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先生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也是最有個性的人,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是中學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們不妨借助魯迅作品教學,用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培養(yǎng)他們獨特的個性。
[關鍵詞]初中魯迅作品教學;人文性;創(chuàng)造性;學生獨特個性
魯迅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他獨特的人格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成為我們做人的豐碑,他的作品貫穿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每一部作品都可謂經(jīng)典,可見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影響,我們不妨借助魯迅作品教學,挖掘其作品中的人文因素,用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培養(yǎng)他們獨特的個性。
我們一貫重視魯迅作品教學,但由于種種條件限制,效果并不明顯。過去,在魯迅作品教學中我們過于強調(diào)自己的良好動機,恨不得把一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偉大魯迅一股腦全部塞進缺少閱歷的學生頭腦中,恨不得把魯迅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全部灌輸?shù)綄W生的心里,結果造成學生的“消化不良”,對魯迅作品敬而遠之。在初中魯迅作品教學過程中,作為語文老師必須修正教學目標,將原有的教學目標降低為引領學生親近魯迅,激發(fā)學生先對魯迅這個人產(chǎn)生興趣。如果作為精神戰(zhàn)士的魯迅一時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為什么不讓一個文學家的魯迅,一個有血有肉心靈豐富原生態(tài)的魯迅走向學生呢?與其讓偉大的魯迅高高站在學生的心門之外,不如讓他作為凡人走下神壇,先在感情上與學生融為一體。
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時,不妨換一種思路:不必繁瑣地分析作品的思想主題,而是以這些篇章故事為線索,和學生講講童年的魯迅,引領學生去認識一個與他們有著同樣天性的孩提時的魯迅,加上一些對魯迅童年趣事的補充,讓學生增加一些感性的認識。
教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在童年時最難忘的事。
學生:最難忘的是上幼兒園時,很害怕連上廁所都不敢對老師說,結果尿褲子了,老師幫我洗得干干凈凈。
學生:最難忘的是過年時媽媽給了我一百元錢壓歲錢,為了不讓媽媽收走我就把錢藏在鞋子里,最后自己都忘了還是媽媽幫我刷鞋發(fā)現(xiàn)了。
學生:最難忘是小時候媽媽因為什么事教育我,我認為自己沒錯很生氣就離家出走了,結果又累又餓,最后又乖乖回家了。(其他同學發(fā)言略)
教師:童年時,魯迅身上都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找出文章中魯迅小時候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里都做了哪些事?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件?
同學們朗讀課文,教師在同學中討論指導。
學生:魯迅小時候所做的事情: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聽美女蛇的故事、捕鳥、折臘梅花、尋蟬蛻、放開喉嚨讀書、畫畫等等。
教師: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件?為什么?
學生: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聽美女蛇的故事、捕鳥等等,好像所有的事都感興趣。
教師:為什么?
學生:我們都沒做過,很新鮮。
于是我又引導他們?nèi)シ治鏊麄兏械叫迈r的原因,讓同學們自己挑選先講哪件事?他們都要學捕鳥,于是我們開始分析捕鳥這一段。
教師:大家為什么對捕鳥這個情節(jié)感興趣?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學生:沒干過,現(xiàn)在不讓捕鳥,就是讓捕也沒鳥了。
學生:魯迅把捕鳥的過程寫得非常詳細。
教師:好,我們不妨現(xiàn)場拜魯迅為師,學學怎樣捕鳥?請同學們找出相應的動詞。
學生:掃、露、支、撒、牽、拉、罩。
教師:你認為可以用文章中的哪一個詞概括他在百草園的生活?
學生:樂園。
教師:同學們找得很準確,作者把捕鳥這一部分寫得如此有趣,除了因為使用大量的動詞,你覺得還有什么原因?
學生:他非常懷念這段生活。
學生:他非常熱愛這段生活。
教師:對,同學們用詞非常準確,就是因為他熱愛生活,所以寫起來非常有趣,因此我們應用心感受生活,熱愛每一天,你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是如此有趣、充實。
學生:百草園的生活非??鞓罚恰皹穲@”,進了學校好像就沒意思了,三味書屋的生活就不快樂。
教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看來同學們認真預習課文了,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三味書屋,讀讀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的生活故事。
學生:有對課、折臘梅花、尋蟬蛻、放開喉嚨讀書、畫畫等等。
教師:這些事很枯燥嗎?那么為什么魯迅先生對這些事印象如此深刻呢?
學生:看來也不是那么枯燥,否則他怎么記憶如此深刻,三味書屋的生活好像也很有意思。
教師:魯迅小時候的趣事不止這些,他在上課時和大家一樣也曾捉弄過同學:魯迅的對課成績相當不錯,屢次得到壽鏡吾先生的稱贊。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學偷看了壽先生的對課題目,是“獨角獸”,就悄悄地來問他:“你說我對什么好?”魯迅說:“你對‘四眼狗’好了。”上課時,那孩子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壽先生,壽先生是近視眼,正戴著眼鏡,聽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學狠狠地罵了一頓,再看魯迅,卻在一旁用書遮著臉,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聲來。而輪到魯迅自己對課時,他卻對出了令壽先生最肯定和最喜歡的對子:比目魚。因為“獨”不是數(shù)字,但有“單”的意思,“比”也不是數(shù)字,但有“雙”的意思,可見魯迅做對子的高明。
我介紹到這里時,學生早己對這個淘氣、聰明的孩子生出幾分好感,笑成一團了,思緒不由地飄至記憶中,去搜尋、回味自己曾經(jīng)一手導演或遭受過的惡作劇了,然后同學們在總結三味書屋的生活時,竟能歸納出“雖然嚴肅但充滿樂趣,雖然有些枯燥卻讓人回味無窮”,我適時的接上一句:“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雖然刻板卻也樂趣無窮,雖然辛苦卻讓我們受益終生,是我們成長所必需的?!蓖瑢W們這時已不用說教,心里早就認同了老師的觀點。一節(jié)課我們既走近了魯迅,又懂得了熱愛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同學們在面對初中魯迅作品時也能找到與自己生活的契合點,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了,確實也讓我受益匪淺。
心理學知識指出,個性是指一個人在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作用下形成的與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獨立的人格與創(chuàng)造性。一個人的個性不僅影響人的思想素質,還對其文化知識的掌握、運用以及創(chuàng)造發(fā)展起著控制和制約的作用,所以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是中學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也是“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
而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是培養(yǎng)“奴隸性人格”的教育,它倡導的是人的依附性,塑造的是“被動人格”的人、奴性的人。這些人毫無個性位置,喪失靈魂的自由,只“唯上”“唯書”,事無主見,不敢個人負責,缺乏自信,缺乏冒險精神,缺乏獨立意識,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保護學生的個性,并鼓勵發(fā)展學生個性,在教授《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篇文章時,同學們對阿長的看法不一致,我沒有強迫學生接受別人的意見,而是鼓勵大家說出自己的理由。
教師:本文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對阿長這個人你如何評價?
學生:交待“阿長”的來歷、她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tài)、她懂得許多規(guī)矩、講“長毛”的故事、給“我”買《山海經(jīng)》,她質樸、善良、喜歡議論別人、沒有受過教育。
學生:她雖然質樸、善良但思想愚昧,我不喜歡她。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全面,對阿長的評價也都有自己的觀點,她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魯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非常真實。
這樣同學們在評價阿長這個人物時都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觀點,并受到老師的肯定,保持了自己的個性,沒有人云亦云。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課程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引導學生熱愛生活,“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這是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魯迅深邃而博大的思想體系中就鮮明地閃耀著個性思想的光芒,他認為“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朕歸于我”、“人各有己”,表現(xiàn)出鮮明的主體意識和獨立人格。各人的生存境況不同,理想、追求不同,做人的方式也不能硬套別人的模式,即使他多么崇高偉大也不見得學得來,所以做人處世的法子要自己斟酌。魯迅本人就一再勸導青年要自主、自立,“不和眾囂,獨具我見”,不要盲信名人。創(chuàng)造性對于現(xiàn)代學生非常重要,創(chuàng)造性來源于學生日常生活積累,來源于學生獨特的個性。
在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都要自己選擇、承擔自己的一生,這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獨特個性,才能為他們以后走自己的人生路奠定基礎。只有學會堅持自己的人生權利,才能開辟和保衛(wèi)自己的人生道路?!艾F(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事實上,弘揚個性的目的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魯迅先生鮮明的個性是他走自己人生路的基礎,初中魯迅作品就洋溢著魯迅先生的獨特個性?,F(xiàn)代社會的人應成為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魯迅先生鮮明的個性就是我們每個人最好的榜樣,不光為自己開辟一條道路,也為其他人開辟道路,這樣所有的人才成為一個整體,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