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這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命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教育就是教人求真,而在現(xiàn)實教育中往往在教人求知。應該說教人求知僅是教人求真的一個方面,“真”除了真理,更具有慧,而知識并非智慧,智慧是知與慧的結合。知強調對世界的客觀認識,而慧是人精神世界的善,前者是形而下學的,后者形而上學的。
一、對古代教育中老師作用的誤解
一直以來,傳統(tǒng)教學總是受到批判,有其批判的實然狀態(tài),但有些卻有失偏頗,由此引起使古代教育精髓部分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古代教育中囚禁人的思想是有其不人性的地方,雖然古人把“學則士看得很重”,但總體上還是把“道”放在首位,正如韓愈所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薄霸狻北举|上講就是做人的道理,雖然古時的“道”與現(xiàn)在的“道”在內涵上有重大區(qū)別,但它也是符合當時社會需要的“道”,正如現(xiàn)在的“道”,如果再過多少年去看,它也是會有不合時宜的地方。但不管怎么樣古人在教育中還是重視“道”的教養(yǎng)。
《說文解字》中說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背藦娬{榜樣的作用外,更注重教人為善?!秾W記》中也強調:“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薄吨芏Y》:“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這是中國古代對老師作用最早的注釋,最早的時候對老師作用的認識,就是強調傳道,而非授業(yè)?!盾髯有濉罚骸叭藷o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能,則必為亂;罕,則速盡;辯,則速論。故有師法者,人之在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薄段耐跏雷印罚骸皫熞舱?,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本褪菑娬{老師對人的善性培養(yǎng)的重要性。《師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庇纱丝梢姽艜r之師也同樣尊重學生,隱約可見教學相長的道理,并非把學生當作是匠的對象,而是具有一定意義上的互動。
二、教書匠是應試教育的產物
很難追索出教書匠一詞最早的出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不是出自古代,而是出自前幾年。當應試教育興起,許多有識之士發(fā)現(xiàn)教師的作用正在悄然改變,從“傳道、授業(yè)、解惑”轉向應試。教育功利化孕育出教師功利化。應試教育可以說,它強調知識傳授而忽略智慧養(yǎng)成,從而用一個“匠”的“饋贈”。本質上教學上并不是教書,而是通過書來養(yǎng)成學生的德與知,為教書而教書,得一個“匠”也并不委屈。
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學校的工廠化導致教書匠的出現(xiàn)和其存在價值。因為學校成為了復制的車間,那么教師就成了復制的工人,學生成為復制的原料。整個教育就是一臺巨大的復制工廠。
Ericson的“課程午餐”中教師的作用作為這樣的描述:“教師的工作只是把冰箱的食物(課程)取出,并放進微波滬(教學),看著學生吃完(教室管理)。吃的食物完全以包裝的形式出現(xiàn),而且每天的食量都被分成各個小部分,煮熟并搗成糊狀,這種預先的消化降低了食品的營養(yǎng)。這種準備和提供午餐的重點,在于產生及時的營養(yǎng)效果即成績。如果一個學生不肯用常規(guī)的午餐,那么食物被加工的得更加精細(補課)。”在整個描述中,都是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展開的,沒有提到德性的養(yǎng)成,那與泥水匠有什么區(qū)別。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是具靈性的\自主性的,學生不是塊磚,把水泥粘上,把它按在預先設定的位置就了事了,學生是有想法的,是需要精神滋養(yǎng)的。
在教書匠的出現(xiàn)中,教學評價是罪魁禍首。當教學評價量化成對學生學業(yè)掌握程度的考核,教學失真也隨之產生。教書匠作為對教師的貶義,卻并不見得其沒有生存的地方,如臭豆腐一般,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在學校中,教書匠因其學生學業(yè)成績突出受到各種表揚。當然教書匠的產生與教育的遲后性關系也非常密切,教育這條巨大的流水性隨著學校工廠化,已經(jīng)開始變異,上條流水線已經(jīng)很少考慮下條流水線的接納問題,只管在本條流水線的平安過度,這點連工廠化生產中都很少會發(fā)生,卻發(fā)生在教育這條巨大的流水線上,真正的工廠,上條流水線是不可能不考慮下條流水線的接受狀態(tài)的。
三、從“教書匠”向“育人師”轉變
1 “育人師”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應該具有五個學會:“學會為善、學會學習,學會自立,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造。”而學會為善,老師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學是針對人的活動,可是很少有像應試教育那樣,把學生當作可接納的容器,而忽視其靈性。育人師就是要把教師從教書匠的分離出來,在教授書面知識的同時。滲透做人的道理。如果說傳授知識是顯性的,那么教人求真是隱性,切不可因為其隱性而漠視其存在。世上最可怕的動物就是“有知而無德的人”,雖然教學不是萬能的,但通過育人師的良好引導和培養(yǎng),可以減少這類人的產生。育人師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善,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德性,與人為善。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钡皇墙虝衬茏龅降摹?萍冀o生活帶來方便,但是并沒有給人類帶來精神上的快樂,因為教育中德性的養(yǎng)成滯后了,學校教育中忙于給學生充電的時候,忽視了德并不能通過充電來完成的。育人師就是為了給你學生充電時,再教人求真,使學生發(fā)展成為善的人。正如對全面發(fā)展的理解,德是首位的。
2 學生是現(xiàn)實與未來的人
是教書匠還是育人師并不是教師自己說了算,關鍵在于學生是否認可。許多老師總感到冤,對學生付出了這么多。為什么沒有感動過。究其基因就在于老師把學生看作是怎么樣的人。學生是現(xiàn)實的人與未來的人結合。教師總以學生未來的幸福為由,冷漠了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幸福需要現(xiàn)在時,學生是很難感受到未來時的幸福,當然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未來發(fā)展,但切忌為了學生的未來而放棄眼下的快樂。學生的內心中也知道老師是為了自己好,可是沒有當今的幸福怎么會有未來的幸福,幸福是不能在某個階段缺失的。教書匠就是很少考慮學生眼下的幸福,而育人師就是要把學生現(xiàn)實的幸福與未來的幸福有機的結合。正如王曉春所說:“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為了將來的幸福完全犧牲眼前的快樂,而要適當兼顧眼前的快樂和未來的幸福?!苯逃龑W生來說應該是感受到快樂,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體現(xiàn)不到快樂。那就是失敗的教育。
3 “教書匠”向“育人師”轉變
當今教育的實然狀態(tài),大家都心知肚明,教育的應然狀態(tài),大家同樣深曉,但都不愿打破這種表面的平靜。其本質上,教師都不愿意改變,習慣有巨大的力量,它最大的負面就是束縛人改變現(xiàn)實的愿望,拘泥于習慣就是一種深層次的惰性?!敖虝场毕颉坝藥煛鞭D變,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捧著一棵愛心去教學。世上只有一種東西,不管付出多少。也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多,那就是愛??善苌儆腥嗽敢飧冻?。教書匠是把教學當作是一門技術,育人師是把教學看作是生活,對生活的熱愛就是對教學的熱愛。
“教書匠”向“育人師”轉變,需要教師從規(guī)律性教學中掙脫出來,許多人認識教學是有規(guī)律的,當然這一點也無可厚非,可是正因為覺得教育有規(guī)律可言,就會不自覺得引導教師把教學看門是一門技術活,教育最大的規(guī)律就是沒有規(guī)律,它唯一的圓心就是以愛為中心,愛的光芒照射到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溫馨,學生的愛心與善心就會萌芽。正如羅宜兵在《規(guī)律性教學及其危機》一文中所言:“種種教學規(guī)律嚴重限制了老師的能動空間,限制了老師的職業(yè)理想,限制了老師的教學自由。老師感覺到的是工作與生活的分離,是身與的分離,是自我與他人的分離,是強求一致的痛苦。律規(guī)性教學不但沒能給老師帶來幸福,反而剝奪了老師的幸福?!苯處熢谝?guī)律性教學中失去了幸福,也會不自覺得把這種情景轉嫁你學生。所以教學中不應該有那么多的模式,模式教育其本質上就是把學生當然是規(guī)律教學中的對象,而事實上沒有一種模式教育是萬能的,教育中只有一把萬能鎖,那就是教師作為育人師,對學生付出真愛、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