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良平
(浙江樹人大學 語言學院,浙江 杭州310015)
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建設探討
——外國人看杭州
袁良平
(浙江樹人大學 語言學院,浙江 杭州310015)
國際風景旅游城市,是旅游業(yè)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相融合的產物,建設國際風景旅游城市,需要分析建成國際風景旅游城市的基礎和條件,明確思路和構架,采取有效措施。論文對在杭州旅游和生活的外籍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分析他們的目光所及的真實杭州的感受,希望從這一特殊的視角和立場為杭州建設國際風景旅游城市提供借鑒。
旅游城市;國際風景旅游城市;旅游業(yè)
國際性城市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15年格迪斯提出的世界城市構想。1966年,英國學者彼得·霍爾詳細定義了世界城市的概念,即具有世界意義的政治商業(yè)文化中心以及巨大的人口中心。1982年,美國地理學家沃爾夫和弗里德曼對世界城市作了理論上的全面概括:在全球范圍內,起到世界或世界某一大區(qū)域的經濟樞紐作用,它是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的結果,也是世界經濟活動越來越向國際化推進的產物。[1]
目前世界上的國際城市,按其在國際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作用,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國際大都市,是具有全球意義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樞紐,對全球有巨大輻射力和廣泛影響力的城市,是國際貿易、金融、交通、通訊和科技文化中心,比如:紐約、倫敦、巴黎、芝加哥、東京等。
第二類:國際性城市,是世界某一區(qū)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樞紐,在世界某一區(qū)域占據(jù)重要位置,代表這一區(qū)域的國家參與國際事務或國際分工并起重要作用的城市,是區(qū)域性金融、貿易、交通、通訊和科技文化中心,這類城市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背景下,可能成為國際大都市,如:香港、新加坡、悉尼等。
第三類:某項城市主導功能具有國際性,又可分為六類。政治型國際性城市,如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瑞士的日內瓦等;經濟型國際性城市,如蘇黎士、盧森堡等;交通型國際性城市,如擁有歐洲空港之稱的德國法蘭克福、世界大港鹿特丹等;文化型國際性城市,如威尼斯這類具有獨特而古老的文化遺產與傳統(tǒng)的城市,或者代表時代文化潮流而著名的城市,如法國小城戛納,其每年一度的電影節(jié)代表世界電影文化的時尚;旅游型國際性城市,把旅游業(yè)作為城市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和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如夏威夷的火奴魯,人口只有40萬,國際游人卻達800萬之多;再如,因“賭城”聞名的拉斯韋加斯,每年國際游客近千萬,旅游就業(yè)人數(shù)占城市就業(yè)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宗教型國際城市,如三教圣地的耶路撒冷,伊斯蘭教第一圣地的麥加等城市,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覲和觀光者數(shù)10倍于城市居民。[2]
關于國際旅游城市的界定,方民生研究員指出:國際旅游城市不是自封的,而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是國際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具有較高的國際知名度。國際旅游城市應具備發(fā)達的社會經濟,旅游資源豐富,資源品位高,具有超國界的吸引力,城市綜合環(huán)境優(yōu)美,旅游設施配套完善,旅游產業(yè)發(fā)達并成為城市主要支柱產業(yè),國際國內游客數(shù)量眾多,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國際性城市。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來自觀光、休閑、度假、娛樂、療養(yǎng)等旅游目的。[1]
作為浙江省省會,杭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在2004年杭州就提出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的目標,“游在杭州,學在杭州,住在杭州,創(chuàng)業(yè)在杭州”;“建經濟強市、創(chuàng)文化名城”;“構筑大都市、建設新天堂”,高度概括了城市的發(fā)展目標。近幾年,隨著對城市的不斷探索和開放,從國際和國內角度審視這座城市的定位越來越明確:浙江省省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在大力實施“環(huán)境立市”戰(zhàn)略,弘揚“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人文精神,不斷優(yōu)化投資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的同時,杭州相繼獲得了各項殊榮(見表1)。
國內不少學者,就如何將杭州建成國際風景旅游城市,提出許多寶貴建議。周少雄(2007)強調城市國際化是杭州旅游國際化的基礎和目標,而旅游國際化則是杭州城市國際化的突破口與內動力,提出增強城市開放度和對外交流能力,樹立杭州作為旅游目的地鮮明形象,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在國際市場上宣傳杭州,吸引國際客源。[4]崔鳳軍(2004)提出了杭州旅游接軌上海的對策研究。[5]陳友貴(2007)就城市的定位、資源整合、人才集聚、環(huán)境問題等提出一些思路。[6]宋國琴、鄭勝華(2006)指出了杭州旅游休閑業(yè)在邁向國際化的進程中,存在著國際知名度不高、可進入性有待改善、產業(yè)適應性有待增強、城市配套服務不足等問題。[7]
表1 杭州近年來所獲榮譽
資料來源:張勤《杭州概況(專題)》[3]。
筆者通過對在杭旅游和生活的外國人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分析他們對杭州真實的感受,希望從這一特殊的視角和立場,為杭州建設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建言獻策。論文采用實證研究方法,運用Excel統(tǒng)計分析了300份問卷,結合訪談,內容涉及衣、食、住、行四個方面。
(一)來杭州的目的與心得
受訪者來杭州的主要目的有:學習、投資調研、短期訪問以及在杭州工作和生活,其比例基本持平。而當被問及他們在杭州是否快樂時,超過90%的受訪者表示很快樂,對杭州美麗的風景和休閑的都市生活感到滿意,這是令人欣慰的。
被問到是否考慮在杭州永久定居的問題時,大多數(shù)的外國人給予否定的回答。雖然90%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在杭州的生活很快樂,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卻不愿意在杭州永久居住,這其中涉及家庭、房價、工作、薪水、歧視、簽證等諸多原因。因為“家”不在這里,沒有考慮過在杭州永久居住是多數(shù)受訪者的回答。在杭州找到薪水和職位都滿意的工作不容易,工資收入與較高的房價不成比例,或難以在杭州安家,杭州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高等原因,然而,有些人談到,如果是工作和永久居住會首選上海。
《經濟學人》雜志所屬的智庫EIU(經濟學人信息部)進行的“全國宜居城市評選”的2008年度宜居城市名單中,有140個城市,中國內地有天津、北京、上海、蘇州、深圳、大連、青島、廣州8個城市入選,而杭州沒有被選上。[8]《經濟學人》的價值判斷具有影響力,是跨國公司考察城市國際商務環(huán)境的主要依據(jù)。據(jù)說杭州這次落選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在于杭州的國際化程度不夠,而國際化是衡量國際城市的一項比較重要的指標。有份數(shù)據(jù)證明,常住在上海的外國人超過9萬,天津超過1萬,而杭州只有8 000左右。杭州是風景美麗的城市,但可以施展職業(yè)空間的機會很小,一個阿里巴巴成為杭州的標簽,如果在北京和上海的話,會有很多個可以去創(chuàng)業(yè)的“阿里巴巴”??梢姡贾莸膰H化工作環(huán)境還不夠。
許多受訪者還談到在杭州生活語言和交流也是障礙。在大多數(shù)外國人不太會說中文而大多數(shù)中國人又不太會說英語的環(huán)境下,永久居住在杭州顯然是不夠現(xiàn)實的(見圖1)。筆者認為,要建設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創(chuàng)造國際語言文字環(huán)境是必然的,普及英語,營造濃厚的英語交流氛圍,為外國人在入住酒店、購物、就餐、打電話、問路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條件是十分必要的。創(chuàng)造國際語言文字環(huán)境,還包括要有健全的雙語或多語標識。這也是在訪談中談及較多的問題。許多受訪者談到旅游景區(qū)、商貿街區(qū)、機場和公交車站、入城口及主要交通要道、賓館、郵局、飯店等地方缺少雙語或多語標示,導游、酒店服務員、出租車司機、電信交換臺的話務員等從業(yè)人員外語水平偏低。特別是選擇坐公交車的國際游客不知在哪里上車,哪里下車。可見,杭州在許多方面還要提高國際化水平。
圖1 關于在杭州永久居住的意愿
(二)親身體驗:在杭州的衣、食、住、行
大多數(shù)受訪者都在杭州生活了一段時間,對杭州城市自然有了最初的體驗,我們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1.衣:購物。受訪者對在杭州購物給予好評,原因是價格便宜、購物方便、商品種類齊全。但也有受訪者指出購物的地方還太少、商店擁擠、服務人員態(tài)度不夠好、外國商品昂貴、宰游客、電子產品貴等等。這說明人口素養(yǎng)和科學技術都有待提高。努力不要給外國人造成錯覺,讓“中國制造”成為價格便宜但質量欠佳的產品(見圖2)。
圖2 對杭州購物的評價
2.食:杭州的飲水和飲食。關于杭州的飲食和飲水的調查中,杭州食物的評價明顯高于水的評價(見圖3)。中國菜肴色香味全、價格便宜,高檔低檔均有,同時也不乏符合外國人口味的西餐廳,他們可以盡情地按照自己的口味進行選擇,所以受到受訪者的青睞。當被問及最喜歡的菜時,下列中國菜受到了好評:宮保雞丁、豆腐、餃子、包子、火鍋、海鮮、炒飯、面條、東坡肉等等。而對于飲水的評價相對就較低了,很多受訪者表示只能喝開水和超市的瓶裝水,比較日本、韓國等國家在家里可以直接飲用自來水,杭州的飲水是不方便的。
圖3 杭州飲食和飲水對比評價
3.?。阂再e館和學校為主。受訪者中有許多是外國留學生、高校教師和外國游客,居住地多以旅游景區(qū)周邊區(qū)域的賓館、酒店為主,而賓館入住的游客中,更多的人喜歡住在西湖邊,利于游覽西湖。學生多數(shù)住所在學校的留學生樓。受訪者的居住情況見圖4。
圖4 受訪者居住處
4.行:出行方式和去處。(1)常用交通工具。受訪者出行主要還是以步行為主,留學生主要以校車為主(見圖5)。由于交通擁擠,特別是在高峰期難以叫到出租車。近幾年,為解決景區(qū)交通擁堵的問題,政府部門也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景區(qū)都設立了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在近期采訪中,筆者就自行車取代汽車,特別在景區(qū),游客租用自行車環(huán)游各景點等措施訪談了一些外國人,大多數(shù)受訪者對鼓勵以自行車低碳出行的方式表示贊賞。還有外國游客提出善意的建議,比如,外國人沒有市民卡,在辦理租賃自行車手續(xù)上還不太方便,希望能在租賃手續(xù)的辦理上能更方便快捷。
圖5 受訪者常用的交通工具
(2)休閑場所。受訪者最常去的休閑娛樂場所是風景區(qū)、酒吧和茶室,歐美國家的受訪者更喜歡去酒吧,而亞非國家的受訪者更喜歡去茶室和咖啡廳。此外,國際友人還喜歡六公園英語角、圖書館和杭城周邊地區(qū)、千島湖等旅游勝地。最受受訪者歡迎的是風景區(qū),尤其是西湖(見圖6)。
圖6 休閑娛樂場所
(3)公共廁所。有不少受訪者表示中國的廁所很臟,氣味很重,值得我們引起注意。韓國有一個理念:把廁所建設得和餐館一樣干凈。因為這是每個人每天必去的兩個地方,廁所也應該讓人時刻保持著一種愉悅感,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三)杭州印象總分析
1.劣勢。杭州被譽為人間天堂而聞名于世。但是,被問到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時,大多數(shù)受訪者表示最不喜歡的是杭州擁擠的交通(見圖7、圖8)。除此之外,還提到過多的人口、氣候不太好,空氣質量有待提高等。5%的人認為杭州的物價過高,其中受訪者全都是亞洲人,或許人民幣升值影響了他們在中國的生活。Nina S. Lukashina(1996)曾對俄羅斯療養(yǎng)勝地索契的旅游發(fā)展過程中的環(huán)境問題進行研究,他認為環(huán)境惡化的原因主要來自于燃料的廢渣、汽車尾氣、工業(yè)廢品和旅游者大量涌入引起的。Matthew J. Walpole(2000)提出生態(tài)旅游是相對于大眾旅游的一種可持續(xù)的、可選擇性的旅游,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途徑。[9]
圖7 杭州劣勢分析
圖8 杭州交通評價
城市交通狀況表現(xiàn)為進出城市的方便程度,同時也表明市民生活的方便程度。它是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指標。世界性大都市一般都擁有2-3個機場,地鐵運輸占有量也是現(xiàn)代交通的重要標志,應達到全市客運量的50%。鑒于受訪者對杭州交通的不滿意度,我們對交通項進行單獨問卷調查,結果更是令人瞠目。有75%的受訪者表示杭州交通過于擁擠,高峰期尤為嚴重。另外,受訪者表示普遍存在著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這種現(xiàn)象不僅在杭州,恐怕全國各大城市都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在車輛越來越多的今天,這個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王文元(2001)曾談到日本東京道路的秩序相當好。在東京就有這樣的規(guī)定,行人不走人行橫道,隨便穿越馬路,或者在人行橫道上不遵守信號燈亂闖紅燈出了事故,得不到任何賠償。迫于此規(guī)定,在東京無人亂穿馬路。東京的交通秩序井然,保證了人流物流暢行無阻。[10]
世界城市發(fā)展的進程也揭示出這樣一個規(guī)律:對于大城市來說,單純依賴路面交通或者路面交通承擔三分之二以上運量的話,就難以兼顧效率與交通秩序,人們會千方百計地以破壞交通秩序為代價,取得效率(闖紅燈,穿行馬路等)。隨著城市車輛的不斷增加,在杭州,甚至在全國其他城市,交通問題已成為日益突出的難題。田玉國在談到美國如何解決城市交通這個頑疾時,介紹了在美國通過注重科學管理來提高行車速度,緩解交通擁堵。美國的做法是:
根據(jù)進出城區(qū)交通流量的時間性變化,開辟變向車道,靈活調整進出城的車道數(shù)量;開辟高占率車道,增加通過量;采取鼓勵“回歸市區(qū)”,吸引市民住在市郊和近郊;政府制定“保證回家計劃”,鼓勵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統(tǒng)等措施。
其次,美國人很重視停車場的建設,上至政府,下至商家,在城市規(guī)劃和提供商業(yè)服務方面都首先考慮停車場的建設。所以,美國的停車場可謂無處不在。這種做法也是由過去的教訓換來的。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也面臨過城市交通擁擠和停車難的問題,從60年代開始,美國注重了城市規(guī)劃,由原來發(fā)展中心城市,轉為大力推動郊區(qū)衛(wèi)星城市的建設,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11]
還有值得學習的一點是,美國政府出臺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發(fā)展城市公共交通,以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政府通過投巨資建立發(fā)達的公交系統(tǒng)和地鐵系統(tǒng),并保證全年全天24小時運行。來自發(fā)達國家的游客也談到了他們國家在解決交通問題方面的一些做法。其中,鼓勵城市公共交通的發(fā)展,給予公交以優(yōu)惠政策,給予市民乘車便利的條件等。城市交通在保障乘客的等車時間上,要做到準確無誤。特別是上下班高峰時期,要保證市民上班不遲到,公交車能做到準時準點運行,市民才會習慣多乘公交車,少開私家車。減少私家車的出行是緩解交通擁堵的一個有效方法。
筆者經常往來于上海與杭州之間,上海在城市公交卡的使用上,有一個便利的措施值得借鑒。上海的地鐵卡與公交卡可以通用,這極大地方便了地鐵與公共汽車之間的換乘。這也不失為鼓勵人們選擇公共交通作為主要出行的一種方式。另外,上海在票價的使用上還實施了一些優(yōu)惠措施,遠途的乘客在多次換乘車的過程中,可享受卡內車票打折扣的優(yōu)惠,同一天同一時間里轉乘車越多,優(yōu)惠折扣就越大,用此種方式鼓勵市民乘公交車、乘地鐵,或許可為杭州提供一個借鑒。有些發(fā)達國家,通過政府投資,建立發(fā)達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地鐵線路四通八達,車站遍及全市各地,使市民方便出行,有些城市的地鐵和公交線甚至是一年365天全天24小時運營,以減少私家車的出行,緩解交通堵塞。
2.優(yōu)勢。杭州以西湖聞名于世,超過半數(shù)的受訪者表示最喜歡的是杭州西湖,此外,對杭州人、龍井茶、杭州食物、城市生活設施以及城市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顯示出較好的滿意度,認為杭州繁華卻不失休閑和安全,生活環(huán)境較好,交友也方便等(見圖9)。
圖9 杭州優(yōu)勢分析
(1)燦爛的中國文化:西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受訪者感興趣的中國文化是語言、歷史、飲食和習俗、城市建筑風格和藝術(見圖10)。筆者認為,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建設而言,城市的實力一方面體現(xiàn)在城市文化的建設上,另一方面,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如何正確處理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fā)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成為城市建設的新課題。這不僅能在積極保護中呈現(xiàn)原已蘊含在歷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在合理開發(fā)中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人文精神的含量。杭州以前的建設對古跡的保護考慮不周,不如蘇州。蘇州以“古城為核心”的城市旅游發(fā)展,以新區(qū)和工業(yè)園區(qū)為次核心的發(fā)展建設,其概念清晰,在城市開發(fā)建設上注重古跡的保護。近些年杭州的城市建設已意識到這一點,比如,為保護南宋太廟遺址,杭州有關部門在原地建成了占地15 000平方米的保護性綠地廣場,對清河坊歷史街區(qū)的改造,濃縮了民清時期杭州的市井風貌,使這條老街保存下來,全面修復胡雪巖故居、恢復修建楊公堤,對西溪濕地進行恢復生態(tài)的保護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很好的范例。目前外國人旅游更注重文化,風景在其次。西安之所以吸引不少以文化旅游為目的的外國游客,是因為西安歷史悠久,是秦文化、漢文化、唐文化的發(fā)源地,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地位突出。其實,西湖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文化,西湖的獨特在于,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合在了一起,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山水在城市之中,城市在山水之間,這是其他城市沒有的。過去一提起杭州,人們就會想到“美麗的西湖,破爛的城市”這一評價,在如今已得到了徹底的改變。杭州的自然景觀以精致和諧為特點,它不僅來源于“天工開物”所賜杭州的自然山水的美麗,江、河、山、湖、洞、園林、名人故居、宗教建筑、皇城遺址融為一體;岳飛、于謙、秋瑾的事跡以及白居易、蘇東坡、康有為的千古詩文,融合在杭州的自然山水之間。
圖10 喜歡的中國文化
但是,即使是詩情畫意的名字、傳承至今的詩句、眾所周知的傳說故事和古色古香的建筑,對于多數(shù)普通的外國游客而言,杭州文化內涵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多數(shù)人喜歡西湖,是因為它的美麗帶給他們愉悅的心情。筆者也曾試著就西湖文化認知程度訪談過外國游客,多數(shù)受訪者的回答是不太了解西湖的文化。如果今天的杭州僅僅給外國游客“美麗的西湖”印象而缺乏城市特色的話,同樣難以讓杭州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風景旅游城市。杭州的歷史文化積淀厚重,人文氣息濃厚,別說外國人,就是普通的中國人也只了解到表面之處。在向世界推銷杭州時,如何突破厚重的歷史文化外殼,讓人看到杭州更具人文氣息、更現(xiàn)代、更開放的一面,這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2)意見反饋。西湖歷來被人稱道,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出于對西湖的熱愛,受訪者對西湖給出以下建議:座位以及凳子不夠,有些地方要收費;指路的標識語不多,特別是公交車站和公交車內指示牌沒有英語標識;游客太多,景點環(huán)境保護力度不夠,浪費現(xiàn)象嚴重;停車難;部分景點門票太貴,消費貴;政府需加強關注;街頭垃圾多,有些地方污染嚴重。
(3)杭州市民受到好評。受訪者對杭州市民非常滿意,高達90%,市民的友善、熱情、好客、禮貌、容易接近、樂于助人等讓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感到了溫暖。馬可·波羅就描述過杭州的居民性格平和,他們以公平和忠厚的品德,經營自己的工商業(yè),毗鄰之間友好和睦。
受訪者主要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典、以色列、也門、布隆迪、剛果、尼日爾、巴基斯坦、印度、韓國、日本等近20個國家。他們的職業(yè)包括:學生、教師、金融分析師、商人、貿易商、工程師、廚師、家庭主婦等。上述的訪談分析可以了解到外國人眼中一個真實的杭州,也為杭州建設國際風景旅游城市提供參考。
[1] 周玲強.國際風景旅游城市指標體系研究[J].杭州大學學報,1999,26(1):86-89.
[2] 張和平.杭州國際風景旅游城市發(fā)展芻議[J].杭州科技,1998(5):25-26.
[3] 張勤.杭州概況(專題)[N].中國綠色時報,2009-05-04.
[4] 周少雄.關于杭州實施旅游國際化的若干思考[J].杭州通訊,2007(10):34-35.
[5] 崔鳳軍.城市旅游的空間競爭與合作[J].商業(yè)經濟與管理,2004(3).
[6] 陳友貴.杭州在長三角區(qū)域發(fā)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相關問題的探討[C].首屆長三角科技論壇—城市發(fā)展與建設,2004:22-23.
[7] 宋國琴,鄭勝華.杭州城市旅游休閑與國際接軌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業(yè)經濟與管理,2006(7):74.
[8] 張看.只有8000個老外的杭州[N].錢江晚報,2009-04-10(A14).
[9] 鄭嬗婷,陸林,章錦河,等.近十年國外城市旅游研究進展[J].經濟地理,2006(4):688.
[10] 王文元.國外大城市交通發(fā)展模式及其評價[J].城市問題,2001(1):57.
[11] 田玉國.我眼中的美國交通[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5:25-29.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Hangzhou in Foreigners Eyes
YUAN Liangping
(Language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is the produ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needs analysis of the basi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ity, clear thinking and framework, and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Based on the survey to those foreigners living in Hangzhou, the author analyzes their true feel of Hangzhou. The author hopes this particular perspective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of Hangzhou.
tourism city;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tourism industry
(責任編輯陳漢輪)
2010-04-26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外國人心目中的國際旅游城市——外國人看杭州”(20060413)研究成果之一
袁良平(1964- ),女,浙江寧波人,副教授,碩士。
F719
A
1671-2714(2010)04-0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