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2009年第6期刊登了孫如明老師的文章《高考作文評價應淡化或刪改“有文采”》。孫老師指出,語文教師和學生對“有文采”趨之若鶩,追求“有文采”成為寫作的時尚,并認為“在如今中學生的寫作實踐中,重視文采卻成了忽視思想和情感的借口,并導致了中學生寫作水平的下降”,還從提倡“有文采”不切合中學作文教學目標、背離了學生作文實際情況、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生未來發(fā)展的要求、國外寫作教學也不見“有文采”一說等四個方面來支撐“高考作文評價應淡化或刪改‘有文采’”的觀點。孫老師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這種懷疑和探索精神實在可嘉,但是孫老師所持的高考作文評價應淡化或刪改“有文采”的觀點,筆者實在不敢茍同。筆者認為,高考作文評價標準應堅持“有文采”。
一、中學生正處于習得、運用“有文采”的語言的黃金時期
1. 樸實——追求文采——回歸樸實是語言生命的過程。
生命是一個人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的過程,與之相對應的是生命個體的語言風格亦會經歷一個樸實——追求文采——樸實的過程。生命最初的生理訴求和情感宣泄所運用的語言是樸實的,甚至小學低段的作文語言亦表現為樸實的風格。原因就是生命個體正處于語言實踐較缺乏和語言能力尚低下的階段,尚沒有追求語言美的意識。而青少年則處于語言能力的成長期,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積累和審美能力,有比較自覺的語言審美追求,有鍛煉語言能力、追求語言美的內在驅動力,這尤其表現在作文語言中。在生命的中晚年,語言風格又回歸樸實,它不是生命最初的那種樸實,而是一種升華后的樸實,是繁華落盡后的真淳,是一種閑觀榮辱成敗后的從容,靜看云卷云舒后的淡定,只有樸實的語言才能表達這種淡定和從容。
請看老舍的回憶錄《老舍自傳》里的一段文字:
我一點不能自立:是活下去好呢?還是死了好呢?我還不如那么一只小黃絨雞。它從蛋殼里一鉆出來便會在陽光下抖一抖小翅膀,而后在地上與墻角,尋些可以咽下去的小顆粒。我什么也不會,我生我死須完全聽著別人的;餓了,我只知道啼哭,最具體的辦法不過是流淚!我只求一飽,可是母親沒有奶給我吃。她的乳房軟軟的貼在胸前,乳頭只是兩個不體面而抽抽著的黑葡萄,沒有一點漿汁。怎樣呢,我餓呀!母親和小姐姐只去用個小砂鍋熬一點漿糊,加上些糕干面,填在我的小紅嘴里。代乳粉與鮮牛乳,在那不大文明的時代還都不時興;就是容易找到,家中也沒有那么多的錢為我花。漿糊的力量只足以消極的使我一時不至斷氣,它不能教我身上那一層紅軟的皮兒離開骨頭。我連哭都哭不出壯烈的聲兒來。(第一章《童年習凍餓》之第二節(jié)《父親》)
這是嬰孩時代饑餓的記憶,是家庭極端貧困的記憶,是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記憶,是非??酀?、刻骨銘心的記憶,但是文字是樸實的,甚至還帶著一點淡淡的幽默。這是品嘗過生活百般滋味后的恬靜,是閱盡世事后的從容,是靜觀滄桑榮辱后的淡定,只有樸實的文字才能表達作者觀照人生的真實感受。而中小學生既沒有這種生命體驗,又未到觀照人生、回憶人生的階段,很難以樸實的語言表達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真切感受。他們的思想情感是活生生的、敏感而細膩的,還散發(fā)著陽光、雨露和花香的氣息。只有活生生的、彌漫著陽光、雨露和花香氣息的生動活潑的、富有表現力的、有文采的語言才足以表達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因此,我們應充分尊重語言由樸實到追求文采再回歸樸實的生命過程。作為教師,我們更應尊重中小學生正處于鍛煉語言能力、追求有文采語言的重要階段這一規(guī)律。
2. 追求“有文采”的語言是中學生自覺的語言追求。
一切思想感情都產生于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觀察、感悟和思考。人生的不同階段所關注的重點是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小學和初中階段更關注自然和社會(這里主要指家庭和學校),而高中階段則更多關注社會和人生。因此,小學生和初中生長于形象思維,主要以描寫、記敘和抒情的方式寫景、敘事,表達自己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和感悟。描寫性的語言當然要優(yōu)美,記敘性的語言要生動,這就要求語言“有文采”。很難想象樸實的語言能狀寫優(yōu)美之景,敘寫生動之事。高中生則長于抽象思維,主要以議論和抒情的方式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議論文的語言也可以是有文采的,可以有靈活多樣的句式,可以運用修辭手法,善于旁征博引、鋪張揚厲,善用寓言和博喻。能靈活運用排比、反問等修辭,就能讓文章具有一瀉千里、酣暢淋漓的氣勢,有文采的語言中寓含深刻的韻味。這難道不比沒有文采的語言更美嗎?
朱光潛先生說:“語言的實質就是情感思想的實質,語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鼻嗌倌暧型⒌纳?,有蓬勃的朝氣,有對生命的熱愛,有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新奇和思考。他們以純潔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以敏感的心靈感受這個世界的時候,正是他們思維敏捷、文思泉涌、意氣風發(fā)的時候,只有生動活潑的、富有表現力的、酣暢淋漓的語言才能表達這種朝氣蓬勃的生命和律動。
孫老師認為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學生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孫老師所言極是,但是卻忽視了中學生正處于習得和運用“有文采”的語言的黃金時期這一基本規(guī)律。中學生已經不滿足于“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的基本要求,而具有運用“有文采”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寫作自覺。運用“有文采”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狀態(tài),是一種愉悅的寫作狀態(tài)。在寫作過程中,“有文采”的語言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形式美,而且與中學生朝氣蓬勃的生命和律動融為一體了。值得補充的是,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追求“有文采”的語言的意識,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運用“有文采”的語言來寫作的寫作自覺,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個別現象而不尊重甚至否認大多數中學生追求“有文采”的語言的自覺意識和運用“有文采”的語言來寫作的寫作自覺。我們應看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學生正處于習得和運用“有文采”的語言的黃金時期,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組織和引導培養(yǎng)習得并運用“有文采”的語言,在作文教學中應堅持“有文采”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
二、追求“有文采”的語言是寫作的自覺追求
細考歷代文學家的成長之路,他們成名成家?guī)缀醵冀洑v了一個欣賞、臨摹經典作品,然后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并自成一家的過程。經典作品值得臨摹的地方有很多,而語言的臨摹是不可或缺的??v觀中國文學史,詩詞佳話中煉字的故事很多,諸如“僧敲月下門”的“敲”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等等,直到今天依然為研究者們所津津樂道。古賢者云:“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睂φZ言的錘煉,追求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歷來是文人們的自覺追求。唐朝詩人盧延讓《苦吟》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弊髟姛捑渲嘤纱丝梢娨话?。相傳著名的苦吟詩人賈島更是在他的《送無可上人》一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句下加注一首小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睒O言煉句時間之久,吟成后之歡。這些都表明古人對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的執(zhí)著追求。
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曾在《語文建設》2009年第4期上讀到張政、陳清平老師的文章《〈春〉的故鄉(xiāng)在不在江南?》。他們認為:“從創(chuàng)作背景上看,文章是為中學教科書的編寫而專門創(chuàng)作的。根據徐杰的考證,作品創(chuàng)作于1933年,是為朱文叔所編教材《初中國文讀本》之約專門創(chuàng)作,以供中學生欣賞、臨摹的。”《春》的鮮明特色就是精致的結構和優(yōu)美的語言,在描繪春景中更是飽蘸著作者積極進取的感情?!洞骸肥菍懢吧⑽牡慕浀?,其優(yōu)美的語言對語文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春》的教學價值主要載體就是可供欣賞和臨摹的優(yōu)美語言,引導學生欣賞、習得、臨摹優(yōu)美語言就成為了《春》的重要教學目標。這表明,30年代的寫作教學很重視語言的文采,并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臨摹優(yōu)美的語言這一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有文采”的語言應該是作文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
追求語言的“文采”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覺追求,欣賞、臨摹經典作品以習得、運用“有文采”的語言,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過程。雖然中學生寫作文不是搞文學創(chuàng)作,作文目的只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畢竟屬于寫作范疇,當然具有追求“有文采”的語言這一基本特征。所以,“有文采”的語言是中學生作文的自覺語言追求,“有文采”亦應成為評價作文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標準。我們不能輕率地將中學生寫作水平下降的原因歸結于重視文采,更不能將“有文采”視為洪水猛獸而橫加撻伐。我們應引導學生既重視作文的真情實感、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等方面,也應引導學生追求“有文采”的語言。雖然我們很難達到“文質彬彬”的境界,但至少我們應努力追求真情實感與“有文采”的語言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境界。雖然只是理想,卻有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力量。始終堅持高考作文“有文采”的評價標準,這不僅是對高考的科學和公平負責,更是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負責,必將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衢州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