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連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116029)
《戰(zhàn)國策》中秦、齊國君主形象之比較
孫紅連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116029)
本文先對《戰(zhàn)國策》中的秦國和齊國君主同異之處進行了比較,秦國君主很具有霸氣,而齊國君主接近儒家的要求。然后從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分析了原因。
秦國;齊國;君主;比較
《戰(zhàn)國策》是西漢劉向整理編輯的戰(zhàn)國時期史書,在各國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時代,君主們也都寫下了最真實的一筆,綻放了動人的光彩。在《戰(zhàn)國策》中,秦國共出現了七位君主,他們是秦孝公、秦惠文公、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莊襄公、秦始皇。他們身上洋溢著一種慧眼識人的英氣,一統(tǒng)天下的豪氣,還有一些殘忍的戾氣。與秦國霸氣的君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齊國,他們多的是些文雅之氣和人情味。齊國的君主分別是有文化內涵的齊威王、性情中人齊宣王,還有齊閔王、齊襄王和齊王建。他們也有君主的縱情享樂,但是比較接近儒家所提倡的王者形象。
戰(zhàn)國時代,各國君主為了生存更為了強大,極力地吞并擴張土地,富國強兵。在這樣的時代,人才就變得極為重要。秦國和齊國的君主自然不會放棄對人才的利用。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內部人才比較缺乏,而且在春秋秦穆公時就有重用百里奚等外來人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所以秦國的君主都有重用人才的一面。在秦策一的首篇就是 《衛(wèi)鞅亡魏入秦》,秦孝公任用衛(wèi)鞅為相,進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取得的效果是“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秦一·衛(wèi)鞅亡魏入秦》)還有,正是秦惠文公采用了張儀“連橫之術”,秦昭王聽取了范睢的“遠交近攻”策略,秦國才能一步步地蠶食他國,取得最終勝利。
《戰(zhàn)國策》中齊威王、齊宣王也都重視有識之士,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齊國的稷下學官繁榮一時,籠絡了大批的人才,成為當時的文化交流中心。齊威王既能聽取鄒忌的意見,廣開言路;又能任用田忌、孫臏等軍事人才;身邊還有淳于髠、鄒奭等其他人才。齊宣王是一位好士、重士的賢明君主,淳于髠曾一日而見七人于宣王。稷下學官在齊襄王時又再度中興。
但是同樣重用人才,秦國重用更多的是法家和縱橫家之流。諸葛亮對戰(zhàn)國時期的風云人物有過自己的評價:“商鞅長于治法,不可以從教化。蘇秦長于馳辭,不可以結盟誓。白起長于攻取,不可以廣眾?!痹谥T葛亮的評價人物中,除蘇秦不為秦國所用之外,其余都為秦國的肱骨大臣,可是這些人在人文教化方面都有所欠缺,這就說明秦國重視富國強兵的功利,忽視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文教化。
齊國則明顯的不同。齊國對各路人才和各種文化都采取了一種較寬容的態(tài)度,還有點偏愛儒家。齊威王的任人之術值得一提,對章子的信任是不以任何人的詆毀為轉移的,而且信任的基礎就是章子的孝道,“夫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齊一·秦假道韓魏以攻齊》)以孝道來驗證君臣之道,這符合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齊宣王也曾被顏鐲教訓,樹立的榜樣和儒家如出一轍,為:“成其道德而揚功名于后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保ā洱R四·齊宣王見顏鐲》)就連齊閔王這樣愛稱霸的人也是被蘇秦的“仁者王”的說辭深深打動了。
其次是對有功之臣的猜忌和迫害。歷史在上演著君主賞識重用人才的一幕,可是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君主對有功之臣的猜忌迫害。
“商君為秦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zhàn),是以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立威諸侯。功以成,遂以車裂?!保ā肚厝げ虧梢娭鹩谮w》)
“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保ā肚匾弧垉x之殘樗里疾》)
這個被逐被殺的臣子名單還沒結束,為秦國東奔西走的甘茂也被秦國所逐;為秦國浴血奮戰(zhàn)的樊于期也被迫逃到燕國,秦王還向燕國索要他的人頭;為秦國攻下七十余城,立下汗馬功勞的白起也得到了被賜死的悲慘命運。通讀《戰(zhàn)國策》,在各國歷史中,秦國對臣子的迫害之多之狠可以數第一了。
相較秦國,齊國的君主相較而言就比較仁慈了。在《戰(zhàn)國策》中,被逐的將軍有田忌、田單、章子。其實田忌后來又被召回國得到了重用;田單沒有被逐,只是被趙國借用過去而后一直在趙國為相。而對靖郭君和孟嘗君這樣的朝廷重臣也是放逐后又被召回,還得到了封地的自主權。
通讀《戰(zhàn)國策》會發(fā)現秦國的君主各個胸懷大志,想一統(tǒng)天下,甚至不惜任何代價,鐵血男兒般。而齊國的君主則大志不足,柔情更勝一籌。
“寡人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杇乎?”(《秦三·秦武王謂甘茂》)
“以孟嘗、芒卯之賢,率強韓、魏之兵以伐秦,猶無奈寡人何也 !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率弱韓、魏以攻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秦四·秦昭王謂左右》)
秦武王想窺周朝王室,以納九鼎;秦昭王傲視群雄,指點江山。秦國的君主都有著一統(tǒng)天下的豪邁之氣??墒撬麄?yōu)榱诉_到個人的野心,不惜鏟除任何親信,不怕再多的流血犧牲。秦昭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可以廢掉他的母后,對自己的親生母親都如此,更不用說對待普通士兵和他國之人了。
“秦攻邯鄲,十七月不下。”(《秦三·秦攻邯鄲》)
“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燒先王之墓?!保ā肚厮摹ろ曄逋醵辍罚?/p>
秦國對于自己的軍隊,是無盡的驅使;而對于敵國是燒殺掠奪,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長平之戰(zhàn)中坑殺的45萬人。秦國君主的豪邁之氣下暴露的是殘忍的戾氣。
齊國的君主則沒有這樣的大志氣,更看重一些政治之外的東西。
“先君好馬,王亦好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保ā洱R四·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
齊國的君主不像秦王如此醉心于政治,心腸也就軟了一些,表現了柔情似水的一面。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七日,謝病強辭。靖郭君辭不得,三日而聽?!保ā洱R一·靖郭君善齊貌辨》)
《戰(zhàn)國策》中刻意描寫了齊宣王性情的一面。他親自迎接靖郭君,而且堂堂一國之君面對被自己所逐的老臣竟然流下了眼淚,是懊悔,是激動,感情細膩可見一斑。而且還如先王之時一樣重用,態(tài)度很是堅決,三辭而不答應??梢婟R宣王重情感,重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和仁義。
雖說齊國君主比較接近儒家的要求,但是畢竟不是等同,還是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和秦國君主比起來,他們比較重視享樂,生活腐朽荒淫。“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踏踘者?!保ā洱R一·蘇秦為趙合縱說齊宣王》)
每一個人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他的特性和活動都深深地植根在特定的歷史文化和政治時局的具體空間中。
齊國是中原的大國,從姜太公建國伊始,就秉持周禮,深受周朝禮樂文明的影響。齊景公曾受到孔子的儒家學說的影響;孟子曾多次面見齊宣王陳述自己的“王道”的政治主張;另一位儒家大師荀子在稷下學官曾三度擔任學宮主持人?!尔}鐵論·論儒篇》說:“齊宣王褒儒尊學,孟軻、淳于髠之徒,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睋醪浇y(tǒng)計,在齊宣王時代,有名的儒家人物就有孟子等八人。在齊閔王時代,也有孔穿、魯仲連等四人。這些儒者云集稷下學宮,儒家自然對齊國君主有很深的影響。
可是秦國和這些國家交流較少,又接近西戎,禮樂文明少一些,野蠻落后多一些。西戎民族能騎善戰(zhàn),崇尚武力,秦國君主就是不斷地與他們征戰(zhàn)廝殺中得到壯大,自然具有勇武好戰(zhàn)之風。在《戰(zhàn)國策·魏策三》中所記載:秦與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貪利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秦國重利輕義,缺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儒家大師荀子曾在《荀子·性惡》中評價秦國的文化,指出秦人縱性情,安恣睢,謾于禮義。可見秦國文化是一種相對落后的文化,缺少禮樂教化。正因如此秦國君主具有乖戾之氣,屠殺士兵,殘害良臣。
其次是政治制度的影響。分權與集權的差異是齊秦政治制度不同性質的重要表現之一。齊國政治制度帶有明顯的分權性質,而秦國的政治制度則有高度集權的特色。
由于分封制、世卿世祿制等制度以及西周禮樂文化的影響,齊國的政治制度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分權特色。初期,齊國君主的權力受到周天子、國內卿大夫等各方面的制約。在齊國內部,天子命卿國氏、高氏,世為上卿,位高權重。當齊國發(fā)生內亂,國內無君時,他們可以執(zhí)政身份監(jiān)國,并擁有廢立君長的權力。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在地方實行的是五都制,而其余六個國家實行郡縣制。在五都制下,地方擁有一定的行政權力和軍事權利。
與齊國的分權特征相反,秦國自一開始便建立起帶有軍事性質的中央集權國家。這主要表現在:秦國沒有實行齊國那樣的分封制,秦國在官吏上有任免權,在軍事上擁有軍隊指揮權。到戰(zhàn)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后,在全國普遍實行郡縣制,秦國的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秦國的這種高度集權統(tǒng)治有利于在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中取得勝利,也容易膨脹君主對權利的欲望。權利無限制的擴大滿足了個人的野心,在對待臣子、國事上就表現出惟我獨尊,獨斷霸氣。而齊國的分權制,使得齊國君主權力受到限制,不能為所欲為,必須和他人分享權力,也就要廣泛聽從他人的意見。這種情況下也就無形中靠攏了儒家所定義的君主要求,講求民主。
歷史是無數個人物的展現,秦國和齊國的君主在 《戰(zhàn)國策》中展現了不同的風格,他們的不同也就揭示了歷史的走向。秦國君主也許正是因為有著一統(tǒng)天下的霸氣,才最終建立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王朝。
注 釋:
① 劉向.戰(zhàn)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② 司馬遷.史記[M].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8.
③ 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3.
④ 喬清舉.鹽鐵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邱文山,等.齊文化與先秦地域文化[M].濟南:齊魯出版社,2003.
[2]彭邦炯,謝齊.戰(zhàn)國史話[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
[3]郭丹.左傳國策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