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也韻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北京 100875)
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維度
任也韻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北京 100875)
隨著中國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全面推進,中國音樂教育改革和體系的完善建設有了新契機。目前中國音樂教育改革和體系建設的急迫任務是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探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維度、認識建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前景和現(xiàn)實困境。而重建中國音樂教育價值觀、確定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理論依據(jù)、搭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模式,則是切入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必須維度??傊?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是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理想和行動目標。
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性質;維度
在藝術多元化取向的時代語境里,建設完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當務之急是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性質。這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卻是當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建設的首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建構就難以真正地推進和實現(xiàn)。大家知道,雖然,自20世紀初“學堂樂歌”興起以來,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音樂教育經(jīng)歷了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但是,音樂界對中國音樂教育的性質判斷和定位還沒有統(tǒng)一結論,對中國音樂教育究竟是姓“中”還是姓“西”的問題論爭不斷。比如,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有人認為是移植西方技術、是“西化”音樂教育體系培養(yǎng)的結果。同時,也有人認為它是中西音樂藝術結合的音樂教育結出的果實——“我們自己的交響樂”[2]。在當下面對社會音樂生活的復雜變化,音樂界關于中國音樂教育是姓“中”姓“西”的爭辯還在延續(xù)。比如,關于如何看待“新潮”音樂創(chuàng)作與聽眾需求關系的“譚卞之爭”;關于如何看待作曲家創(chuàng)作自由與社會責任關系的“王郭之爭”;如何界定以復興中國音樂為主旨的“新世紀中華樂派”思想的出現(xiàn)等等。還有學者指出:“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歐洲中心論’的影響較為深重,以歐洲音樂理論體系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教育,忽視了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的深入探討與重建,助長了妄自菲薄、盲目崇洋的思想,不利于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3]的確,自打中國有了學校音樂教育制度以來,外來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方式對中國的音樂教育影響有正反兩大方面的巨大影響。其實,延續(xù)至今的關于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之性質定位問題的論爭事象產生,是一些研究者在思考中國音樂諸多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出現(xiàn)的。即思考音樂為聽眾服務嗎?中國音樂為中國聽眾服務嗎?中國音樂為中華民族和國家振興服務嗎?這些思考和答案的本質是在訴求: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動力和內在精神是什么?以中國音樂文化為基礎和內涵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該如何建立?事實上,這些問題就是探究21世紀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時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然而,這些問題解決的前提條件,是首先要明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性質定位。即當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當務之急是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
無論從邏輯上講,還是從族群學理上說,中國音樂教育體系都應該是姓“中”的性質。也就是說,當下我們必須明確地認識到中國應該構建中國自己的音樂教育體系。所謂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是指具有中華民族主體精神和中華民族音樂智慧的音樂教育之理性主張與實踐方法有機結合的系統(tǒng)。簡言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是指中國全部音樂教育智慧的集成系統(tǒng)。中國的音樂教育體系是自己族群主體性格、智慧、命名行為的深刻體現(xiàn)。因此,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建構的原則是立足本土、吐故納新、兼收并蓄。也就是說,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是要既不閉關鎖國、盲目尊大,“走出西方”[4],也不妄自菲薄、唯他人是尊。完善做到既要堅守中國音樂教育本色,又要學習西方的音樂教育成果,使最終定格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是具有中華民族精神和靈魂的優(yōu)秀音樂教育體系。
在力求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過程中,還必須揭示和認知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之價值。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確立的獨特價值和核心價值體現(xiàn)在: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具有明確中華民族主體地位、傳承音樂文化、引領建設本土化音樂學科教育學、提升中國音樂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等方面。
首先,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具有明確中華民族主體地位的價值。這也是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核心價值。確立了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將會有力地彰顯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一定是中華民族自我認識、自我選擇、自我發(fā)展的自在體系,它必將蘊涵著中華民族自己的音樂教育性格、智慧、追求和理想。比如,劉派琵琶①以中國音樂學院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劉德海為代表的琵琶演奏、教學、創(chuàng)作、理論體系。參見梁茂春《“劉派琵琶”初論》,《音樂周報》2005年1月7日第5版。、彭修文模式②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為代表的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建制,兼指以這種類型為基礎而創(chuàng)作的民族管弦樂作品,特別是指彭修文的民族管弦樂作品。這類樂隊建制以及民族管弦樂作品,是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民族管弦樂的‘權威話語’。參見梁茂春《“彭修文模式”值得肯定》《,音樂周報》2005年9月30日第5版。、民族聲樂學派③中國現(xiàn)代出現(xiàn)的、把西方演唱技法與中國民族民間唱法相結合,逐漸形成的音樂學院聲樂教育體系。參見金兆鈞《關于“原生態(tài)”與“學院派”之爭的觀察與思考》,《人民音樂》2005年第4期,第46-49頁。等表演與教學流派的提出與命名,就體現(xiàn)了我國草根音樂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其次,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具有促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中國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的表征,是中國音樂教育的基礎,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和完善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將有助于挖掘、收集、繼承、傳播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比如,近幾年涌現(xiàn)的原生態(tài)民歌手,“女子十二樂坊”等新民樂的火爆,就讓我們既看到了明確定位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希望,又讓我們認知了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學與傳承呈現(xiàn)出新的樣式和新的態(tài)勢。
再次,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具有引領創(chuàng)造和建設中國本土化音樂教育學科的價值。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民族化內容和本土化特色,能豐富音樂學科的教育規(guī)律,為世界音樂教育貢獻智慧和增添財富。比如,“中國鋼琴學派”、“民族聲樂學派的”的提出與建設,是在遵循音樂藝術的普適性規(guī)律基礎上,結合本民族音樂審美需求和音樂表現(xiàn)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起來的音樂表演藝術的教學體系。
最后,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具有促進和提升中國音樂教育的綜合競爭力價值。中國音樂教育要在國際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增強中國文化教育軟實力,那么,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是確立中國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獨立地位的必需途徑。換句話說,中國沒有自己原創(chuàng)的、獨立的音樂教育體系將制約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又將阻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傊?鑒于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在中國人文、社會、學科、政治等方面的獨特價值,建設和規(guī)劃具有鮮明的“中國”性質的音樂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朋友圈每一次點贊、評論,用戶都被卷入社交網(wǎng)絡的更新狀態(tài),科技手段將原本靜態(tài)的場景進行了瞬間動態(tài)重構,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技術移動終端,不僅是場景快速更迭的渠道,也成為顛覆傳統(tǒng)的重要入口。
如果說“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不那么簡單的話,那么,探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結構內涵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也就是說如何構建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系統(tǒng)結構內涵,同樣是當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急務。從系統(tǒng)論和學科結構論視點審視,應當從教育價值觀、教育理論、教育模式、教育評價幾個維度切入和著手探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結構內涵的建構工作。即從音樂教育價值觀念、音樂教育理論、音樂教育實踐模式等方面進行梳理和明晰構建,力求在中國音樂教育的共同理念指導下形成具有吐納性質的中國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系統(tǒng)。
音樂教育價值觀是關于音樂教育有什么用的看法和主張。一般認為,音樂教育具有審美、教育、傳承等諸多價值。如,教育部制定的21世紀《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音樂課程具有“審美體驗價值”、“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文化傳承價值”[5]等。不過,類似于這樣對于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客觀、平面的論述是不能滿足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需要的。中國音樂教育價值觀念要在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總體框架下遴選和明確其核心價值觀念。即,在如何有利于中國音樂教育主體性格形成,如何有利于中國音樂教育文化智慧集成的要求和目標下,明確符合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念。我認為在普遍認知音樂教育具有審美、教育、傳承等價值的基礎上,應再系統(tǒng)地補進和確立:創(chuàng)造、審藝、文化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念。相對于傳承的、審美的音樂學科的音樂價值觀念而言,創(chuàng)造、審藝、文化的音樂教育價值觀是更符合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之本體要求的價值觀。
首先,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造價值觀。音樂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造價值觀,是強調音樂教育具有創(chuàng)生、再造新的音樂文化的作用。強調音樂教育具有除傳承音樂文化之外還具有創(chuàng)造音樂文化的作用或功能,強調音樂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主體角色,激發(f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從被動的接受和傳承者的身份向積極的音樂創(chuàng)造主體的角色轉變;強調個體思考在音樂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音樂寶庫的貢獻,突出音樂教育的中華民族族群的主體性格與音樂智慧;強調以創(chuàng)造運用的視點來有目的地、精準地吸收和學習音樂文化遺產,促成音樂歷史的延續(xù)與現(xiàn)實創(chuàng)造的良好銜接與過渡。那種認為“偉大的音樂杰作是那些永遠優(yōu)于任何具體演繹的作品?!薄罢嬲袷亍髑以狻呢惗喾易髌?06的完美演奏,也許不可能存在于我們這個真實的世界里,它只存在于一個想象的理想王國中?!盵6]的觀點是不值得提倡的。那些不斷“臨摹”而非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表演與教學也是需要矯正的。換言之,中國音樂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臨摹性教育與學習”的觀念與行為應該有個結束的時候??傊?創(chuàng)造價值觀有助于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師生主體作用,有助于形成中國音樂教育的中華民族族群的主體性格與風格。
其次,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審藝價值觀。音樂教育體系的審藝價值觀,是強調音樂教育具有認識、判別、反應、創(chuàng)造“自認或被認為”藝術感知覺的作用,即審藝①“‘審藝’在概念名稱上是藝術的一個原創(chuàng)性新命題?!瓕徦?是指人們對藝術的領悟性判別反映。領悟藝術、評判藝術、表現(xiàn)藝術和現(xiàn)實藝術化是審藝的核心內涵。也就是說,審藝是人們對藝術追求、領悟、創(chuàng)造、享受和評價行為?!绷壕痢秾徦噷W》,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頁。的作用。音樂教育具有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的審美作用,這為大多數(shù)人所認可的。強調音樂教育的審藝價值,則是主張音樂教育既要關注美的音樂的審美體驗和感覺,更要注重非美的各種音樂藝術形式的審藝體驗和反映,從而拓展音樂教育的內容與疆域;超越以往美的觀念和形式的拘囿,發(fā)展個體音樂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全面提升個體藝術素養(yǎng)與藝術能力;寬容對待非美的音樂藝術,幫助樹立生活處處有音樂、人人都能創(chuàng)造音樂的藝術生活觀念,提高生活與生命質量。注重音樂教育的審藝價值就是要平等對待東西方音樂、經(jīng)典與流行音樂、原生態(tài)與新音樂、網(wǎng)絡與媒體音樂等多樣化音樂形態(tài),以藝術的眼光來甄別和領悟音樂作品,將當下多種音樂藝術樣式納入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框架結構中,成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豐厚養(yǎng)料。時下,關于流行音樂能不能進課堂,學生為什么喜歡音樂而不喜歡上音樂課等問題均有著激烈的爭論。以審藝價值觀來審視,是能夠較好地解決諸如此類的現(xiàn)實問題??傊?審藝價值觀有助于拓展和充實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寬視野、多樣化的教育內涵。
最后,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音樂文化價值觀。音樂教育體系的音樂文化價值觀,是強調音樂教育具有傳播、創(chuàng)造人類聽覺精神文化的作用。強調音樂文化價值觀,就是要確立音樂是人類聽覺精神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的認識論,明確音樂教育要揭示音樂與人生經(jīng)歷、音樂與情感快樂、音樂與社會群體、音樂與政治等諸多外向性連接關系。強調音樂教育在傳授音樂學科系統(tǒng)知識與理論之外,還要從個體生命、人類歷史的廣闊平臺和深厚背景之中領悟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和人性內涵。當今,聲樂表演者有聲無情,鋼琴演奏者有技無藝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這與我國音樂教育的藝術文化(或審藝)與音樂文化的缺失不無關系。相反,成功的音樂表演與創(chuàng)作總是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音響制品《俄羅斯音樂祭》,作品從俄羅斯土地、宗教信仰、民間文學與傳說、戰(zhàn)爭等角度,制作了內涵豐富的巨作——“一部鳥瞰俄羅斯大國文化的電影巨制、一部見證俄羅斯歷史的音樂傳奇、揭示鮮為人知的帝國秘密、解讀俄羅斯不朽的音樂文化?!雹趯а?西蒙·布勞頓、巴里·加文、彼得·韋斯特,特邀主持、指揮:瓦列里·杰吉耶夫,演出:俄羅斯馬林斯基大劇院、基洛夫管弦樂團、基洛夫歌劇院、基洛夫芭蕾舞團?!抖砹_斯音樂祭》唱片數(shù),4 ISRC (中國),CNF120500040介質DVD。同樣,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及其結構也應該而且必須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悠長的文化歷史、人文情感、宗教信仰中才會有生命力和藝術魅力,才能服務于中國社會和廣大民眾。總之,音樂文化價值觀有助于夯實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民族文化根基。
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要建立在有選擇、有目的傾向的價值觀念上,以創(chuàng)造、審藝、文化的音樂教育價值觀念引領和貫穿于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理論與實踐當中。這樣,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才能真正確立。
任何教育體系都是在一定教育主張指導下的教育理想的現(xiàn)實化實踐體系。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是需要理性和嚴密的理論支持,以共同理論指導教育教學有序、高效地展開,客觀而真實地審視、評價,適時而恰當?shù)卣{整的完整系統(tǒng)。為保障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完整系統(tǒng)的構建,應探尋確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jù)——藝術觀、學術觀、教育觀。
首先,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需要藝術觀。
藝術是以創(chuàng)造為基本前提和內核的人類情感與觀念的外化文化。蘇珊·朗格為“藝術”下的定義是:“一切藝術都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現(xiàn)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盵7]奧班恩認為“創(chuàng)造等于藝術的論斷,應該成為所有致力于建立某種藝術觀念的基礎。”[8]人類為表達情感和觀念的需要,一方面要求藝術不斷突破已有的創(chuàng)作原則和創(chuàng)作技法而另辟蹊徑,另一方面就是徹底解構藝術創(chuàng)作觀念,實現(xiàn)全新的創(chuàng)造表達??傊?藝術觀就是確立藝術是思想觀念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的觀念,并以此為支持理念在藝術學整體框架中考察各門類藝術的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和教育活動。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建構也不例外。以藝術觀引領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是強調音樂教育要始終在藝術觀指導下,尋取更豐富、更貼切、更多可能性的藝術化表達,更自主、自覺地探索藝術創(chuàng)造的途徑與方式,更寬容地認識和讀解紛繁多樣的藝術形態(tài)及其背后的文化屬性和多元文化價值觀念。
其次,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需要學術觀。
學術是研究專門學科知識與系統(tǒng)理論的所有思維活動和結果的總稱,包括學術意識、學術精神、學術研究、學術方法、學術思想、學術理論、學術評價等內容。藝術學術是學科學術的一種,是關于藝術的起源、本質、價值、功能、形態(tài)、發(fā)展、變遷等內容的理性思考和智慧總結,是藝術學學科體系中的有機組成,具有學術的一般屬性,即藝術學術的理性、藝術學術的價值觀念性、藝術學術的專門性、藝術學術的思想性等。藝術學術的本質屬性是以感性為基礎、經(jīng)理性運思而復歸感性的藝術思維活動。藝術學術觀就是明確藝術領域的理性思維,樹立從事藝術活動的精神追求和信仰,規(guī)范關于藝術的專門知識和理論。藝術學術觀尤其強調在藝術認識、理解、創(chuàng)造活動中,藝術理性對感性的調控和牽引,以及藝術感性范式的理性追求目標。從而避免發(fā)生藝術活動中忽視感性的空洞的藝術理性和忽視理性的隨意的、個體經(jīng)驗式的藝術感性等行為。因此,一方面,探尋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不能缺失學術引領,另一方面,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要在學術觀引領下形成現(xiàn)實、具體的學術精神和學術行為。即強調音樂教育要始終在學術、藝術學術關懷下切入、展開和評價音樂教育教學。
最后,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需要教育觀。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發(fā)現(xiàn)人的素質,培養(yǎng)人的素質的社會化活動。尤其學校教育更是包括教育目的、課程、教法、學法、評價等系統(tǒng)完整的內容。一句話,教育是促進人的道德品質、知識技能、生理心理成長的社會化活動的總稱,其本質是促進人的成長。無論從學理,還是現(xiàn)實需要來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都需要有特定教育觀的引領。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教育觀,筆者界定為合樂成長教育觀念。音樂教育應該是“合樂教育”的形態(tài)。合樂教育就是指音樂教育體系中教與學雙方愉悅、合作實施的育人行為。合樂教育思想則是指音樂教育實施教與學雙方愉悅、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育人理念。其內涵:一是強調構建師生彼此良好合作的人際關系;二是強調實現(xiàn)教學活動彼此快樂的工作關系;三是強調打造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彼此共同成長的價值關系。[9]無論什么樣的教育觀念都是要確立一切為了學生成長的理念。即遵循學生成長的生理和心理規(guī)律,遵從教育的規(guī)律,關照學生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播觀念、影響學生,從而實施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有學者指出“人是音樂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盵10]人的需要、人的創(chuàng)造、人的成長是教育的根本,也是音樂藝術教育確立和開展的根本,是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起點和歸宿。
總之,在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中,教育觀是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目標原則理論,藝術觀是本體內容理論,藝術學術觀是手段理論和評價理論。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才能奠定厚實的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整體理論基石。進而在不斷吸收中國本土化音樂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借鑒世界音樂教育理論成果,逐步形成中國自己原創(chuàng)的音樂教育理論,最終構建起具有中國品質的音樂教育體系。
如果說創(chuàng)造、審藝、文化等音樂教育價值觀是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方向,教育觀、藝術觀、學術觀等理論是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基石,那么,教育模式則是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實施框架。也就是說,探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教育模式的構建是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必由之路。因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理論的抽象性與實踐的具體性、理論的一般性與實踐的特殊性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二者之間有一定距離,二者之間的轉換需要一定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袄碚?尤其是基本理論同實踐之間,是有一定距離的。理論要轉化為實踐,要受許多條件的制約,要經(jīng)過一定的中介環(huán)節(jié)?!薄耙匾暯鉀Q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條件問題,要重視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設中介橋梁?!盵11]模式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一種中介類型。模式是一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是以理論為基礎而指導操作實踐的程序,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起到“溝通理論與實踐,既能促進理論的提高,又能促進實踐的發(fā)展”[12]8的作用。教育模式則是指教育者依循一定的教育學理將具體教學實施行為予以簡約標準化集成的樣式。一方面,教育模式在教育理論指導下,概括出教育過程和方法的特點,為教育實踐提供便利、簡明的行動方式;另一方面,教育實踐的成功經(jīng)驗,呈現(xiàn)出鮮明、突出的規(guī)律性特點,又豐富了教育理論。特定的教育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更大規(guī)模地組織有效教育傳播活動。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必然涉及到關于中國音樂教育模式的問題。因此,探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教育模式的構建是完善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必經(jīng)途徑。
探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模式,首先,要認知和確立教育模式的搭建原則與方法。教育模式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提取特征、認識過程、合理分類、窺視整體、形成結構?!盵12]2比如,以強調音樂審藝教育為核心的中國音樂審藝教育模式研究。首先,第一步要以模式的視角從審藝學理論中提取審藝教育的特征。審藝學理論強調音樂教育具有領悟、判別、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自認或被認為”藝術感知覺的作用,其本質特征是對藝術的“自認或被認為”的拷問。這種拷問,在內表現(xiàn)為賦予意義的藝術心理:解讀或判別,在外表現(xiàn)為命名的藝術行為:命名或反應。因此,審藝教育的特征的構成要素就有解讀和命名兩個核心要素。這便是第二步:分析特征的構成要素。第三步:認識審藝教育的過程。審藝的過程包括感知覺體驗、解讀性地判別、反應式地命名、創(chuàng)造等。然后,對構成審藝教育特征的要素進一步分類。最后,形成審藝教育的整體結構:感知覺體驗→領悟性認識→解讀性判別→反應式命名→臨摹性表現(xiàn)→個性化創(chuàng)造→展示性評價。由審藝教育模式的構建研究可見,從教育理論出發(fā),提取其特征及其構成要素,分析過程,進行整體結構的歸納,是形成一定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教育模式的重要方法。除了這種方法之外,從學理上講,搭建中國音樂教育模式的方法是多樣的,隨著搭建方法運用的不同,所搭建起的中國音樂教育模式也可以有很多種。比如,以音樂文化教育為核心可以搭建中國音樂文化教育模式(背景→思想→閱讀→實驗→指導)[12]83、以訴求音樂文化創(chuàng)造教育為核心可以搭建中國音樂文化創(chuàng)造教育模式、以訴求音樂學科結構論教育為核心可以搭建中國音樂結構教育模式(獲得→結構→轉換→發(fā)現(xiàn)→評價)[12]66、以追求音樂直覺教育為核心可以搭建中國音樂直覺教育模式(直覺→聯(lián)結→構造→美的系統(tǒng))[12]74、以重視音樂學術教育為核心可以搭建中國音樂學術教育模式(原理→結構→方法→能力)[12]81、以訴求音樂系統(tǒng)文化教育為核心可以搭建中國音樂系統(tǒng)教育模式(整體→歷史→結構→變換→整體)[12]70等。多種模式構建方法的探索和多樣教育模式運用形成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模式的有機組成部分。
探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模式,最后,要遵循模式研究的變換原理、孕育原理、包容原理,在多層次性、多樣性、循環(huán)與更新中不斷調整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模式。模式研究的變換原理指模式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區(qū)別又互相聯(lián)系,能反饋調整不斷變換。模式研究的孕育原理指模式是在開放、發(fā)展、進化過程中不斷走向有序、完善的。包容原理指多種相關模式相互包容,綜合成整體結構。遵循模式研究原理就是要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完善構建音樂教育模式。因此,筆者主張以自主吐納、運行優(yōu)效為原則積極探尋有“中國”性質的中國音樂教育模式。即,音樂教育實施的個體或群體應積極地在一定的教育環(huán)境和條件下,根據(jù)一定的教育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并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改進,逐步形成符合當?shù)靥厣闹袊魳方逃J郊捌涮厣w系。
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業(yè)?!懊鞔_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探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維度”是目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建構的急迫任務目標。然而,充分認識建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前景和現(xiàn)實困境也是現(xiàn)實的任務。
首先,構建具有“中國”性質的音樂教育體系的愿景是美好而可行的。這種美好的追求廣泛表現(xiàn)在師生對教育教學的改革嘗試之中。比如,在日常教學中以中國藝術歌曲演唱的典型范例帶動培養(yǎng)學生自如、自由的音樂表現(xiàn)能力,在音樂會曲目上突出展示師生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成果,在對外交流演出中,推出具有院系特色的品牌性節(jié)目,在教師隊伍中培植的具有草根文化的教學名師等等。這些不懈的教育教學改革,是我國音樂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本土化音樂教育的集體主動和自覺,這種集體自覺尚需努力向前邁進一步,形成更為理性和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體系。也就是說,在多元文化價值理念流行的當下語境中,主張?zhí)綄け就粱囊魳方逃w系是正當?shù)谋仨氁蟆R虼?于此主張“明確定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性質”是首要的當務之急,是一種正確的音樂教育學術認識和定位??梢灶A見,在不久的未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必將建立。
其次,當下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現(xiàn)實困難不少。其一,如何統(tǒng)一音樂界對于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必要性認識。其認識是否統(tǒng)一是影響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關鍵因素。21世紀初期的人們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音樂及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道路之后,對待構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問題,既有積極、樂觀的倡導者,也有消極等待的觀望者。因此,如何統(tǒng)一對促進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建構的認識就成為了一個最大的現(xiàn)實問題。如果統(tǒng)一了促進構建的認識,就可以既注重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客觀現(xiàn)實情勢,又更加關注中國現(xiàn)當代社會人們對音樂教育的期待和需求,并給予客觀理性地分析,順勢而動地建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因為創(chuàng)造音樂和消費音樂的是受到特定社會政治、經(jīng)濟形態(tài)制約的、包括廣大音樂家在內的億萬民眾。在由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經(jīng)濟、社會生活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社會主流群體的審美選擇和民眾實際的審美需求,則是決定中國音樂未來走向的主導力量,而不是少數(shù)根據(jù)自己的職業(yè)習慣和立場去評說歷史和現(xiàn)狀,或依照自己的學識和意念去預測未來的音樂理論家?!盵13]其二,如何正確認識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音樂內涵。對于中國音樂的“中國”性質的認識偏頗也是影響和制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的現(xiàn)實因素。有人認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必須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基礎之上,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視為一成不變的靜態(tài)“化石”納入現(xiàn)代音樂教育體系當中。不變是不可能的。筆者認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內核事實上就是現(xiàn)當代中華民族精神和主體性格。因此,我們應該在守候人文、守候民族、守候當下的基礎上,合于情、合于理地展開中國音樂教體系的建設和研究工作?!爸袊魳肺幕褪恰袊说囊魳肺幕?。它由中國人所創(chuàng)造,為中國人所擁有,它既有傳統(tǒng)的,也有新生的,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發(fā)展而來的,也是要發(fā)展下去的。我們并不在乎它是怎樣的形式和風格,也不介意它融合了哪些外來的因素,只要它能夠有效地表達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能夠有機地成為中國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就可以認定它是中國的音樂文化?!盵14]總之,只有正確認識了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中國”音樂內涵,才能完善地建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此外,音樂人才和音樂教育學術的欠缺、音樂教育相關運行機制與評價的不周性,都是影響和制約中國音樂教育體系建構的現(xiàn)實因素。
總之,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構建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時沖動就能夠完成的任務,它是中國音樂教育的理想和目標。人活著不能沒有理想。中國音樂教育體系應該成為一代一代中國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并在現(xiàn)實的教育中不斷實踐和完善。其實,這既是中國音樂教育現(xiàn)實的需要,也是中國音樂教育理想的召喚。
[1]張道一.我所希望的藝術學界[M]//王廷信.藝術學界:第1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5.
[2]孫繼南.中外名曲欣賞[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163.
[3]王耀華.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之得失[J].音樂研究, 1994(2):10-17.
[4]趙宋光,金湘,喬建中,等.“新世紀中華樂派”四人談[J].北京:人民音樂,2003(8):2-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楊燕迪.再談貝多芬作品106的速度問題——回應朱賢杰先生的質疑[J].鋼琴藝術,2005(12):3-9.
[7][美]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滕守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75.
[8][澳]德西迪厄里斯·奧班恩.藝術的涵義[M].孫浩良,林麗亞,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7.
[9]任也韻.慰藉心靈的俄羅斯藝術教育[J].藝術評論,2009 (6):54-61.
[10]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J].中國音樂學,1991 (2):16-21.
[11]潘懋元.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必須更好地為實踐服務[J].高等教育研究,1997(4):4-7.
[12]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
[13]王安國.中西并存,互用互補——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發(fā)展道路的回顧與反思[J].人民音樂,1999(4):18-19.
[14]邢維凱.全面的現(xiàn)代化,充分的世界化:當代中國音樂的必由之路[J].中國音樂學,1997(4):26-43.
The Dimen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usic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REN Ye-yun
(College ofArt&Communication,BeijingNor 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rt Science,both the reform in music education and the completion of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 have found new opportunities.The new opportunities also bring new tasks,amongwhich,to clarify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to explore the dimension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and to be aware of both the brightprospects and the potentialpredicaments are the urgentones.To undertake the urgent tasks,rebuilding the value ofmusic education,establishing the basis of the theory,and setting up the mode for the music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are the proper access.In brief,it is the ideal and goal to construct Chinese music educational system.
chinese music education;system 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dimension
J60
A
1008-2395(2010)04-0068-05
2010-04-19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07JZD0032)“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建設研究”成果
任也韻(1968-),女,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講師,音樂學碩士,主要從事藝術學理論、音樂藝術理論和音樂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