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聽了本校一位老師教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這篇文章,可謂精深難懂,教師要在一節(jié)課內(nèi)把文章上完,并且讓學生讀懂,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賞析作品的寫作特色,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聽后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一堂公開課成功的標準是什么?說實在的,有時候我們的公開課大多是開給聽課老師的,因為對于上課者來說,一堂課能否打動聽課老師,關乎一堂課的成敗。而聽課的老師往往從自身角度出發(f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執(zhí)教者對文本的處理上。誠然,一堂成功的課,文本處理得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有沒有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學生,在打動聽課老師的同時,是否也打動了在座的學生,學生從這堂課中到底接受了多少,吸收了什么,等等,這些問題很值得思考?,F(xiàn)不揣冒昧地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對“公開課”的幾點認識。
一、引領學生走進“家常的”語文課
上邊提到的那節(jié)課就是一節(jié)樸素的課。首先,老師沒有刻意制作精美的課件,只是在必要時放了幾張?zhí)崾拘缘幕脽羝m時地播放了背景音樂。其次,沒有開展小組討論。我想她應該不是有意避開這一熱門形式,大概還是出于務實的想法,沒有特別需要的地方,因而就不加考慮。這確實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在熱衷于追求課件的精致、活動形式的新穎時,我們是否首先考慮其必要的一面呢?平心而論,課件、課堂活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激發(fā)出來的真是學習語文的興趣嗎?我認為激發(fā)興趣還是要靠語文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學生,而不是其他。從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看,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過多的活動必然擠壓個體的獨立閱讀時間,剝奪學生與課本親密接觸的權利。用黃厚江老師的話說,在現(xiàn)代多種圖像媒體的沖擊下,學生已經(jīng)沒有多少讀書的機會了,課堂上怎能再不讓他們讀書。因而語文課不應有太多花式,就是帶著學生讀讀書,品味品味語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家?!钡?。
二、理念在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
新課標的實施從本質上說是理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是一種蛻變,是在對舊觀念的揚棄中逐漸發(fā)育出新的肌體。從帶著理念進課堂到理念深植于心,于舉手投足間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是境界的提升。好的語文課不僅表現(xiàn)在整體的新穎有創(chuàng)意,更在于細節(jié)的豐富有內(nèi)涵。聽完課給我的感受是耐看、值得品味,如老師在學生出錯后及時安慰學生:“沒關系的,老師錯得比你們還多?!边@節(jié)課自始至終,老師就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引領者的位置,循循善誘,耐心地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她沒有越俎代庖,也沒有居高臨下地對文本進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解讀,她只是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真誠地與學生進行溝通。課堂中我們聽到的不是老師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更多聽到的是老師對學生親切而又溫和的話語:“讓我們跟隨余光中先生走進雨的境界,讓我們的思緒伴隨著詩人的思緒飛揚”,“我覺得——你說呢”。多么平易可親的—位長者,她是和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老師善于抓住學生發(fā)言中的閃光點,重視課堂生成,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在詩意的氛圍中,學生各自生成或建構了自己的認識與知識。課堂給人的感覺始終是學生的學堂,而不是教師的講堂。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永遠比教師灌輸給他們重要的多。
三、引領學生行走在語言的世界
語文姓“語”,這一點毋庸置疑。因而課堂上一定要以言語實踐為依托去處理知識、能力、情感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說,在語文課改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無論是追求花哨的重“形”輕“質”,還是摒棄知識的“偽語文化”,都是沒有擺正這三維關系而導致的后果。這位老師對此有深刻的體會并能較好地將之內(nèi)化于課堂。她在教學中一直在緊張地捕捉學生發(fā)言中的言語信息,尋找突破文本的最佳契機。她和學生一起,潛入到文本深處,沿著詩句鋪就的幽徑,在字字句句的叢林中穿行?!罢l能來給大家吟幾句關于雨的詩句?”“當你面對聽聽那冷雨這個題目時,會獲得哪些信息?會產(chǎn)生哪些疑問?”“余先生眼中有何獨特之處?”“作者在雨中聽到了什么?為什么會想起這些?”在引導學生朗讀時說:“作者用心寫文章,同學們用情來讀文章。這位同學讀得聲情并茂,吐字清晰,那優(yōu)美的聲音感染了我們?!笨梢哉f這樣的引領,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語言機制后,對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的把握。課堂中的這些引導無一不是在對詞句進行琢磨、品味、欣賞。韓軍老師曾把這種對文字的敏感性稱之為語文教師的行業(yè)意識,并堅信,文字意識是語文教師的看家意識。我想每位語文老師的腦中應該始終繃緊一根弦,就是絕不能讓語文課走失“語文味”。
四、對文本理解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
從課堂的教學設計來看,老師的思路是努力找到一定坡度而又不失難度的切入口:抓住“雨”的獨特之處,從“聽雨”中體會情感,讀懂作者。從課堂的互動和文本的駕馭上來看,這位老師對文本的挖掘很深的。課后得知,她在課前看了很多關于余光中的文字,早已超越了常規(guī)意義上的備課。不單是備教材,而且是在備閱讀積累,備生活閱歷,備自己的感悟。這一番課外累積的厚度奠定了她課堂教學的深度。伴隨著悠揚的音樂,老師朗讀文本,把師生帶進詩意的境地,更是顯現(xiàn)出教師對文本的理解程度。課堂上,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自己讀懂了這篇艱深的課文,他們領會了余光中先生那含蓄的思鄉(xiāng)情結,也體會到了深藏在字里行間的中國文化情結??梢姡處煹奈谋窘庾x有多深,課堂教學才能有多深。因而,要想實現(xiàn)從讀懂到讀出個性的突破,從建構到解構的嬗變,從知識能力到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沒有教師充分扎實的前期閱讀都是不可想象的。
總之,這節(jié)課給我們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在經(jīng)歷了一番喧囂之后,正逐漸向本色的語文課回歸。但這種本色的語文課決不是對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的重復,而是承載著先進理念和創(chuàng)新思想,真正引領學生到達一種新的境界。
(作者單位: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