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幾個誤區(qū)
劉海燕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都是精華,也有糟粕;并非都處于瀕危狀態(tài),處于瀕危狀態(tài)、面臨傳承危機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并非都屬于民間文化遺產,傳統(tǒng)上層文化、主流文化遺產是同樣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糟粕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上層文化遺產也應采取相應措施予以保護。發(fā)展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固然很豐富,但發(fā)達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并非不豐富。澄清這些認識上的誤區(qū),對于我們準確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和保護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誤區(qū);傳統(tǒng)文化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指被各社會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它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遺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1]可以說,非遺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所有非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成果,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部分。
我國是文明古國,有著四千年以上不間斷的文明史,①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勤勞智慧的我國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非遺。這些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情感記憶、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中華民族基本的文化識別標志,也是維系民族存在、民族感情和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紐帶。是我們無可替代的寶貴財富。保護我們的非遺,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的心靈故園和童年記憶,失去這些遺產,我們整個民族就會失去自我、陷于迷失甚至瀕于解體。同時,保護中國的非遺,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保障整個人類繁榮與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社會各界包括普通民眾對非遺保護都很關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在非遺保護上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影響了非遺保護的順利開展。
事實上,祖先留給我們的非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遺產當中確實也有糟粕,并非都是精華。2006年,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長在一個非遺保護研討會上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笑話:北京雍和宮附近有許多算命的,以前城管一來,他們就跑,而現(xiàn)在則是邊跑邊喊:“別抓我,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2]有人說這些算命先生對非遺的理解有問題,其實不然,這些人對非遺的理解是有道理的。卜筮文化在各國均是古來既有,在中國也是歷史悠久,并且形成了系統(tǒng)的理論和方法,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由于科學知識水平的限制,古人相當迷信,很多事情都要在占卜后做出決定。例如,在商朝時期,大到軍國大事,小到生病做夢,商王幾乎無事不卜。目前發(fā)現(xiàn)的刻有文字的殷商時期的甲骨共有十幾萬片,幾乎全部是卜筮紀錄。[3]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實際上就是一本卜筮之書。可見,卜筮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的非遺。
對于非遺中存在糟粕我們是無須諱言的,更無需以此為恥,因為這是必然的事情。事實上,很多現(xiàn)在看來是糟粕的非遺在當初確是精華,是適應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狀況的,只是后來由于社會變遷,才變得落后,變得不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從精華變而為糟粕了。例如,我國蒙古族、滿族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長期保持的梳辮子的習俗,在當時其實就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這可以使騎馬打仗更為方便,而如果按照當時漢族的習俗把頭發(fā)全部保留下來并束在頭頂,頭發(fā)就有可能在激烈搏殺過程中披散開而影響視線,導致戰(zhàn)斗的失利?,F(xiàn)在,由于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無需再騎馬打仗了,這種辮發(fā)習俗也就變得沒有意義了??梢哉f,非遺中大部分的糟粕都是社會發(fā)展導致的,并不能說明我們先人缺乏智慧和審美能力。而且,哪個國家非遺中沒有糟粕呢?!
認識到非遺中也有糟粕對于正確確定非遺保護的對象和范圍是很重要的。糟粕性的非遺也是非遺,也有重要的價值。保存這些非遺,可以使我們了解古代的社會狀況,準確總結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為我們今后的發(fā)展確定正確的方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成熟和一個人的成熟一樣,不僅僅需要經驗,也是需要教訓的。而且,現(xiàn)在認為是糟粕的東西,以后可能會被認為是精華,就如已被當做封建主義遺物和象征而拆毀、現(xiàn)在想來讓人痛心不已的北京古城墻。那厚重、古老的城墻如果還在的話,會為北京、為中國增加多少底蘊和美麗啊!又如被認為丑陋的男人的辮發(fā),誰又能說沒有一點美感呢?否則,廣受好評的美國電影《阿凡達》里代表正義的納威人何以被設計成有辮子的樣子?如果讓那些現(xiàn)在認為是糟粕性的非遺自生自滅,甚至像當年“破四舊”那樣一把火燒光,不留痕跡,那我們將來會花更大的力氣去研究和考證。
當然,對糟粕性非遺的保護在目的和方式上應有不同,不是要使其發(fā)揚光大,而是側重于保存,采取如實記錄、進博物館、民俗村等方式。例如對于前述算命理論及活動,就可以限制其傳播和運用,而對于占用很多土地的土葬習俗,則可以予以禁止,而完全搬進博物館。
對于文化遺產的認識和處理,魯迅曾撰寫了《拿來主義》一文,作了生動的描述。他把我們所繼承的文化遺產比喻為祖上留下的一所大宅子,將文化遺產中的糟粕比喻為大宅子里的鴉片和煙燈煙槍。魯迅認為,大宅子盡可以享用,而鴉片應送進藥房,只允許作為藥物使用,煙燈煙槍則選一部分送進博物館,其余的可以毀掉。
很多人認為我們的非遺都處于瀕危狀態(tài),都面臨傳承危機,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事實上,我們的非遺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處于瀕危狀態(tài)、面臨傳承危機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有著旺盛生命力的。例如,漢語、漢字、四大名著等。
人們之所以產生上述認識上的誤區(qū),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因為我們的非遺在整體上面臨著強烈的沖擊,導致人們普遍存在非遺保護方面的危機感。這種沖擊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其一,是西方文化的沖擊。近代以來,西學東漸,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影響日益擴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始步步退讓。在當代,全球化進程加速,而文化上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這使得我們的非遺面臨西方文化更大的沖擊,人們保護非遺的危機感也更為強烈。其二,是社會變遷的沖擊。近代以來尤其是在當代,根源于人類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速度大大提高,在不斷改革開放的中國尤其如此。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時期的社會變遷是很劇烈的,例如戰(zhàn)國時期、南北朝時期等,然而程度都不如近現(xiàn)代。100年前國人就驚呼中國面臨“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而近30年來的社會變遷可能更甚于當時?;厥?00年前或30年前,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在社會結構、政治體制、經濟模式、典章制度、科技水平、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變化是多么巨大!劇烈的社會變遷也對以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生活為創(chuàng)造背景和依托的非遺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其次,是我們一些政策法規(guī)的誤導。近年來,各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護非遺的政策法規(guī),國家和各地都頒布了非遺名錄,但是在制定法規(guī)和頒布名錄工作中,對非遺的界定并不科學。例如,四書五經屬于先人留給我們的非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遺產,無疑是我們中華民族核心的非遺,其價值和意義肯定遠超孟姜女傳說等民間故事,但后者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前者卻被排除在外。剪紙藝術早就被列為國家級非遺,而中國畫卻不是。歷劫數(shù)千年不絕的漢字,凝聚了祖先無盡的智慧和心血,承載著我們太多的情感和記憶,沒有人否認它是我們最重要的非遺,然而,在中國所有非遺名錄中都沒有它。這些意義和價值重大的非遺之所以沒有被列入各級非遺名錄,是因為各級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規(guī)和確定非遺名錄時著重考慮了非遺的瀕危程度。這就使得保護非遺的政策法規(guī)很大程度上成了保護瀕危非遺的政策法規(guī),“非遺名錄”也很大程度上成了“瀕危非遺名錄”??吹竭@樣的政策法規(guī)和名錄,難免使人認為我們的非遺都處于瀕危狀態(tài)。澄清上述錯誤認識很有必要,這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不瀕危的非遺也是非遺,也需要保護。例如,對于漢字,就應該采取措施,規(guī)范其使用,使其避免受到損害和污染。在這方面,法國值得我們學習。法語是重要的國際語言,不存在瀕危的問題,但法國各界保護法語的意識都很強,保護措施也很完善。
民間文化是與上層文化、主流文化相對而言的。民間文化是由社會下層民眾、非專業(yè)人士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文化,上層文化、主流文化則是統(tǒng)治階層、專業(yè)人士創(chuàng)造和推崇的文化??梢哉f,民間文化是俗文化,而上層文化、主流文化則是雅文化,傳統(tǒng)文化就是由這兩種亞文化構成的。由于上層文化、主流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民間文化的提煉和濃縮,如《西游記》就是對流傳于中國和印度的民間故事進行加工而成的,《詩經》則是對民間詩歌的揀選和整理的結果等。傳統(tǒng)上層文化、主流文化在整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其重要性和價值要大于至少等同于傳統(tǒng)民間文化。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人們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首先要學習四書五經、四大名著等上層文化、主流文化的成果,這清楚地表明了傳統(tǒng)上層文化、主流文化在整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因此,傳統(tǒng)上層文化、主流文化是與傳統(tǒng)民間文化同等重要的非遺。排除了傳統(tǒng)上層文化、主流文化遺產,非遺就會只剩下一半,就會殘缺不全。
人們之所以產生非遺均屬民間文化遺產的認識,原因主要是兩個。首先,受沖擊較大、面臨傳承危機的主要是民間文化遺產。而傳統(tǒng)上層文化、主流文化遺產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傳承情況也相對較好。因此,在非遺保護問題上,人們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民間文化遺產上,而傳統(tǒng)上層文化、主流文化遺產則很少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里。其次,是有關政策法規(guī)的誤導。國務院和各級政府確定的各級非遺名錄把非遺分為10類,分別是民間文學、傳統(tǒng)戲劇、民間美術、民俗、民間音樂、曲藝、傳統(tǒng)手工技藝、民間舞蹈、雜技與競技和傳統(tǒng)醫(yī)藥。按照這樣的界定和分類,非遺中的大部分都是民間文化遺產。在傳統(tǒng)文學當中,只有民間文學是非遺,上層文學、主流文學就不是,在傳統(tǒng)音樂當中,只有民間音樂是非遺,而上層音樂、主流音樂就不是。對非遺這樣的界定和分類,自然會使人們誤以為非遺就是或主要是民間文化遺產。
澄清上述錯誤認識的意義在于,可以使人們認識到四書五經、四大名著、十大古曲等傳統(tǒng)上層文化、主流文化也是重要的非遺,也應該采取各種相應措施予以保護。如對于四大名著、四書五經,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組織力量進行???、翻譯,以保障和促進其準確、廣泛的傳承傳播。
實際上,發(fā)展中國家非遺固然很豐富,但發(fā)達國家的非遺也并非不豐富。人們之所以形成發(fā)達國家非遺不豐富的認識,和人們對非遺認識上的前述兩個誤區(qū)有關。發(fā)達國家主要是歐美西方國家,其文化是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目前在全球處于主導地位。雖然西方文化中的一些要素也面臨沖擊甚至也有失去傳承的危機,但在整體上,西方文化處于強勢的、進攻的態(tài)勢,其很多文化要素已經或正在進入非西方國家的上層文化、主流文化。于是,囿于非遺都處于瀕危狀態(tài)、都屬于或主要屬于民間文化遺產的錯誤認識,人們不認為發(fā)達國家的文化遺產屬于非遺,或者認為其非遺不豐富。例如,由于中國普通民眾尤其是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村居民很少過圣誕節(jié),并且這一習俗在中國也并不瀕危,于是人們不認為這一習俗屬于非遺。但事實上,和我們的春節(jié)等民俗一樣,圣誕節(jié)習俗確實屬于西方國家的非遺。與此類似,我們的苗族服飾、古琴藝術、京劇、花木蘭傳說等都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但西裝服飾、小提琴藝術、歌劇、白雪公主故事其實也是非遺,是西方國家的非遺。
認識到發(fā)達國家也有豐富非遺對于我們正確確定非遺保護方式和內容十分重要。目前,一些人包括學術界很多專家都認為外國人利用我們的非遺,例如美國迪斯尼公司把我國民間文學作品花木蘭拍攝成動畫片,應當經過許可并支付費用,否則不公平。這種觀點得到很多人的贊同,我們的著作權法也把屬于非遺一部分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納入保護范圍,國務院有關部門也在加緊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的制定工作。但是如果認識到發(fā)達國家也有豐富非遺的話,人們可能就不會認同這種觀點了。因為,我們也在大量利用外國的非遺,利用的時候并沒有經過許可,更沒有支付費用。如果要求外國人拍攝花木蘭必須向我們付費的話,那我們?yōu)楹⒆觽兂霭姘籽┕鳌⒒夜媚?、青蛙王子的故事②就必須向德國付費,為孩子們制作《兩只老虎》唱片、表演《北伐軍歌》③的時候就應該向法國付費了。如果需要互相付費的話,我們無法準確計算誰會更劃算,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至少對西方國家,我們會吃虧。原因在于,目前西方文化是優(yōu)勢文化,西方文化很多要素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文化系統(tǒng),并且這種趨勢還在繼續(xù),而我們的文化要素很少被西方國家所吸收。這意味著,我們利用了較多的西方國家的非遺,而西方國家對我們非遺的利用則相對較少??紤]到我們沒有也不準備為利用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西方非遺而付費,因此也不應該認為迪斯尼拍攝花木蘭動畫片等而未向我們付費是不公平的了。
注釋:
①通常會說我國有5000年文明史,但根據(jù)現(xiàn)在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準確的說法應是有4千年以上的文明史。
②這個故事來自于德國《格林童話》,該童話集是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故事集。
③兩只老虎采用的是一首法國民歌《雅克兄弟》的曲調,北伐時期的《北伐軍歌》用的也是該曲調。
[1]聯(lián)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2條。
[2]苑利.進一步深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認識[J].河南社會科學,2008,(1):21.
[3]彭秀良,王長征.殷墟:商王朝的長長背影[J].中國社會導刊,2006,(19):56.
Misconceptions on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LIU Hai-y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Not all our intangible heritage are quintessence,but mixed with un-classic ones;Not all of them are endangered,but only few are facing extinction;Not all of them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folk cultural heritage,as traditional elite culture and mainstream culture are also equally important heritage.Those un-classic,less endangered and traditional elite cultural heritage shall also be protected.Although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rich,so do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Clearing up these misconceptions is essential to our definition of protection domain and measures of intangible heritage.
intangible heritage;misconception;traditional culture
G12
A
1008-9128(2010)01-0107-03
2009-09-20
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S070102)
劉海燕(1974-),女,講師,文學碩士和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法律文書、訴訟法、知識產權法。
[責任編輯 姜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