把別人的評論作為報道的言論,結果招來訴訟。
注 釋:
①魏永征:《中國新聞傳播法綱要》,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頁。
②孫旭培:《新聞侵權與訴訟》,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版,第1頁。
③王利明:《新聞侵權法律辭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頁。
④王利明:《民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