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面對高速發(fā)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形勢,高?!秲烧n》課程改革能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能不能實現高校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標,其關鍵就必須要對高?!秲烧n》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培養(yǎng)大學生“研究型學習”能力;增強兩課教學的效果和吸引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發(fā)大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同時能把有限的課時用在“刀刃”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增強當代大學生辨別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侵蝕的能力,適應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從而實現高校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新時期;兩課教學改革;研究型學習;能力
17世紀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在今天高速發(fā)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尤其具有力量性。面對今天高速發(fā)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形勢,高校《兩課》課程改革能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發(fā)展的需要;能不能實現高校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標。其關鍵就必須要對高?!秲烧n》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培養(yǎng)大學生“研究型學習”能力。
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知識的發(fā)展發(fā)展經歷了三次階段:原始知識型一階段古代知識型階段一現代知識型階段一后現代知識型(文化知識型)階段的演變過程。知識不斷發(fā)展,特別是在今天高速發(fā)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增長非???,面對這種新形勢,我國的高等教育都在將《兩課》教育由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轉向注重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但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我國高?!秲烧n》教學仍帶有機械性、單一性;教師講課按部就班,教學內容局限于教科書,脫離當代學生的特點和社會實際的現象任然存在。大學生難以對《兩課》學習產生的興趣,以至于大學畢業(yè)后感嘆沒有學到什么東西。就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yǎng)、素質的提高。不可否認,在傳統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教育模式對系統傳播基本知識,培養(yǎng)一代新人方面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這種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科技發(fā)展的需要,當然教學的第一步當然要著眼于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傳授,讓學生掌握系統基本知識、原理。因為能力的培養(yǎng)、素質的提高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做基礎。同時,更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主動研究型的學習,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知識教育”對諸多現實社會問題的解釋力和理論論證力,我們的學生在遇到實際困難的時候才不至于束手無策,在劇烈的競爭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現代化的合格建設者,這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新時期:培養(yǎng)大學生“研究型學習能力”必須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本質和理念,是“以人為本”。在“兩課”教學中必須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和基本理念,堅持“以大學生為本”的思想,從大學生的心理、學習、生活以及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培養(yǎng)大學生主動讀書的習慣,適時提供學生講課的機會,或適時提出專題讓學生研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兩課“研究型學習能力”。
新世紀的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并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他們面臨國際科技競爭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挑戰(zhàn)等各種挑戰(zhàn)。當代大學生的主要思想特征有:①政治觀趨向現實化:第一,政治意識現實。第二,民主意識增強。第三,參與意識強烈。②個體意識趨向個性化:第一,競爭意識強烈。第二,自我表現欲望強烈。第三,獨生子女的中心意識強烈。③價值觀趨向多元化。④心理問題突出化:首先表現為逆反心理加重。其次表現為由各種壓力導致的心理問題增多。如:壓力增大,自信心不足,畢業(yè)分配制度改革和就業(yè)壓力增大使許多大學生對前途充滿惶恐;等等。
不容置疑,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來的上述思想狀況及其特征對新時期的高校《兩課》教學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
1、鼓勵和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自主研究性讀書的好習慣。鼓勵和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自主研究性讀書的好習慣。要用一切情感的和制度的方式:講座、師生談話、課前書目、課堂討論、課外答疑、考試、讀書會、圖書館,培養(yǎng)一種讀書的氣氛,切實地幫助和鼓勵學生,督促他們用最多的時間去讀好書。要讓盡多的學生,逐步從閱讀中體會世界的廣大、智慧的光彩、生命的意義、人生的豐富……只要學生真讀進去了,他會覺得充實,覺得快樂。他的頭腦和心靈,會在這充實的感覺中活躍起來,而持續(xù)的精神的活躍,會在他內心孕育出對書的親近和需求。即使畢業(yè)了,跨出校門了,他依然會去逛書店,相信他會在好書的陪伴下,繼續(xù)努力做一個在人格和精神上真能自主的人。為培養(yǎng)大學生兩課“研究型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2、進行靈活多樣的現場教學。當前青年大學生價值觀趨向多元化,他們既接受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教育,也受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價值選擇存在許多困惑、矛盾、沖突,導致行為消極、積極并存。多數大學生能努力學習、追求新知、奮發(fā)進取、創(chuàng)業(yè)成才,崇尚奮斗、奉獻,但也存在追求物質利益、實惠、權力、享受、健康等多種選擇。其消極面主要表現為:價值取向錯位,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抬頭,對精神生活、集體利益普遍冷漠;價值目標取向實用化、短期化、直觀表面化;價值結構模糊化。導致不少大學生對“兩課”有厭學和抵觸情緒,對為什么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學了之后有什么用提出疑問。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要增兩課課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育首先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采取靈活多樣的現場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即把相關理論的學習與學生黨團活動的主題,特別是與學生的諸如參觀、實習、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結合起來,進行現場教學。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發(fā)現問題,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問題和實例出發(fā),主動地用理論去解決具體問題和分析具體實例并得出結論。從而讓學生從具體的問題和事實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抽象理論,掌握該學科的有關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增強兩課理論的說服力和學生對基本理論的認同感,達到深化認識的目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通過現場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思想體檢”,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增加說服力和吸引力,也可加深學生對兩課原理的理解,從而真正認識到兩課原理課的價值所在,增強大學生自覺研究型學習兩課的積極性。
3、設置師生間的主題談話。當代大學生思想敏銳,關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富有政治敏感性,對社會有較強的主人翁責任感。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碰到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社會現實問題,大學生們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看法。教師可以根據新時期的問題,特別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問題擬出擬定一些主題,圍繞這些主題通過談話、各抒己見的方式,在師生、學生之間的進行各種思想的交流。達到老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問題,實現有效的解決學生探討這些問題的一些疑問和看法。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把握世界形勢變化的本質,認識問題的本質,不要被事物和問題的表面現象流所迷惑,不斷增強辨別、抵制各種錯誤思潮侵蝕的能力,從理論的高度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不斷增強辨別、抵制各種錯誤思潮侵蝕的能力,提高解決建設和改革中各種實際問題的本領。從而提高運用兩課知識來解決建設和改革中各種實際問題的本領,實現幫助大學生提高“研究型學習”能力的教學目的。
4、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針對大學生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尤其注重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接觸鮮活的社會實際,通過實踐教學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增強學生對“兩課”基本理論的認同感。這種方法促使學生從理論視點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邮占畔ⅰ⑻接懤碚摰你@研者,增強理論學習“兩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解決大學生中存在的知行脫節(jié)問題,還有助于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我們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的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實踐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進一步拓展教育教學的內涵和外延。我們還經常組織演講賽、征文比賽、專題討論會、道德話劇、法律咨詢、模擬法庭、辯論賽、知識競賽、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和學習感想、開展宣傳教育等活動,這些活動都能有效的幫助提高大學生研究型學習的能力。
5、利用傳統手段與多媒體網絡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當代大學生的意識觀念越來越個體化。主要表現為:第一,競爭意識強烈。市場經濟使競爭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而人才競爭是未來競爭的核心。因此,在當代大學生中出現了學習、考研、考證的熱潮。第二,自我表現欲望強烈。有強烈的自尊心、獨立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第三,獨生子女的中心意識強烈。表現為生活方式個性化、多樣化,反對學校、老師、家長干預他們的生活、戀愛、社會觀等。這些特點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上,他們希望老師在課堂上少講或精講,并不用考那些死記硬背的東西。希望多給一些自學時間,而且相信他們自己有自學能力,不需要老師按部就班地從頭講到尾,并且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比如從網上就可以了解很多東西,效率還比較高。學生的看法也有幾分道理,它折射出了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進行反思。從教學內容和學時來看,內容較多問題和學時較少問題確實存在,如何從教學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要采取傳統手段與多媒體網絡技術相結合的方法。老師在課堂上要實行精講,還要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利用影視資料、教學錄像等,這樣可以使教師在有限的時間里,集中運用適量的典型實例和資料,擴大課堂教學容量??梢越鉀Q內容較多問題和學時較少問題。同時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現代化教學手段,還能實現教育內容和生動形式的和諧統一,促進了德育理論和社會信息的密切結合,有利于師生互動及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老師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可利用網絡自學、自測,并向老師提出問題,老師可利用網絡進行課程答疑,回答學生的疑難問題。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發(fā)大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培養(yǎng)大學生“研究型學習的能力”的教學過程。
總之,在新時期,通過對《兩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yǎng)大學生“研究型學習的能力”;增強兩課教學的效果和吸引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發(fā)大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同時能把有限的課時用在“刀刃”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增強當代大學生辨別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侵蝕的能力,適應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從而實現高校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趙有田,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J],現代教學科學,2003,(2)
[2]崔英錦,淺析非智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J],農墾師專學報,1994(1)
[3]中共江西教委教育工委宣傳部,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江西教育,2004,(11)
[4]魏博輝,劉廷兵·教學·理論·新探索[M],冶金工業(yè)出版社,
[5]黃蓉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