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特教學校語文教學實效性
【文獻編碼】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0.12.010
一、 問題的提出
首先,特教學校語文教學改革不僅是特殊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更是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需要;是探索適合聽障生學習語文,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需要,也是聽障生進行終身學習的需要。
其次,特教學校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應該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發(fā)展有多豐富,語文內(nèi)容就應該有多豐富。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币虼巳绻麅H僅是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顯然不符合聽障生的需求,而應滲透到聽障生的生活領域進行教學。
再次,聽障生因聽力障礙問題,學習語文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如何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他們回歸社會的需要 ,最大限度提高他們獲得語文基礎知識和綜合語文實踐的能力,是特教學校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讓特教學校語文教學“要考慮聽障生的實際情況、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走進新時代”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特教學校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二、特教學校語文教學“實效性”探討
(一) 語文教學要考慮聽障生的實際情況
1. 考慮聽障生的實際情況。聽障生中有一小部分人有殘余聽力,多數(shù)學生聽力損失嚴重,不能通過聽獲得語言。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區(qū)別對待,對能聽的學生要進行說寫訓練,聽不清的要加強寫的訓練。這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聽障生的口語、書面語能力的重要教學方法和任務之一,是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有效途徑。特教學校語文教學還必須重視讀和寫的訓練,鼓勵聽障生無論說話的清晰程度如何都堅持開口說,并且堅持多讀和多寫,在聽(看)、說、讀、寫的過程中逐步積累語言知識,比如通過多朗讀、背誦、默寫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好段落等,積累一定量的基礎知識,為發(fā)展和提高書面語言能力,較好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于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為日后更好地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2. 考慮學習需要。各個學齡段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有他們的實際需要,如初中班學生畢業(yè)后面臨的是就業(yè)或參加升學考試。因此,特教學校語文教學應貼近聽障生的實際需要。
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我校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nèi)容安排上作了改革,對致力于繼續(xù)升學的學生,著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打?qū)嵒A,訓練他們的應考能力。對部分要求畢業(yè)后走向社會的學生,語文教學時則加強應用文的訓練,如訓練學生寫求職信、履歷表等,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定的工作生活所需的語文的“本能”。在遵循語文教學基本規(guī)律的前提下,讓特教學校語文教學既有普通高中語文教育的特點,又有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育的特點,使語文教學更貼近他們的學習實際,為每個聽障生的生存和發(fā)展而積極探索。
(二) 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
新課程改革更加強調(diào)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即更加關注現(xiàn)實社會各方面的生活內(nèi)容,關注不同民族文化差異和人群類別差異。如果教師的目光只盯在篇幅有限的教科書上,語文教學要想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達到質(zhì)的飛躍,恐怕極為困難。要想把語文這個重要工具運用于廣闊的生活天地里,我們的目光就應對廣闊的生活進行審視,讓生活成為語文教和學的土壤。那么,特教學校語文教學應怎樣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呢?
1. 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內(nèi)容。教師在講授語文基礎知識,訓練學生最基本的語文技能的過程中,要適時地注入生活內(nèi)容與“時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學生熟悉的生活經(jīng)驗引進語文學習中,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新的語文知識,這樣學習也會變得更有趣、更容易領會。
一是開展情境教學。聽障生生活較為單調(diào),活動范圍狹窄,加上聽力障礙,他們每天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比健聽人少,同時接觸社會各方面內(nèi)容的機會也較少,缺乏對生活的理性認識和感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或手段,比如用多媒體課件或影視資料輔助教學,把相關內(nèi)容通過直觀、生動的畫面展現(xiàn)出來,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讓學生用已有的感性經(jīng)驗理解和感悟語文學習的內(nèi)容。如教學課文《大自然的哀歌》時,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資源,先播放大自然一片生意盎然最后被破壞的資料,通過看,讓學生對教材的認識更深刻,通過電教手段的應用拉近語文與生活的距離。
二是語文課教學綜合化。新的課程標準更強調(diào)學生的“綜合性學習”。對于特教學校語文教學來說,在教學中探索綜合性學習,即語文教學中要適時地融進政治法規(guī)、文理科等領域的基本知識,使各學科的共同資源在語文學科中得以貫通和融合,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尤其在社會生活的大課堂里學習語文,可以讓學生增加知識和豐富人生閱歷,達到增強語文技能學習的目的。如在開展《民事起訴狀》《申訴狀》等教學時,學校了解到某法院剛好有聾人進行民事訴訟的案子,就組織了聽障生到法院進行旁聽(看)的活動。在手語老師的翻譯下,聽障生實地觀看了法院判案的整個過程,閉庭后學校還請審判長給他們講授有關法律知識,現(xiàn)場解答問題。像這樣走進社會、結(jié)合課文學習有關法律知識、接受法律教育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讓學生直觀的參與整個過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 在生活中鼓勵聽障生學習語文。聽障生因為存在聽力障礙,與人交流時通常采用手語,但真正進入社會,知曉手語的人并不多,況且很多的社會信息也是通過語言文字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為了讓聽障生更好地適應社會,一是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語文。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鼓勵他們盡量少使用手語,多使用口語尤其是書面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關注報紙、電視新聞、網(wǎng)絡上的信息,鼓勵學生拿著筆和他人進行交流,這些都是學習語文和鍛煉能力的好方法。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在生活中豐富語文知識。二是要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實踐證明:緊密聯(lián)系社會生活和學生的生活,語文教學就變得豐富多彩和有趣,學生也學得愉快;脫離社會生活和學生的生活,語文教學就枯燥無味,學生也學得辛苦,甚至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因此,社會生活中每天發(fā)生的事,自己的所見所聞,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去關注、去思考、去評論和做隨筆。電視上、馬路旁邊的廣告標語,買東西附給的冊子和商品說明書,這些也都是語文學習的內(nèi)容。
(三) 語文教學走進新時代
特教學校課程改革必須適應時代發(fā)展、社會進步對人的發(fā)展的需要。課程改革有一條目標是: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又要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在特教學校語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大膽嘗試改革教材,讓教材在教育教學中更適合學生的學習和使用,使學生得到自主發(fā)展。在九年義務教育中,針對特教學校語文實驗教材內(nèi)容知識遞進程度適合學生學習,但內(nèi)容較陳舊,而普通教育學校教材的知識程度對聽障生來說又比較難的特點,我們將這兩種教材進行了整合,即根據(jù)各學年段的聽障生學習語言的特點,在普通教育學校的教材中選取適合聽障生的教學內(nèi)容,并適當降低難度和要求,讓學生學習到特教學校實驗教材沒有而普通教育學校教材中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習內(nèi)容。
聽障生因為聽力問題語文理性思維能力受到一定禁錮。但他們的感性思維比較好,教師可以取其長補其短,讓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學語文,鼓勵他們多問、敢質(zhì)疑、敢向老師請教,經(jīng)常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特教學校語文課教學還必須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基礎,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教師不僅要會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清晰逼真的聲像和豐富協(xié)調(diào)的色彩,啟動聽障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達到加深加快理解的目的。同時,也不能摒棄傳統(tǒng)的優(yōu)良教學方法,利用更切合實際的實物教具,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運用中掌握知識。如學習課文《天上的街市》時,我先用多媒體展示了詩歌中描寫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和整首詩的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收集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畫面和詩詞,在看畫面的同時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并從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總之,根據(jù)聽障生聽力障礙的實際情況以及他們學習語文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開展更有實效性的語文教學,這既使教師能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語文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的興趣,提升了語文學習能力。探索特教學校語文教學“實效性”是特教學校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特教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
(責編郝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