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科學課教學啟示
【文獻編碼】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0.12.029
案例及問題
這是一位老師執(zhí)教科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第3課《晝夜交替的解釋》課堂教學片段:
(學生觀看太陽東升西落的動畫。)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清晨太陽升起,傍晚太陽落下。
師:太陽清晨從東邊升起、傍晚又從西邊落下的現(xiàn)象,我們叫它晝夜交替現(xiàn)象。為什么地球上晝夜會不斷地交替呢?
(稍一遲疑間,已有幾位學生在下邊搶嘴:“地球自轉(zhuǎn)”。老師點一位舉手的學生回答。)
生:是地球自轉(zhuǎn)引起的。
師:還有其他觀點嗎?
(冷場……)
這一課,教材編排的教學流程是:“提出‘為什么地球上晝夜不斷地交替’的問題”→“學生提出四種假設”→“學生對四種假設進行探究,得到正確解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當老師提出“為什么地球上晝夜不斷地交替”的問題后,學生不能說出全部四種假設,但說出“地球自轉(zhuǎn)”解釋的學生相當多。筆者對所教學生進行了專門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會提出“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zhuǎn)引起”假設的學生比例在60%以上,沒有提出“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zhuǎn)”假設的學生。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何開展下一步教學活動,如何處理教材安排的“提出四種假設”“對四種假設分別進行探究”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呢?
可能的處理方式
教師主要有三類處置方式:
1. 忽視學生已有的認識,仍然按照教材結(jié)構和教案設計,“一招一式”地進行教學。具體到《晝夜交替的解釋》一課,就是千方百計引導甚至引誘學生說出教材列舉的“四種假設”(學生實在說不出來的,就由教師自己提出來),然后引導學生“對四種假設分別進行探究”,一絲不茍地完成教材編排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很多時候,教師明明知道學生對某個問題已經(jīng)十分了解,但是為了完整地完成教材編排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故意改變問題的提法或“繞圈子”,防止學生很快觸及問題的答案。很少有科學課教師布置課前自學任務,就是擔心自學會降低知識和學習過程的神秘感、新鮮感,影響教學過程的展開。
這樣處理,雖然可以保證學生經(jīng)歷一個符合教材體系的“完整”學習過程,但更多教師認為,這好比是將一缸已經(jīng)澄清的水再次攪渾,然后再花時間和精力將其凈化,這不但浪費了師生的精力,而且很容易使學生失去繼續(xù)參與科學學習的熱情。
2. 認為既然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就簡化教學過程,甚至不教。在設計《晝夜交替的解釋》教學時,就有教師認為,既然絕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知道“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由地球自轉(zhuǎn)引起的”,那么教師不但沒有列舉出四種“解釋”的必要,更沒有對“四種解釋”進行一一檢驗的必要,只需讓學生對“地球自轉(zhuǎn)是怎樣引起晝夜交替的”進行模擬驗證就可以了。
這樣做可以讓教學過程簡潔明了,讓學生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模擬地球自轉(zhuǎn)以及觀察晝夜交替現(xiàn)象上。這不但使教材編排的“假設——探究型”變成了“解釋——體驗型”教學,也使得教材滲透的探究目標和科學目標被弱化。
3. 把教學的切入點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基礎上,著重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驗證、分析,花更多的時間探討為什么會這樣,同時嘗試讓學生對一些拓展性目標進行探討。在《晝夜交替的解釋》一課中,當提出“晝夜交替現(xiàn)象是由地球自轉(zhuǎn)引起的”并得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肯定后,教師就讓學生對“什么是自轉(zhuǎn)”“自轉(zhuǎn)為什么會引起晝夜交替現(xiàn)象”進行解釋和體驗,之后出示另外三種假設,設問“這些假設能引起晝夜交替現(xiàn)象嗎”“為什么有些人會有不同的假設”,讓學生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體會到另外三種假設也都能引起晝夜交替現(xiàn)象,但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相對繞著書本、千方百計讓學生提出四種并不完全屬于學生思維范疇內(nèi)的假設來說,這種處理方法既考慮了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又保證了教材結(jié)構的完整性。
對教學的啟示
教材的編排與教師的設計旨在真誠服務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極力通過“學”的“意義”體現(xiàn)“教”的價值。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有以下三點啟示:
1. 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應該成為科學教學的真實起點。就思維層面而言,一般情況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應該遵循邏輯發(fā)展規(guī)律。在《晝夜交替的解釋》中,“地球在自轉(zhuǎn)→因為人眼有錯覺→所以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現(xiàn)象”的遞進關系就是地球自轉(zhuǎn)與太陽東升西落間的邏輯結(jié)構。但是,人們是按照“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想到人眼睛有錯覺”→“推斷出地球在自轉(zhuǎn)”,來認識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在學生不知道“地球自轉(zhuǎn)”規(guī)律的情況下,教師既可以按照“提出地球有自轉(zhuǎn)規(guī)律”→“知道人眼有錯覺”→“推導出會看到太陽東升西落現(xiàn)象”來讓學生認識晝夜交替現(xiàn)象,也可以按照“看到太陽東升西落”→“類比坐在車中看到窗外景物的情況,知道人眼睛有錯覺”→“推斷出地球在自轉(zhuǎn)”來教學。如果學生已經(jīng)知道“地球自轉(zhuǎn)”規(guī)律,教師仍然按照以上邏輯思維組織教學,顯然是無意義的,學生也沒有參與興趣。
2. 教師在課前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教師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分析學生,掌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zhì),才能更準確地找到教學的真實起點。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談話、問卷調(diào)查、課始課中提問、分析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表現(xiàn)等方法來了解學生學習起點。如果在《晝夜交替的解釋》一課備課或者教學前對學生稍作試探性詢問,適當?shù)卣{(diào)整教學過程,被“窘”出一身冷汗的情況完全可以避免。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學生已經(jīng)獲得相關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但是教師應該認識到,與教學目標相比,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可能是錯誤的、殘缺的、浮淺的或者是零碎的,“恪盡職守”照搬教材的程式與簡單地停留在零碎片段性的層面上都是不夠的,應該準確處理,“錯誤”的就在糾正上下工夫,“殘缺”的就在缺少的那部分上花更多的時間,“浮淺”的就要追根溯源使其深刻化,而“零碎”的就應該幫助學生系統(tǒng)化。
3. 教師要辯證地看待教材。面對由一個個教學活動組成的“教案式”教材,一些教師誤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材中出現(xiàn)的活動一個都不能少,教材編排的順序不能亂。教材不可能完全適合不同區(qū)域、不同背景的學生,而教學則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全面落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責編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