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是個古樸熱情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水,經過千百年來的代代相傳,其內涵不斷得到充實、豐富。而成立于一九八四年十月的景寧畬族自治縣是目前我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也是我省畬族主要發(fā)源地之一。自唐永泰年間(公元765年)以來,畬族由閩遷浙,絕大部分先到景寧,然后再由景寧遷往各地。如《宣平鐘氏家譜·新序記載,“大明洪武乙卯(公元1375年)八月章公由福建遷處州景寧”》?!镀疥柪资霞易V·行第》記載:“始祖景云景通二公,原籍羅源,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徙居景寧縣嶺根而居焉?!本皩幙h澄照鄉(xiāng)四格村,至今尚存“藍氏總祠”舊址,鶴溪鎮(zhèn)包鳳村,至今仍有“雷氏總祠”遺址。而外地許多畬族同胞尋根祖,也往往到景寧來,因為我縣畬族遺產豐富,特點鮮明,有自身的特殊價值。其中作為民間特色工藝之一的畬族彩帶,就是這珍貴寶藏中的一朵奇葩。
因為山地農耕的實踐是畬族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基礎,畬族人民長期以來的衣食住行都受制于山,其服飾設計也是出于適應農耕的需要,故作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彩帶也就更多地體現(xiàn)了這種山地農耕文化的精髓。
畬族歷來把彩帶視為吉祥物,彩帶來歷有這樣的傳說。畬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報曉雞留給畬家小妹,讓報曉雞每天把天下發(fā)生的大事告訴小妹,請小妹轉告畬族鄉(xiāng)親。有一天,報曉雞向小妹訣別,在封金山,我喝過千年露水,嘗過萬種花草,內臟被露水、花草染花了。我死后,你將我腸子取出,就會成為一條彩帶;將我的胰子取出就會成為一只香袋。當你定親時,把彩帶和香袋當作定情物,會祝福庇佑你夫妻恩愛,白頭到老的。小妹照此辦理,家庭生活果然美滿。后來,畬族姑娘就按照這一式樣,用彩線學著織彩帶,這一工藝就流傳至今。事實上,畬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日常言行舉止以及精神追求都可從這一條條精美的彩帶上見出些端倪。
因為長期以來,民族傳統(tǒng)習慣傳承的緣故,畬族婦女一般都擅長于織彩帶。按照畬族習俗,孩子出生以后,都要拜一個上了年紀的人作干娘,在拜干娘時,一般都需送一條彩帶。姑娘出嫁時,腰里也須系一條自己親手織的彩帶。彩帶織的精美與否,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姑娘能干與否的標準。因此,畬族姑娘從小就要學習織彩帶。目前我縣的彩帶有線織和絲織的兩種。圖案形式多種多樣,色彩鮮艷,美觀大方。一般由赤、黃、綠、青、藍、紫、黑、白等顏色組成。其中有一種隔字帶,為我縣所獨有。上面均織有織帶者的姓名、住址、織帶年代(或年號),還織著諸如:“吉祥如意”、“福祿壽禧”、“國泰民安”等吉祥的字樣,文句講究,工藝精致,相當有特色。另外還有一種用蠶絲編織的彩帶,俗稱“雙面帶”,帶寬約十二一十五厘米,帶芯采用34雙套色編織成正反兩面完全一樣的圖案,工序嚴格,工藝精湛,十分美觀。早時原是姑娘出嫁時系在腰間的裝飾帶。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現(xiàn)在這種工藝基本上已失傳,幸而有今居我縣鶴溪鎮(zhèn)東弄村的畬族民間藝術家藍延蘭繼承,發(fā)揚了織彩帶這一民間工藝。她出生于畬族彩帶世辦家,她的太曾外祖母就是《皇帝朝紀》彩帶的創(chuàng)制者。外祖母藍龍娘以織帶為生,藍延蘭6歲跟隨外婆學織彩帶,她潛心鉆研織造任何漢字內容的織紋。彩帶的織紋是以不同色彩經線為2:1的表里交換二重組織,亦可稱經錦,是一種經線起花的織品。織造方法簡單原始,織造工具簡煉實用(整經框、小竹竿、竹刀、布繩),場地要求極低,是一種隨處可行的家庭手工藝。但這種手工織造,全憑織者腦子記憶和想象設計,靈巧地織出不同花形的織紋或創(chuàng)造新的織紋,這就不僅是技巧,而且進入極高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境界。
作為畬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份,畬族彩帶它所體現(xiàn)的是文化價值是非常獨特和寶貴的,從中既可折射出畬族勞動人民樸實淳厚的思想感情,也透露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孜孜不倦的追求。如若加以深入挖掘,無論是對畬鄉(xiāng)經濟的發(fā)展,還是對民族文化的弘揚,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