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鉆研教材以人為本精彩課堂
【文獻編碼】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0.12.028
作為一名教師,要及時捕捉到在課堂上生成的寶貴教學資源,能及時抓住學生的有效信息,合理地加以利用,切實做到以人為本,把問題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研討同伴提出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從而留住精彩瞬間,生成精彩課堂。
【案例】
最近,在我校課堂教學演練場上,一位老師執(zhí)教《工程問題》一課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師出示題目:一段公路長300米,甲隊單獨修15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0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完成?
首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學生解答后,指名學生板演,結(jié)果如下:
300÷(300÷15+300÷10)
=300÷(20+30)
=300÷50
=6(天)
答:兩隊合修6天完成。
然后讓學生說說列式的理由,得出數(shù)量關(guān)系式: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教師又把上題改為:一段公路長900米,甲隊單獨修15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0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完成?
讓學生再次列式解答,學生解答后,一名學生板演如下:
900÷(900÷15+900÷10)
=900÷(60+90)
=900÷150
=6(天)
答:兩隊合修6天完成。
教師引導(dǎo)學生比較以上兩題的異同,得出:工作總量不同,甲、乙兩隊獨修時間相同,兩隊合修時間也相同。用的數(shù)量關(guān)系都是: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師:既然兩隊合修天數(shù)和工作總量的多少沒有關(guān)系,我們就可以把工作總量具體是多少去掉,變成:一段公路,甲隊單獨修15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0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完成?我們可以把工作總量看作多少?
生:單位“1”。
師:那么,甲、乙兩隊的工作效率分別是多少?
生:甲隊的工作效率是1÷15=,乙隊的工作效率是1÷10=。
師:這道題你們會解答嗎?試試看。學生解答后,一名學生板演匯報,結(jié)果如下:
1÷(1÷15+1÷10)
=1÷()
=1=6(天)
答:兩隊合修6天完成。
師:以上三道題,哪種列式計算最簡便?
生: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的列式計算最簡便。
這時,突然有一位學生站起來提問:老師,為什么工作總量由300米變到900米再變到單位“1”,兩隊合修時間都是6天呢?
老師頓時一愣,顯然沒有想到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隨后說了一句:“這個問題我們課后再思考,好嗎?”
【反思】
課后,很多老師都評價說最后這個環(huán)節(jié)處理得好,體現(xiàn)了執(zhí)教老師靈活的課堂教學機智,筆者卻不敢茍同。筆者認為,這樣的處理與其說是機智應(yīng)對,不如說是消極回避,其實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本節(jié)課的關(guān)鍵所在。由于甲隊獨修時間沒變,要15天完成,每天修這段路的;乙隊獨修時間也沒變,要10天完成,每天修這段路的。不管工作總量如何變化,甲、乙兩隊始終每天合修這段路的,所以兩隊合修時間始終是6天。因此這個問題不能留到課后思考,必須當堂解決。我認為更好的處理方式是把它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還給學生,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研討,可以先說說
所表示的實際意義:表示甲隊每天修這段路的表示乙隊每天修這段路的。再回過頭來比較一、二兩題,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由于甲、乙兩隊獨修的時間沒變,甲隊始終每天修這段路的,乙隊始終每天修這段路的甲、乙兩隊始終每天合修這段路的因此不管工作總量如何變化,兩隊合修時間始終都是6天。
【延伸】
由此我想到: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怎樣才能及時捕捉到生成的寶貴教學資源,生成精彩課堂呢?
一、深入鉆研教材,對教材追本求源
在鉆研教材時,很多老師都只是停留在對教材的淺層次分析上,如教學內(nèi)容是什么?教學重難點是什么?而很少涉及對教材的深層次追問,如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這個內(nèi)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師只有回歸到對教材的追本求源上來,不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還要知道為什么教,才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zhì),準確篩選課堂生成的有效信息,靈活應(yīng)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二、 切實以人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
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有見解的鮮活的個體,教師預(yù)設(shè)得再充分,也難以窮盡學生的各種想法,也正因如此,課堂才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鮮活的課堂讓我們遭遇一次又一次教學智慧的考驗,在一次次的考驗中,我們漸漸感悟到弟子未必不如師,領(lǐng)略到以學生為本的真諦,那就是把問題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研討同伴提出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在學生的言說中,不僅能給我們一份思考的時間,更能給我們一份思考的啟迪,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
三、 加強教學反思,提升臨場教學智慧
為什么有的教師能及時抓住學生的有效信息,合理地加以利用,而有的教師則充耳不聞?主要原因是教師的臨場教學智慧不足。臨場教學智慧不僅來源于長期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更來源于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批判和重建。教師并不缺教學實踐,因為每天都在上課。缺的是把每一節(jié)課當做研究對象來進行有意識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處理不恰當?shù)慕虒W細節(jié),重建更優(yōu)化的解決方案,并自覺進行二度甚至三度教學實踐檢驗完善。只有在這樣多次反復(fù)的磨煉中,我們對課堂生成的信息才能漸漸敏感起來,教學智慧才能一步步生發(fā)出來。
四、 修煉文化底蘊,發(fā)展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對課堂所生成的信息的敏感性,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和臨場教學智慧,更取決于教師的文化底蘊。一個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教師,對來自學生的信息能進行多元化、多層次解讀,做出靈活的取舍和快捷的反應(yīng);一個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教師,他能創(chuàng)造豐富的課堂,帶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和博大的文化浸染,引領(lǐng)學生在自由的精神空間里任意馳騁。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文化底蘊才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的根,它應(yīng)成為教師的自覺追求。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