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鐘鋒
徐州梆子是以棗木梆子為擊節(jié)樂器,曲調(diào)的快慢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的地方劇種,已在江蘇北部徐州一帶流行三、四百年。徐州梆子的音樂屬板式變化體,以板式的變化表達一定的情感和內(nèi)容,可分為唱腔音樂、曲牌音樂和打擊樂三個部分。鑼鼓經(jīng)是打擊樂的主要內(nèi)容。
徐州梆子使用的打擊樂器,除了比京劇多一副梆子之外,其余都相同。所用的鑼鼓經(jīng)同其它劇種所用的鑼鼓經(jīng)之比較,有“共性”與“個性”之分。所謂“共性”,是指劇種與劇種之間相互吸收、借鑒發(fā)展而來的鑼鼓經(jīng),又是許多劇種都可以通用的鑼鼓經(jīng)。這部分鑼鼓經(jīng)同京劇等劇種的打法、用法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而徐州梆子土生土長、特有的“個性”鑼鼓經(jīng),既是同其他劇種根本區(qū)別的主要標志,也是徐州梆子的精髓,為其他劇種所不能替代的。
徐州梆子常用的鑼鼓經(jīng) (具有本劇種特色并有名稱的部分)有:“豹頭催”、“連成”、“天下同”、“毛邊”、“四面靜”、“簸簸箕”、“倒拉?!薄ⅰ敖疱X花”、“揭各巴”、“火里炮”、“慢炸黃”、“扯不斷”、“滾蒺藜”、“趕鹿”、“大鑼十一鑼”、“小鑼十一鑼”、“鳳點頭”、“觀陣”、“打老虎”、“撞金鐘”、“墜頭”、“跺頭”、“五頂錘”、“硬四鑼”、“硬五鑼”、“別八錘”、“花七鑼”、“鳳凰三點頭”、“水底魚”、“馬騮場”、“反五錘”等。
從其用途上大體可分為“鬧臺鑼鼓經(jīng)”、“唱腔鑼鼓經(jīng)”、“身段鑼鼓經(jīng)”和“曲牌鑼鼓經(jīng)”四類。
1.鬧臺鑼鼓經(jīng),亦稱“開臺鑼鼓”——演出之前,(尤其是在廣場演出)用以招引觀眾而演奏的鑼鼓。它一般由多個鑼鼓段子聯(lián)綴而成,因而它的節(jié)奏對比、變化較大,氣氛熱烈、火爆,經(jīng)常出現(xiàn)無定次反復(fù)的段落,演奏時間一般較長。常用的如:“豹頭催”、“天下同”、“連成”等。
2.唱腔鑼鼓經(jīng)——指用在唱腔之前作為引導(dǎo)和前奏,或用在上下句之間作為間奏使用的鑼鼓。這些鑼鼓點,有的是單獨使用,但大多數(shù)都是與文場過門配合運用從而完成過門的演奏,也有的是用在唱腔運行之中,作為一種伴奏手段。屬此類鑼鼓的如專用于四大正板及其變化板式的起唱間奏和各種演唱曲牌中使用的伴奏鑼鼓等。其中有名稱的有“二凡”、“二撥”、“一標標”、“一滴油”、“一鼓二鑼”、“五頂捶”、“雙跺腳”、“鳳凰三點頭”等。
3.身段鑼鼓經(jīng)——指用于演員身段表演、程式動作時的伴奏鑼鼓。大多單獨使用,偶爾也與文場結(jié)合使用。如“趕鹿”、“小鑼十一鑼”、“首頭接打落臺”、“大鑼十一鑼”“觀陣”、“水底魚”、“馬騮場”等。
4.曲牌鑼鼓經(jīng)——指用在文場管弦樂器演奏的曲牌音樂中的鑼鼓,即“吹打曲牌”和“大字曲牌”中的鑼鼓部分。如“打老虎”、“武鳳入松”、“前后四句”、“四大鑼”、“文二凡”“武二凡”、“嗩鑼皮”、“落馬令”、“十番子”、“普天樂”等。
徐州梆子鑼鼓經(jīng)大體分為疏、密、簡、繁四種表現(xiàn)形式能緊密地配合唱、做、念、打、舞戲曲藝術(shù)程式,能表現(xiàn)喜怒、哀、樂、驚的不同情感。
戲曲舞臺上的演員程式動作,一般都大同小異,手、眼身、法、步基本上都是相似地或相同的。徐州梆子演員在舞臺上的身段、念白、武打等表演,如:升堂退堂、引子、詩、對及起霸、走邊、趟馬、大鞭花、甩發(fā)、水袖、翻跟頭等,也同京劇等劇種一樣(除念白的聲調(diào),唱腔由區(qū)別外),都有固定的程式和規(guī)律。因而,這類鑼鼓經(jīng)的打法、用法基本上或者說完全和京劇等劇種是一樣的。如武戲《三岔口》就是戲曲舞臺上所用鑼鼓經(jīng)劇種之間“共性”的體現(xiàn)。
徐州梆子劇種常用的四大正板鑼鼓經(jīng),大體又分為“固定節(jié)奏”和“非固定節(jié)奏”兩大類。固定節(jié)奏有慢板、二八、流水和這些板的變化板(即交織板)等。非固定節(jié)奏有栽板、非板、大起板、滾白、小栽板等。從節(jié)奏上有 1/4、2/4、3/4、4/4 1/8和自由節(jié)奏之分。
徐州梆子的四大正板,從起唱——轉(zhuǎn)板——落板——死板,規(guī)律性強,都有固定的板式結(jié)構(gòu)程式,在這當中所用的鑼鼓經(jīng),正是與其他劇種所不同的“個性鑼鼓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