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選修課本《〈史記〉選讀·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話:“(韓信)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數(shù)日,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在文本解讀時,“晨炊蓐食”成為一個難點。課本注釋為:“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蓐,同‘褥’?!蓖趿Α豆糯鷿h語》注釋為:“在床上就把飯吃了?!薄妒酚洝费芯繉<翼n兆琦的《〈史記〉評注本》也注釋為:“早做飯,人在床上就把飯吃了。蓐:同‘褥’,被褥?!辈槠渌Y料,發(fā)現(xiàn)不少都是這樣解釋的。但筆者頗為懷疑,覺得解釋有悖情理,關(guān)鍵是對“蓐”應(yīng)如何理解。
“蓐食”是什么意思呢?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說:“張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边@是說沒有起床,就在被窩里吃飯了。這太不近人情了:“晨炊”,一早起來把飯煮好,此時韓信還沒有來,為什么還要回到床上去吃飯呢?“蓐食”不是多此一舉嗎?有這個必要嗎?無論如何,于情于理都講不通。關(guān)鍵是一個“蓐”字。西漢揚雄《方言》卷十二:“蓐,厚也?!睎|漢許慎《說文解字》說:“蓐,陳草復(fù)生也,繁縟也。”“蓐食”,即晨厚食,即多食。早晨多做飯、多吃,中午不做飯、不吃,韓信來了,不給他做,沒有午飯吃。所以,“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因為,《集解》中把“蓐食”解釋錯了,所以影響了后來的包括今天的一些注本。我認(rèn)為,“蓐”解釋為“厚、多”更合情合理。
(作者單位:姜堰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