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健驥
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聽力理解訓練問題,有不少論者涉及,對于他們所論,諸如對聽力理解的心理學闡釋以及各種技能的研究,本文不打算重復,本文僅就聽力訓練中一些討論得不夠,甚至尚未有人涉及之處,提出一些看法。
聽力理解課,應該有針對性,即,學生的需要是什么,或者說在學習中和學習后將會遇到哪些需要聽的場合、處于什么樣的聽的環(huán)境、可能遇到什么問題、有哪些影響理解的因素,聽力理解的訓練,應該針對這些需要、問題和因素,滿足學生的需要,給學生解決問題。集中起來,主要是要分析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和針對這些因素應該采取的對策。對這個問題,毛悅(1996)、馬燕華(1999)從各自的角度作過很深入的實證性研究。本文則從另外一些方面就此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本文寫作的主旨,還有另外一層針對性。筆者感覺,當前的聽力理解課,過于受漢語水平考試(HSK)的限制,幾乎成了HSK的考前培訓,走入了誤區(qū)。如不消除這種‘應試教育’的陰影,聽力理解課就很難繼續(xù)提高,很難有所突破,一些本來屬于聽力理解訓練的內(nèi)容,就不能納入訓練的范圍;有些即使認識到了,也難以得到落實。本文下面的論述,旨在說明,作為一種水平測試,HSK不能涵蓋聽力課的任務(我們也不能對HSK提出這樣的要求),如果處處以HSK為準,實際上是降低了聽力理解課的教學要求。只有這樣去認識問題,才能使聽力理解課走出HSK的樊籬。
那么,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我們又可以采取哪些對策呢?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大致可分為語言的和非語言的兩大類。下面我們就分別對此作一些分析,并對可以采取的對策提出一些建議。
影響聽力理解的語言因素,大致有:聽的內(nèi)容、語言難度、語體、語音條件等幾個方面。
關于聽的內(nèi)容對聽力理解的影響,毛悅、馬燕華都有論述。我們稍作補充。
對于外國學生來說,聽的內(nèi)容可能是他熟悉的,也可能是不熟悉的。熟悉的內(nèi)容容易聽懂,不熟悉的內(nèi)容比較難懂。有些內(nèi)容屬于專業(yè)性的,假如學生具有那個專業(yè)的知識,則對他來說,就容易懂(假定該內(nèi)容的語言難度適合他的漢語水平),否則就很難。背景復雜的,假如外國學生不了解聽的材料的背景,即使從語言上講對他并不難,他也聽不懂。筆者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教育部工作時,他們把電影《芙蓉鎮(zhèn)》作為給學中文的高中學生聽的材料,結果是連華裔的學生也不懂。因為要能聽懂或看懂《芙蓉鎮(zhèn)》,必須對中國1949年以后的歷史,特別是從土改到‘文革’的歷次政治運動,都十分了解,而這正是他們所不具備的背景知識。
因此,聽的內(nèi)容,一般來說,要選擇學生熟悉的,或其常識范圍內(nèi)的。到了高級階段,會有一些涉及專業(yè)的內(nèi)容,也要隨著其專業(yè)(如經(jīng)貿(mào)、旅游、理工、農(nóng)醫(yī)等)學習的進度,循序漸進地安排相關的聽力內(nèi)容。
所聽的材料的難度與聽者的語言水平相當或高于或低于聽者的語言水平(這主要指詞匯、語法、修辭手段等)。這一點許多文章都有論述,也有實驗的依據(jù)(如毛悅,1996),此處不加贅述。但總的情況是,語言的難度相當或低于聽者的語言水平的容易聽懂,若高于聽者的語言水平,則聽起來較為困難。不過一般不應該采用低于學生語言水平的材料。
我們認為,為了訓練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包括聽的技能(即所謂“微技能”),一定要把聽力材料的難度控制在最小,盡量不出或少出生詞?!陡叩葘W校外國留學生漢語專業(yè)教學大綱》對聽的要求是,一年級:一級“不含生詞及新語法”、二級“生詞不超過3%(筆者認為應解讀為每100字含3個生詞,如每個詞有2個字,則是6個字。下同。)、無關鍵性新語法”,二年級:“生詞不超過3%”。對三、四年級未作說明?!陡叩葘W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對各階段的聽的要求中也未作說明。我們認為對此加以說明還是必要的。原則應該是盡量少,不能因年級高而增加聽力材料的生詞量。
這里涉及如何訓練學生‘跳障礙’的能力的問題。我們認為,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障礙,是允許的,但必須有計劃、有控制、有幫助學生‘跳障礙’的具體辦法。拿詞語的‘障礙’來說,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學生熟悉的語素的新組合,讓學生猜測詞義;第二類是其中有一個語素是學生熟悉的,讓學生猜測大概詞義;第三類是詞語中的語素都是新的,訓練學生在聽的時候能夠跳過這樣的詞語,把握語篇的整體內(nèi)容。這與其說是一種技巧,不如說是一種心理訓練:訓練學生在遇到完全不懂的詞語時不糾纏而繼續(xù)往下聽,從而不會因為糾纏個別詞語而錯過整體的理解。這一點雖然在對外漢語教學界有共識,但從實際教學(包括教材)的情況看,還缺乏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訓練。
還應該認識到,語言的難度不等于聽力理解的難度。語言難度相同時,聽力理解的難度受其他語言(如語音條件)和各種非語言因素的影響。這將在下文討論。
一般把語體分為口語體、書面語體、中性語體(common core,口語與書面語都適用的一種語體),聽的材料主要是口語體和中性語體(除了聽廣播電視中播出的文件、社論是書面語體),即使是新聞節(jié)目也是用中性語體播出的。聽力訓練中的書面語體,不是一般所指書面語,而指有一定專業(yè)特點的演講、大課之類。我們的教材一般都采用“中性語體”的文章,即使是口語課,也都是經(jīng)過加工基本上接近“中性語體”的。至于口語中大量存在的一些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如更正性或思考性的重復、某些補充或強調(diào)成分的后置、表示停頓的襯詞,有些人說話時有輕微的口吃,使得話語不那么連貫,等等,這些目前都缺乏必要的訓練,聽慣了朗讀出來的“中性語體”的口語,再聽真實的口語,就會發(fā)生困難。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從聽“中性語體”的材料過渡到聽口語體的材料。當然這不完全是材料問題,同時也包括語音條件的配合問題(見1.1.4)。
說話人的語音對聽話人的理解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僅是外國人聽漢語如此,中國人聽外國人講外語,也是如此。就漢語而言,最常為人所關注的是比較標準的普通話與帶有方音的普通話與聽力理解程度的關系。如郭金鼓(1984)認為“對語音的適應能力”是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之一。上世紀8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趙智超教授曾經(jīng)與北京語言大學胡炳忠教授合作錄制過20個地區(qū)帶方音普通話的音檔,并轉寫出來,準備用于教學,解決這方面的聽力理解問題。但后來因為某種原因,僅見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音檔的CD-ROM,但未見利用該音檔編寫的教學材料?,F(xiàn)在這個問題重又提到日程上來。《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專業(yè)教學大綱》規(guī)定四年級要能“聽懂用漢語普通話或略帶方音的普通話所做的……講座或報告”。《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對中等階段和高等階段的“聽”也有類似要求?!秶H漢語教師標準》對教師的漢語聽力理解能力的基本能力的第1點也提出‘能聽懂在各種場合下的普通話或帶有方音的普通話’的要求(《國際漢語能力標準》沒有相應要求)。但至今尚未看到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與具體操作方面的報告。
然而我們說的語音條件不僅僅指方音,還有其他影響聽力理解的語音條件。比如同樣是普通話,有廣播調(diào)的普通話、讀書調(diào)的普通話,也有口語的普通話。我們現(xiàn)在給學生聽的錄音,包括口語會話的錄音和HSK考試的錄音,多屬于廣播調(diào)、讀書調(diào),而較少口語的普通話語音。前面兩類是很不自然的,如果只用這樣的錄音訓練學生的聽力,當他們乍聽自然的語音時,就會感到不適應,因而影響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也不應以HSK為聽力訓練的最高要求。
再比如說話人的性別、年齡以及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在語音上的表現(xiàn)等都會對聽力理解產(chǎn)生影響。比如男人和女人的語音由于生理條件的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別,一般來說,女性語音比較清晰、尖細,男性語音略顯含混、低沉。年輕女性有時帶有尖音,也可以說是一種語音的性別變體,這些也給理解帶來一定的困難。有些兒童、老人說話口齒常常不太清楚,聽的人理解起來有時感到很困難。筆者上英文系三年級的時候(1959年),有一次聽海牙國際法庭英籍庭長普利特的演講,當時他大約有70歲左右,講題是肯亞塔(Jomo Kenyatta, 1893~1978,后來擔任肯尼亞獨立后的第一任總統(tǒng))案件,內(nèi)容并不復雜,語言難度也不大,語速也不快,可是我們多數(shù)學生就是聽不懂,因為他年老口齒不清。過后在聽力課上英國專家柯魯克把他講的內(nèi)容重復了一遍,語速比普利特快得多,可是我們差不多全能聽懂。我想外國人聽中國的老年人說話,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情況。不同的社會階層在語音上也有表現(xiàn)。我們平時給學生聽的,都是至少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說的話,但是學生將來聽的卻是什么文化水平的人都有。一般來說,文化水平低的人語音就不太清晰,有時有“吞音”的現(xiàn)象,使外國人聽起來非常困難。我們當然不是主張學生必須能聽懂北京公共汽車售票員報站,但是售貨員、飯館、旅店的服務員、出租車司機的話,可能他們還是經(jīng)常接觸的。我們應當訓練學生能聽懂這些人群的真實話語。
有鑒于此,我認為我們應該有計劃地讓學生聽各種語音條件的材料。比如在中、高年級給學生聽帶有方音的普通話,就要先確定聽帶哪些方音的普通話,然后要對這些地方的普通話語音上的特點作重點交代(如l和n不分,z、c、s與zh、ch、sh不分,聲調(diào)特點等)。首先是改變目前的廣播調(diào)、讀書調(diào)的錄音方式,從低年級開始,凡是講述、會話的錄音,都應該具有“實況性”,即錄音的人不是在“念”,而是在“說”,對話中的男女老幼,應該由男女老幼來“說”?!罢f”的時候,要體現(xiàn)口語的特征,如允許停頓、重復、不連貫、語速有變化,甚至有咳嗽聲等,總之是越自然越好。如果是銀行換錢、商店購物等題材,不妨到實地去錄音。中、高年級可以開設實況聽力課。天津師范大學孟國先生十幾年前就開始做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影響聽力理解的非語言音素主要包括:說話人的語速、音量、與聽話人的距離、聽的方式(直接聽還是通過設備聽)、聽的環(huán)境(有無背景音)等?,F(xiàn)對這些因素分別加以討論。
正常語速是多少,現(xiàn)在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劉鐮力對電視新聞的統(tǒng)計是280~300字/分鐘,劉超英對10位教師語速的統(tǒng)計是207~297字/分鐘。(轉引自劉頌浩),HSK聽力理解部分的語速為170~220字/分鐘。漢辦制訂的《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專業(yè)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語速要求是:一年級(一級、二級)160~180字/分鐘,二年級180~200字/分鐘,三年級180~240字/分鐘,四年級180~280字/分鐘?!陡叩葘W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規(guī)定的語速要求是:初等階段120~140字/分鐘,中等階段180~220字/分鐘,高等階段200~240字/分鐘。我想一般人談話的語速可能會略低于上述統(tǒng)計的高限,而略高于HSK的要求。但就聽力理解來說,在內(nèi)容相同的情況下,語速的快慢與理解的難度成反比,對此大概不會有什么異議。為了訓練的需要,聽力課上的語速,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過控制語速來控制理解的難度。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說話人的音量與聽話人的理解難度成正比。這里,我們用聽話人經(jīng)常所處的情景,對說話人的音量提出幾個標志:
(1)演講音量:在聽話人所處各種情境中,演講音量可能是最大的;演講者的音量,即使不使用擴音設備,也是比較大的;
(2)電視音量:即看電視時所定的音量,一般會低于演講音量;
(3)談話音量:即二人或多人在一起談話時所取的音量,一般會低于正常的電視音量;
(4)耳語音量:是這幾種情況中音量最低者,但在學習期間,外國學生聽耳語的機會不會很多(除非是為了訓練的需要,如作傳話游戲)。
前三種音量可以納入訓練范圍,初、中級以(2)、(3)為主,到中、高級聽演講時,同時就訓練了對音量的適應。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說話人與聽話人的距離越遠,聽的清晰度越低,而且,聽話人與說話人距離越遠,聽話人也比較容易受環(huán)境的干擾,分散注意力,因而影響理解。我們也提出幾個標志性距離:
(1)耳機距離:包括戴著耳機聽和打電話。這是最近的距離,當然聽得真切,而且聽話人注意力集中,對理解最為有利。這是當前聽力理解課采取的主要方式,也是HSK聽力測試的方式;
(2)談話距離:較耳機距離稍遠。一般兩個人談話時的距離較近,多人在一起談話距離較遠,但總會在三米之內(nèi)。這樣的距離聽起來還比較清晰,也不會受的其他因素(如環(huán)境)的干擾;
(3)電視距離:一般認為觀看電視的適當距離應是屏幕對角線長度的5倍左右(約2~3米),在適中的音量時,聽得清晰;
(4)演講距離:這是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最遠距離,至少在5米以上,清晰度會大打折扣,而且最容易分散注意力,因而影響理解。
直接聽指直接聽說話人讀或說;通過設備聽指使用耳機、錄音機、電腦、電視、收音機、手機、MP3、擴音器等。直接聽與通過設備聽的效果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直接聽的效果會好于通過設備聽,相應的,對理解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
有背景音與沒有背景音聽的效果會不一樣。背景音又分兩種,一種是為了提高效果而專門配的背景音,如影視作品中的音樂等;一種是在說話的時候,有別人說話、有周圍環(huán)境的噪音、回聲等。前者可能對理解有一定的幫助,而后者則對聽力理解造成干擾。但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下,這些背景音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應該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在這方面,天津師范大學孟國教授做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聽力理解訓練其實內(nèi)容要比HSK豐富得多。而目前的聽力訓練,基本上是跟著HSK轉,主要考慮材料的難易,如生詞量的控制、語速的控制、從單句到一問一答的對話,再到一段話。訓練的目的則側重于聽的技巧(所謂“微技能”)。這些應該說都是必要的,但又是非常不夠的。這牽涉到整個聽力訓練的目的和模式的問題,目前的訓練方法比較單調(diào),因而學生和教師都興趣不高。只是按照HSK的題型訓練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那是很不全面的,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
我們不妨根據(jù)以上所論,對聽力理解訓練做一些探索。總的來說,聽力理解的訓練應該針對上述影響理解的各種因素進行,這些都應該是訓練的內(nèi)容。應注意的是,上述各因素,有些是相互交叉、互相制約的。也可以分出難易,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加以安排。對此,我們做一些分析。
聽的內(nèi)容和聽的難度,如前所述,是可以控制的,現(xiàn)在實際上也做到了控制,此處不多說。語體問題,一般的安排,是從中性語體開始,到口語體,再到書面語體(前面說過的演講、大課等)。在低年級,是中性語體與口語體并行;在中高年級則是三種語體并行。
從語音條件來說,要從標準普通話過渡到增加帶有方音的普通話的聽力訓練。低年級的對話應該具有‘實況性’,即角色(男女老幼)要真實(當然還有口語體的配合),高年級應該聽一些特殊語音條件(如口齒不甚清晰的老年人)的演講、大課(可與語體、方音配合,這同時也是訓練學生適應較遠距離的聽力)。
上述幾種能夠影響聽力理解的非語言因素(語速、音量、距離、直接聽、通過設備聽、有背景音、無背景音)都應該在課堂上得到訓練,這就要求我們改變目前的相對比較單一的訓練方式。比如,我們從一開始上聽力課就應該增加課上聽老師‘說’的環(huán)節(jié),老師‘說’的時候可以變化語速、音量,甚至可以改變與學生的距離(讓前面的學生坐到后面去),也可以增加背景音(在‘說’的同時,播放音樂等),用這些控制難度。再如,在中高級水平的聽力教學中,更可以有計劃地在課堂上有選擇地播放電視節(jié)目、廣播節(jié)目(不一定是新聞節(jié)目,一般來說,新聞節(jié)目應屬于新聞課的內(nèi)容)。就是聽錄音,也可以變換方式,例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有不止一個錄音機,使分組情況而定),可以讓學生分組聽同一材料的不同段落,然后讓每組學生給全班將本組聽到的內(nèi)容,最后形成完整的內(nèi)容。這樣訓練近距離聽錄音,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引起他們想要了解材料全部內(nèi)容的好奇心,從而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的動機。
為了說明以上哪一階段可以作哪方面的訓練,現(xiàn)列表小結如下:
訓練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語體中性語體√√√口語體√√√書面語體X√√語音條件標準普通話√√√帶方音普通話X√√口齒不太清楚的普通話X√√語速較慢語速√XX正常語速√√√較高語速X√√聽話距離耳機距離√√√談話距離√√√電視距離√√√演講距離X√√聽話條件直接聽√√√耳機√√√擴音器√√√電腦√√√收音機等X√√電視X√√電影X√√背景音無背景音√√√音樂等背景音√√√噪雜背景音√√
要注意的是,上表中所列各項,不能機械地看。同一種因素,在不同等級,有程度的不同。如同樣是帶方音的普通話,對學生的難度不同,應作適當?shù)牡燃壡蟹郑煌瑯邮强邶X不清楚的普通話,也是多種多樣;語速等非語言因素,也要互相配合,與學生的程度相適應。比如語速,慢速如果在遠距離聽,就比在近距離聽要難,如果加上背景音,也增加了難度。所以通過調(diào)整聽的條件,可以控制難度。比如有一種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快速反應訓練的練習(這是聽力訓練中必要的一項),是用比較快的速度讀一組學生熟悉的詞語(15~20個),學生在練習紙上的漢字或外文翻譯(次序與讀的次序不同)旁寫出拼音,或讓學生快速地說出聽到的漢語詞語的外文翻譯。這里就打破了低年級一般只能聽慢速或正常語速的限制,但是一種很有效的訓練。
再如,聽演講一般要放到中高級階段,這時總的要求是語速要高于初級階段,但在開始聽演講時,可以適當放慢速度,逐漸加快。同樣難度的材料(或練習方式),可以用不同的速度來訓練。同樣是演講,用普通話演講和用帶方音的普通話演講,難度是不一樣的。
如果按上述所論使聽力課的訓練內(nèi)容和方式都豐富起來,那么現(xiàn)在的教學模式就應作相應的改變,就不能只是聽錄音這樣一種方式。如增加教師直接講述,適當?shù)臅r候安排演講課、大課等,安排聽帶有方音的材料,也可以安排觀看影視作品(不是欣賞,而是聽力的訓練)。
至于具體的教學方法,如所謂“微技能”的訓練方法,一般來說,可以用于以上各種情況的聽力訓練。對此,已有許多論著介紹,本文不重復。
郭金鼓.對科技漢語聽力課教學的認識[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4).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專業(yè)教學大綱[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長期進修[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短期強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能力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漢語教師標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李曉琪(主編).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馬燕華.中級漢語水平留學生聽力跳躍障礙的實現(xiàn)條件[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5).
毛 悅.從聽力測試談留學生聽力理解方面的障礙[A].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孟 國.實況漢語教學的理論探討及教材貶值和使用中的幾個問題[A].對外漢語教學與教材研究論文集.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1.
楊惠元.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