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收有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在歷次教材改革中,該文均得以保留并逐漸恢復(fù)原貌(多年前的課本中僅收錄至“泯然眾人矣”),可見其經(jīng)典地位不可撼動。然而,現(xiàn)行教材及一些資料中對其注解疑義頗多,這里僅就個人思考所得淺析一二,以供大家勘正。
一、并自為其名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边@兩句是記述少年仲永的天才之舉。對于“并自為其名”,幾乎所有資料都解釋為“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細(xì)想一下,作者在這里要突出的是方仲永超人的天資,“無師自通”,“未嘗識書具”卻能“書詩四句”,即是神童的具體表現(xiàn)。而在此之下,僅僅是“自己題上(其實是署上)自己的名字”,實在沒有多少值得稱奇的地方。所以,作者也許是企圖以“并”字的遞進意義,進一步強化方仲永令人不可思議的天賦之才。如果把“自為其名”理解為“自己(為詩)擬定了題目”,就比單單寫上“自己的名字”要顯得智慧許多。
二、余聞之也久
此句的爭議點在于“之”的具體所指。人教版《教師教學(xué)用書》翻譯此句為:“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之”為代詞,指這件事。到底指什么事,沒有詳注,比較模糊。某教師發(fā)布在網(wǎng)上的教學(xué)課件中,解釋“這件事指方仲永的父親整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這是個專業(yè)教學(xué)網(wǎng)站,所發(fā)布的內(nèi)容應(yīng)該有一定的權(quán)威性。但是聯(lián)系下文來考察,顯然這一理解偏差較大。“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與“前時之聞”不相稱的是方仲永在詩中表現(xiàn)出來的才氣。而7年后“復(fù)到舅家問焉”,“泯然眾人矣”,也是說仲永超人的天賦已全然消失,變得和普通人一樣了。所以,“余聞之也久”的“之”,應(yīng)該是指方仲永天賦極高、才氣出眾這件事,即指關(guān)于方仲永神童的傳聞。
三、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關(guān)于此句,人教版《教師教用書》譯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闭浞g并無不妥,關(guān)鍵是對“于”字的理解。此句也是課后“研討與練習(xí)”中的一個習(xí)題,《教師教學(xué)用書》給出的答案是“被”。一些資料上單獨解釋這個字,也說是“表示引出被動行為的施事者,相當(dāng)于被”。這是照搬《古代漢語詞典》上“于”的一條注釋。課本上關(guān)于“受之天”的注解,說是“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是承受的意思,“受于人”指后天受到的教育。其實,“受于人”也是“受之于人”的省略,“受”是承受的意思,也有接受的意思。據(jù)此,將“于”解釋成“被”,作用在于引出被動行為的施事者,就值得商榷了?!笆堋痹谶@里是主動行為,施事者是學(xué)習(xí)者,而非“天”、“人”(教授者),“被”字譯在此處于理不通。說成“從別人那里接受(承受)教育”,倒還說得過去。那樣的話,“于”字當(dāng)“從”講,比較恰當(dāng)?!豆糯鷿h語詞典》中“于”字條卻沒有這樣的解釋,與此相近的只能選擇解注“在”。按課本上“天人對舉”的說法,“受之天”指先天的稟賦,“受于人”或者“受之人”就是指后天的教育,即“在(從)別人那里接受(的東西)”。
四、得為眾人而已耶
這是課文的最后一句,一個反問句。課本為:“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不如?!弊⑨尡旧響?yīng)該沒有問題:得,能夠;為,成為;眾人,普通人;已,停止;耶,語氣詞,表反問,嗎、呢。但是,這句話讓學(xué)生理解起來可能就會滿頭霧水了。整句話的意思是說,方仲永天賦那么好,因為沒有受到后天教育,尚且會變成普通人;現(xiàn)在的人并沒有方仲永那樣好的天賦,本來就是普通人,如果再不受到后天教育,恐怕比普通人還要不如吧?這里強調(diào)的是,如果沒有后天教育,天資聰穎的人會淪為常人,本來就天資一般的人也會繼續(xù)沉淪,不會停留在“普通人”這一層面上?!澳軌虺蔀槠胀ㄈ司蜑橹沽藛帷?,實際表達的就是還會往下降。所以,課文注釋中最好加上“將會”,改為“意思是將會比普通人還要不如”。這樣語義會更加明了易懂。
(作者單位:鐘祥市胡集二中
東莞東方明珠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