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宮省職官與兩漢政治

    2010-08-15 00:49:04譚慧存
    關鍵詞:外戚宦官君主

    譚慧存

    宮省職官與兩漢政治

    譚慧存

    兩漢時期,皇宮的內外層次與嚴格的進出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職官的設置與職官職能的發(fā)揮。分析了漢代禁省官、宮廷官、外廷官與皇帝在地理距離上的遠近形成的親疏關系,對他們在政治上所能發(fā)揮的作用的影響。隨著宮省制度的日漸嚴格,宮省官員對朝政的影響力逐漸增大,以至于東漢后期宦官完全把持朝政。最終宦官與外戚的相互爭權搏殺,導致東漢王朝走向滅亡。

    中國古代政治;漢朝;宮省制度;宮省職官;政治影響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宮省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是詔令的發(fā)源地,同時也是野心家、陰謀家競爭、角逐的場所。在漢代,由于宮省的相對隔絕狀態(tài)和宮省制度的日漸嚴格,使得外廷官、宮廷官和省官在地理位置上距離皇權的遠近關系,直接影響到他們在朝政上作用的發(fā)揮。

    一、漢初的宮省職官與政治

    從漢代的宮室建筑設計來看,皇宮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面部分叫前廷,后面部分叫后宮。前廷設有殿堂,稱為正殿,是百官朝拜君主和君臣議政的地方,所以又稱為朝庭。這里設有一些為皇帝服務或輔佐政務的機構,其中的官員稱為宮官。后宮是皇帝和太子、后妃居住的地方,也稱禁宮、省中或大內。后宮也設有一套為皇帝和太子、后妃服務的機構,其中的官員叫作省內官、省官、中官或內侍官?;蕦m的前面是皇城,中央的主要政務機關大都設置在這里,其官員和設在都城之內的其它機構的官員合稱為朝官、外朝官或外官。西漢前期,承襲秦制,各項政治制度沿襲秦代,三公九卿制度在這一時期得到發(fā)展與完善,外廷官在早期政治中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那時宮省制度還不是很嚴格,宮、省之間并無太大的界限,出入宮禁的規(guī)定也并不是那么嚴格,各種功臣等外朝官員有較多機會入宮中見君主,與君主商議國事。故漢初的宰相等中央職官在國家決策和行政管理上負有重大責任,省官與宮官往往只是作為皇帝親近人員,并不過多參與朝政。秦漢時的大夫,博士、議郎、謁者等,在宮中負責侍從、宿衛(wèi)、贊導禮儀等工作,其中大夫掌議論,博士通古今,能夠在君主左右議論,不免要涉及政事。由于當時的政治體制所決定,這些侍從官還不能過多的參與政治。漢武帝之前,丞相多由功臣選任,位尊權大,總理百官,協(xié)理萬乘,一切事皆歸其管轄。因此,在秦和西漢前期,丞相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中樞。宮省人員,雖與皇帝親近,卻多不參與國家政權。如漢高祖時,盧綰因為與劉邦同生日,又同學,在劉邦起兵時,他并無尺寸之功,但“入漢為將軍,常侍中。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食飲賞賜,群臣莫敢望”[1]1891。西漢初期的侍中是表示恩寵與親近,在政治上并無太大的影響。漢高祖劉邦重病其間,獨與宦官親近,拒絕接見大臣。相國樊噲等大臣排闥闖門而入,流涕勸諫:“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1]2072高帝笑而起。這說明,漢初省中宦者雖得寵,但在政治上并無太高地位。

    由此可見,西漢前期的省官作用應僅限于服務和議論的功能上,并未染指朝廷政務??傮w說來,秦及漢初,宮省官員對政治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

    二、西漢中后期宮省制度的影響

    漢武帝時,重用親近侍從,宮省人員除了近侍左后外,同時在政治上也開始發(fā)揮作用。因此,宮省職官開始引起人們重視。司馬遷、班固提出“加官”,在紀傳中也常常講宮省官吏的事跡,給后人窺測宮禁內外關系提供了線索。

    漢武帝時有了內外朝之分。錢大昕在《三史拾遺》中指出:“中外朝之分,漢初蓋未之有,武帝始以嚴助、主父偃入值承明,與參謀議而其秩尚卑,衛(wèi)青、霍去病雖貴幸,亦未干丞相、御史職事。至昭宣之世,大將軍權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將軍,在內朝預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給事中者,皆自托為腹心之臣矣?!保?]從這段材料可以看出,當時的中朝職官領袖大將軍并未完全取代丞相、御史外朝官員的政治地位,而能以親近入值承明,與參謀議的主父偃和嚴助,其職位也是很低的。所以武帝時期,中朝開始產生但外朝的輔政體系依然在有效的運行。需要注意的是,西漢武帝時期,因為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重用中朝官也罷,禁省官也罷,只是武帝加強皇權的手段而已,而這一手段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起到了積極影響的。如桑弘羊“以計算用事侍中”[3]1428,利用接近君主之便,參與當時重要經濟政策和法令的制定,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經濟勢力,支援了漢朝對匈奴的防御戰(zhàn)爭。衛(wèi)青、霍去病,常侍中而居中與武帝謀議,制定的用兵計劃,對于北逐匈奴、安定邊塞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主父偃獻推恩之策,進一步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終軍為謁者給事中,自告奮勇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內附稱臣,后為越相呂嘉所殺,身死異鄉(xiāng),年僅20余歲??梢?,在君主執(zhí)政能力較強的情況下,省官尤其是由士人擔任的省官,在政治上發(fā)揮了正面的作用。

    漢武帝后期,怠于政事,沉湎于后宮荒淫生活,“數宴后庭,或潛游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4]2508。自漢武帝任用宦官執(zhí)掌中書之權以后,宦官的職權范圍就突破了內廷雜務的傳統(tǒng)框限。漢武帝以宦官典尚書事,始置中書謁者令。中書令的設置,從制度方面開創(chuàng)了宦官典領中樞政務的先例,對后世宦官專權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中期省中宦官已開始參與政事,但當時的省官仍是士宦并用。漢武帝在任用宦官擔任中書令的同時,也提拔了一批文學士人作為侍從幕僚,侍奉左右以備顧問。任用士人近侍,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約宦官勢力的作用。且漢武帝在位期間,始終大權在握,親執(zhí)國政,宦官雖掌樞機,但也不敢恣意妄為,其勢力也未能發(fā)展到能夠專權擅政的程度。

    漢宣帝時,霍氏專權于宮中,因不滿于漢宣帝的收回權力而反叛朝廷。當期門董忠得知此事時,告知左曹楊惲。左右曹的職責是“分平尚書奏事”,在越過尚書而直接上書的情況下,左右曹成為承傳機關。左曹楊惲得之情況后,馬上告知侍中金安止,金安止直接向漢宣帝奏明。漢宣帝聞訊,立即召見楊惲問狀,采取 “無入霍氏禁闥”[1]2957的措施,斷絕霍氏的往來交通,分別進行捕殺,清除了霍氏家族。漢宣帝任用宦官弘恭為中書令、石顯為中書仆射中書,稍侵尚書之權。至元帝時,因為“中人無外黨,精專可信任,遂委以政”。作為中書令的石顯受到重用,“事無大小,因顯白決,貴幸傾朝,百僚皆敬事顯”[4]3726,造成了當時的宦官專權局面。反對宦官專權的朝臣都先后遭到石顯的陷害,朝政一片黑暗。

    三、東漢時期的省中宦官專權

    東漢時期,隨著宮省制度的日益完善,加之章帝以后相繼出現了10位年齡在15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母后臨朝,外廷大臣交接不便,不得不依賴宦官。“女主臨政,而萬機殷遠,朝臣國議,無由參斷帷幄,稱制下令,不出房闈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闥之任也?!保?]2509這時的宦官就不僅僅是作為君主侍臣,同時也稱為朝廷官員,干預政事。外廷官與皇權的日益疏遠,宮省內宦官大量增加,內臣與外臣的士、閹區(qū)別也日趨嚴格。省中宦官一律由閹人充任。內廷宦官勢力迅速膨脹,在政治舞臺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鹿俑深A朝政乃至操縱國柄的現象不斷發(fā)生,宦官專權對封建政治所造成的危害也開始突顯。

    和帝時,竇太后臨朝秉政。竇氏集團專權擅政,引起和帝不滿。和帝與宦官鄭眾等人密謀發(fā)動兵變,一舉鏟除了竇氏集團。在這場鏟除外戚的政變中,宦官鄭眾擔任中常侍一職,竇氏敗亡后,鄭眾因功遷大長秋,君主得以親自執(zhí)政,而宦官得以參政用權。由于鄭眾“一心王室,不事豪黨”[4]2512,此時的宦官并未對君權造成損害和威脅。

    和帝死,鄧太后臨朝,其兄鄧騭先后任車騎將軍和大將軍,長居禁中,外戚成為省官的領導者。此時的東漢政權掌于外戚之手。鄧太后死后,安帝親政,與宦官李閏等人合謀誅滅了外戚鄧氏宗族。李閏也由小黃門遷為中常侍,省中宦官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張。

    宦官們之所以在與外戚的多次爭斗中占優(yōu)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宦官久居禁省,掌握了禁省的宿衛(wèi)武裝,而作為權勢顯赫和擁有重兵的外戚,入禁省后也要解去渾身武裝。到閻顯被誅,孫程等19名宦官俱被封侯,孫程更是被擢升為騎都尉。順帝甚至下詔將宦官養(yǎng)子承襲爵位作為定制,宦官勢力又一次得到擴張。

    東漢后期,桓靈之世,省中宦者更是權勢盛極一時。桓帝即位之初,朝政掌握在外戚梁冀手中。梁冀飛揚跋扈,權傾朝野,桓帝也完全處于他的控制之中。梁太后、梁皇后死后,桓帝與宦官唐衡、單超等人策劃鏟除梁冀。公元159年,中常傳單超、徐璜、具瑗、唐衡等人發(fā)動政變.將梁氏一門不分老少長幼,全部斬盡殺絕。梁冀被迫自殺,朝廷中的梁氏高官幾乎被罷黜一空。梁氏外戚雖然被鏟除,但政權實際沒有回到桓帝手中,仍然為宦官們所掌握。單超、徐璜等5人因誅殺外戚有功,同日封侯,人們稱之為“五侯”。

    桓帝死后,12歲的靈帝即立,竇太后臨朝聽政,以竇武為大將軍執(zhí)政。不久,竇武與其他大臣謀劃誅殺宦官?;鹿俨芄?jié)、王甫等先發(fā)制人,劫持靈帝和竇大后,假傳圣旨收捕竇武等。竇武拒不受沼,聚兵數千準備抵抗,但最后還是被困自殺。事后,竇太后被軟禁,靈帝完全為宦官所控。東漢再次處于宦官專權的黑暗時期。王甫、曹節(jié)等死后,宦官趙忠、張讓等12人都任職中常恃,世稱“十常侍”。靈帝甚至宣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保?]2536宦官得到了空前的恩寵,他們愈發(fā)肆無忌憚,胡作非為,東漢的政治也愈加混亂。

    整個東漢中后期,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彼此斗爭,交替專權。無論是外戚居省中擅政,還是省中宦官專權,他們的爭斗都使得當時的政治十分腐朽黑暗,人民受到的剝削壓迫日益深重,階級矛盾與社會危機日趨激化。在宦官與外戚為爭權而相互殘殺的過程中,東漢王朝迅速走向衰亡。

    于海平在《省官制度述略》中評說道:“省官制度作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產物,是君主以‘內’制‘外’,以‘近’制‘疏’的必然結果,本無可厚非。但省官其職掌多無常制,從家吏走向‘挾天子’是其必然結果。然而歷史的悲劇總是在周期中重復,漢固有‘三公九卿’,唐亦有‘三省六部’,然皇權始終借‘省官’制外,省官坐大是數個強大王朝頹落的重要原因。東漢的中常侍亂政,唐中后期的宦官專權,都由當時省官制度的陋弊所致。有唐一代,自憲宗而后,除敬宗以太子繼位外,無不由宦官擁立。明中后期以魏忠賢為首的‘省官’殘害朝政,剝戮黎元,使‘省官’的權勢發(fā)揮到無可復加的地位。”[5]筆者認為,就省官及其在歷史上發(fā)揮的主要作用而言,這樣一個評說是極其中肯的。

    四、三層官員的地位與職能變化

    在以君主權力為主體的國家結構下,任何權力和制度都要靠人來掌握、制定和施行,因此人為的因素就成為決定性條件。禁省官、宮廷官、外廷官在不同的時期各自占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地位使得他們之間的關系經常發(fā)生變化,他們之間始終存在著相互排擠、制約、勾結、利用的關系。

    三層次官與君主有親疏程度上的差別,這種親疏程度與宮省的內外層次又是緊密相連的。外廷官署置于宮外,距離皇帝最遠,又只有在朝見之日才能見到君主,而宮廷官靠近禁省,得以經常侍從君主左右,因此宮廷官和外廷官的親疏程度顯而易見。而禁省官久居后宮,與皇帝朝夕相處,就心理感受而言,禁省官與皇帝的關系則最為親近。

    因為這種親疏關系的存在,宮省官很容易成為君主的心腹。在宮省官與外廷官的權力斗爭中,往往是與君主較為親近的宮中官占據主動。建元三年 (前138),不足20歲的漢武帝,在是否對閩越用兵的問題上難下決斷。詢問太尉田蚡,田蚡力主不發(fā)兵,嚴助則據理力爭主張發(fā)兵。漢武帝得出“太尉不足與計”的結論,派遣嚴助執(zhí)節(jié)發(fā)會稽兵,穩(wěn)定了南方的局勢。元朔三年(前126年),公孫弘為御史大夫,諫罷朔方郡。漢武帝使中大夫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fā)十策,弘不得一”。韋昭認為:“以弘之才,非不能得一也。以為不可,不敢逆上耳?!保?]2950安姝在《從宮省制度看古代的官制》一文中認為,中大夫是宮中官,常在君主左右,公孫弘是外廷官,離君主較遠,彼此親疏顯而易見,在爭辯中不得不有所顧慮和收斂。更何況,漢武帝數殺丞相,公卿大臣早已魂飛魄散,豈敢再冒犯皇帝的親信而招滅門之禍[6]。宮廷官之所以為人所重視,是因為他們經常能見到君主,并能在君主左右進言。尤其是武帝一朝重用中朝官,在這種情況下,宮廷官比外廷官更容易在政治上發(fā)揮作用。

    皇宮內部層次進一步的劃分,使得禁省官與宮廷官相比,與皇帝的關系又進了一步。如漢武帝時,主父偃蒙受恩寵,為謁者、中郎、中大夫,“歲中四遷”[3]2960,均為禁省官而在君主左右。許多權貴對他不滿,但又不敢指責,就是畏懼他在君主左右的言論方便。此后當主父偃榮升為齊國相時,其政治地位雖高了,但卻離君主遠了,所以他剛出關還未及任,便被趙王狀告“受諸侯金”[3]2962,主父偃因在外無可辯解而終受族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距君主遠近的親疏關系對政治的影響。

    三層次官之間不僅存在著相互排擠和制約的關系,也存在著相互利用和勾結的關系。如蔡義“為丞相時年八十余,短小無須眉,貌似老嫗,行步俯僂,常兩吏扶夾乃能行”[1]2899只因依附霍光,才榮登丞相而壽終正寢。石顯擅權,群臣依附者“皆得寵位”。當然,這樣一種勾結只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在封建皇權為中心的社會中,禁省官、宮廷官、外廷官,其權力的大小極其實施,與皇帝的親疏有著重要的聯系。越接近皇帝身邊,也就越靠近權力中心,得到重用和提拔的機會也就越多。誰離君主最近,誰就容易得到君主的信任。在政治斗爭中,往往誰離君主更近誰就更容易取得政治上的優(yōu)勢。所以,一般的官員都愿意留在君主身邊而不愿外遷。如汲黯在犯法后被免去官職,幾年后又被拜為淮陽太守,但是他卻說“臣愿為中郎”[1]321,寧愿留在宮中做六百石的中郎官,而不愿外遷去做二千石官。

    總之,宮省的相對隔絕狀態(tài)和兩漢宮省制度的日漸嚴格下,以宮省制度為基點的三層次官——外廷官、宮廷官和省官,他們在地理位置上距離皇權的遠近關系直接影響到他們在朝政上作用的發(fā)揮。兩漢時期,從漢初外廷官位尊權重,到武帝時中朝體系形成,光武帝時期作為宮中官的尚書發(fā)展為真正的中樞行政單位,至和帝后隨意進出宮省的外戚和居于宮省原來擔任服侍功能的宦官把持朝政,這樣的一個趨勢,一方面表現出皇權伴隨宮省制度的嚴格和特定政局下的由外而內的轉移,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君主在宮省的相對隔絕環(huán)境下,地理位置上的遠近關系在君主任人上的重大影響,從而折射出宮省制度與兩漢政治的息息相關。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錢大昕.廿二史考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434.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于海平.漢代省官制度述略[J].廣西社會科學,2004(1).

    [6]安姝.從宮省制度看古代的官制[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1(5).

    K234.1

    A

    1673-1999(2010)07-0138-03

    譚慧存(1979-),女,安徽碭山人,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1)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史。

    2009-11-08

    猜你喜歡
    外戚宦官君主
    五張羊皮
    當代皇室
    和諧君主帝嚳
    “適宜君王的風度”:論《李爾王》中的新舊君主
    清朝才稱宦官為太監(jiān)
    中外文摘(2019年20期)2019-11-13 02:57:53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發(fā)掘現場及出土器物
    東南文化(2019年2期)2019-05-31 09:28:06
    “巫蠱之禍”性質再論
    學理論·下(2017年10期)2018-03-28 17:56:30
    三國鼎立之袁紹殺宦官(下)
    曹魏政權立后的解讀
    巫蠱之禍對漢武帝一朝政局的影響
    京山县| 益阳市| 信宜市| 咸丰县| 开原市| 南汇区| 密山市| 泗水县| 屯门区| 张掖市| 吉木乃县| 科技| 阿合奇县| 鄂托克前旗| 山阴县| 安平县| 宜兰县| 哈密市| 靖州| 新闻| 瑞安市| 磐石市| 抚远县| 周口市| 麻阳| 东丽区| 庄河市| 永寿县| 陈巴尔虎旗| 通辽市| 壶关县| 兴山县| 原阳县| 黑龙江省| 崇仁县| 沭阳县| 土默特右旗| 平原县| 红原县| 岳阳市|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