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新
濟南園林特色初探
崔家新
近年來,濟南在加快城市建設、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時,在挖掘地域特色、提升創(chuàng)新、強化生態(tài)建園方面加強探索,形成了濟南園林的特色:一是做足泉水文章,彰顯泉城園林魅力;二是因地制宜強化濟南園林的地域特色;三是加強生態(tài)園林建設,打造富有生機的濟南園林;四是挖掘歷史文脈,提升泉城園林品位。
濟南園林;特色;泉城
作為有著9千萬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濟南,這幾年在加快城市建設、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時,在挖掘地域特色、提升創(chuàng)新、強化生態(tài)建園方面加強探索,建設了一大批諸如大明湖擴建工程、第七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園博園、經十東路綠化、旅游路綠化工程、玉繡河綜合整治工程、燕山立交健身廣場建設等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的優(yōu)秀園林作品,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領導和專業(yè)人士的高度評價,形成了濟南園林的特色,奠定了濟南園林在行業(yè)中的地位。
濟南是著名的泉城,泉水眾多,全市范圍內已經發(fā)現的泉水有733處,僅在古城區(qū)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龍?zhí)?、珍珠泉為首的四大泉群就有泉?36處之多,泉水成為濟南最重要的名片,因泉而生的泉水文化更是濟南特定的文化品格和主旋律。正如北京的“皇城文化”、蘇州的“私家園林文化”、杭州的“山水園林文化”、西安的“古城文化”一樣,“泉水文化”是最能代表濟南城市個性的泉城文化,也是濟南園林發(fā)展的重要依托。為充分保護利用好這些泉水資源,發(fā)掘泉水文化,我們結合大明湖擴建工程和環(huán)城河通航前期工程,將護城河沿線的黑虎泉、解放閣、泉城廣場、趵突泉、五龍?zhí)?、大明湖有機結合為一體,把黑虎泉群、趵突泉群和五龍?zhí)度喝笕颠B為一體匯入大明湖,在盤活了泉水的同時,又改善了大明湖的水質,提升了景觀質量,讓晶瑩剔透的泉水露出了面容,實現了“船在河中行,泉在石上流,人在畫中游”的意境,形成了一條泉、河、湖為一體,獨一無二的泉水游覽路線,使游客從只能陸上觀泉變?yōu)榭伤嫌斡[和觀泉,真正感受到濟南的泉水魅力和人文景觀,在增加泉水使用價值,豐富泉城旅游內容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濟南的城市環(huán)境和城市品牌,強化了城市景觀特色。
另外,許多濟南市民有用泉水煮茶、做飯的習俗,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護城河周邊居民提著水桶排著長隊在泉水出口接水,既影響了游客對泉水的觀賞效果,又帶來了安全隱患。為使市民和游客更安全、方便、文明地親近泉水,享用泉水,我們結合護城河環(huán)境景觀改造,在趵突泉、黑虎泉、五龍?zhí)兜热鄹浇鼘iT設置飲水點,另外還計劃結合東護城河通航工程建設泉水浴場,使泉水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時,又使之真正成為濟南泉水文化和城市景觀的重要一環(huán)。
與此同時,我們還劃定了泉脈保護區(qū)范圍,編制了《濟南市名泉保護總體規(guī)劃》和《泉城特色標志區(qū)泉水環(huán)境保護規(guī)劃》,為今后護泉保泉,也為濟南泉水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為加大名泉宣傳力度,弘揚泉水文化,我們通過新聞媒體評選出新濟南七十二名泉,在泉城公園設置泉文化長廊,在大明湖標志性建筑——超然樓設濟南名泉展,還計劃建設濟南泉水博物館。今年濟南名泉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泉水為主題的申遺項目,意味著濟南的泉水正逐步走向世界。另外,我們還進一步加強對泉水出露點、地下水脈、地表溪渠以及周邊景觀的保護和疏理,對部分環(huán)境較差、缺乏保護的泉眼、泉池進行清理,立泉碑,修泉池,使它們重見天日。我們現在已完成了對王府池子、百花洲、硯池等重點水系的清淤、整治、護欄維修,完成了對迎仙泉、濯纓泉的泉碑安裝,下一步將陸續(xù)對34處名泉進行立碑維護。泉水是濟南園林的靈魂,我們堅信“清泉石上流”的自然景觀將會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泉水將成為濟南園林最具特色的景觀。
由于濟南南北高差較大,周圍多山,地理條件比較復雜,不同的園林項目所處的地形、地勢都有較大差別,并各有特點。因此,我們針對不同項目認真分析其地理特點,不拘于現狀,因地制宜、因形隨勢,盡量利用各自地形條件,或形成圍合,或形成地形起伏,營造出各具特色的園林景觀。例如旅游路西段佛慧山段的處理,就打破了傳統(tǒng)整齊劃一的模式,陡峭處就依山就勢運用假山石做擋土墻,通過攀援植物做垂直綠化達到了山體與道路的完美結合,有些地段臨近千佛山風景區(qū)山體,則在前側做微起伏地形,形成山體的延伸,有機地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形成渾然一體的山林效果,真正達到了“山在城中、車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絕佳景觀效果。在玉繡河綜合整治工程中,對于過高的堤岸以及沿河管道用垂柳、大葉女貞、薔薇、迎春等喬灌木進行有效遮掩,形成綠樹夾岸的景觀;部分河段采用自然石疊水,與堤壩功能相結合,形成多處小水面、小瀑布;有些河段將臺階延伸至復式河床,使人們能夠臨河觀水,增強親水性。
適地適樹是我們在園林中貫徹“因地制宜”原則的另一個方面。濟南南部山區(qū)土層薄,干旱缺水,我們在這些區(qū)域的園林綠化中就大量選用耐干旱瘠薄的鄉(xiāng)土樹種,如刺槐、黃櫨、側柏等,形成石灰?guī)r山地特有的植物群落景觀,如千佛山、紅葉谷風景區(qū)以及園博園就以側柏、黃櫨、火炬樹為基調樹種。濟南北部地區(qū)(包括老城區(qū))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我們在樹種選擇上以耐水濕的樹種為主,如垂柳、水杉及各種水生花卉等。在眾多水生或濕生植物中,尤其以市樹柳樹、市花荷花最負盛名,古人形容濟南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當然除了柳樹、荷花,其它水生或濕生植物如水杉、白蠟、睡蓮、蘆葦、蒲草、水葫蘆等也被廣泛應用。在大明湖新建區(qū)域,我們就大量種植水杉、柳樹等耐水濕樹木和眾多品種的草本水生植物,并且注重與駁岸地形、山石的搭配,成為大明湖獨具一格的臨水生態(tài)景觀,形成了北方少有的“江南水鄉(xiāng)”景觀。
在山體的細節(jié)處理及山石的具體應用上,我們也進行了探索。由于濟南周邊所產青石(北太湖石)不似江南太湖石那般通透精巧,富有孔洞,且其體塊較大,有紋理,整體感較強,故濟南園林沒有一味追求南方造園中“懸”、“垂”、“挑”等復雜手法,而是在造園中追求平和、協調、自然,立面不過多追求,少起伏,多用一些較簡單的疊石技法,如“安”、“連”、“接”等手法進行處理。環(huán)城公園五連軒周邊的假山,趵突泉公園內的假山,中山公園的朝華亭旁的假山以及輯風亭周邊的假山成為濟南園林中假山疊石的典型代表。另外,在園林的地形處理中,以土包石,局部以石護土,橫臥使用較多,紋理通順,來龍去脈都有交待。如大明湖為處理地面與水面的高差,用臥石擋土,再在臥石周邊栽植些薔薇、連翹、衛(wèi)矛等盤繞植物,使假山石若隱若現,非常自然,而不是僅靠山石的堆疊取勝,更注重山石與植物的搭配、協調。
園林是惟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礎設施,因而生態(tài)建設是一個城市乃至園林發(fā)展的永恒主題,缺乏生態(tài)理念的園林注定是沒有生機和活力的。為了使?jié)铣鞘协h(huán)境和園林景觀更生態(tài)化、科學化,我們在植物配置、透水鋪裝等方面下大力氣,打造富有生機的生態(tài)園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園林綠地植物配置中,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綠地的生態(tài)效益,滿足人們對綠色和綠陰的需要,我們充分貫徹適地適樹的原則,盡量多栽植大喬木,營造片林。由喬木形成的片林不僅生態(tài)效益高,而且冠大蔭濃,在有效提高綠量的同時,還可以在樹下設置供人休憩的舒適空間,如英雄山林下健身場、大明湖林下健身場等。同時成規(guī)模的片植也能有效劃分空間,充分展示植物的觀賞特性,使植物的景觀層次更清晰,如紅葉谷大片栽植的黃櫨、火炬樹構成了紅葉谷的主調色葉樹種,大明湖岸邊的柳樹、水杉構成美麗的湖邊林緣線。有些地方為豐富植物群落的層次,發(fā)揮耐蔭植物的作用,還在部分喬木下栽植了金銀木、珍珠梅、丁香、膠東衛(wèi)矛等耐蔭灌木,并用扶芳藤、麥冬、繡線菊等耐蔭植物做地被,大量減少了草坪和綠籬的鋪設面積,在減少了養(yǎng)護成本的同時促進了植物群落生態(tài)效益的最大化。如泉城公園的地被以麥冬為主,園博園則大面積種植了地被石竹、紅葉酢漿草、萱草、馬藺、玉簪等宿根花卉。另外,我們對道路及場地鋪裝也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對一些不上車的游覽道路,我們主要采用干鋪石材、透水磚、砂石路等生態(tài)透水的材料和鋪裝方式,以增加路面的透水性、透氣性,為周圍植物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立地條件。如市區(qū)部分道路兩側人行道、園博園的主門廣場、天圓地方廣場都大量使用了透水混凝土、塊石干鋪、透水磚干鋪的生態(tài)鋪法;英雄山上山游覽路大量運用了砂石路面;大明湖的停車場以及小游園路則采用了嵌草鋪裝的方式,而二級路都采用了石材干鋪的做法。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泉水承載了濟南這座古老城市的生命,也孕育了像李清照、辛棄疾這樣彪炳史冊的歷史文化名人。濟南作為山東省省會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9000年人類居住史和4600年的建城史。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生活或游歷于濟南,留下了許多贊頌濟南的不朽篇章、妙詞佳句和典故,許多老街巷、老建筑成為這些濟南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
大明湖擴建區(qū)域位于濟南市老城北側,是大明湖風景區(qū)和明府城的過渡。在大明湖擴建拆遷過程中,我們與文物部門緊密合作,對有保留價值的老建筑或保留修繕,修舊如故,或遷建整合。在景區(qū)規(guī)劃建設中,我們還注重保留原有街巷肌理,使其轉化為景區(qū)道路,并保留原有老湖岸線和大樹,對這些元素進行梳理整合,使這些保留下來的城市文化元素與園林景觀功能有機地融為一體,大大豐富充實了景區(qū)的文化內涵和景觀。
對大明湖擴建范圍內保留老建筑的修繕用料,首選原有的舊石料,對拆遷出來的各種舊石料、石雕、磚雕、木雕等構件進行編號全部重新使用。按新舊結合、修舊如舊的思路,使修繕的8組民居既保留了老濟南民居的古樸厚重風格,又融合了園林仿古建筑的元素,如秋柳人家、東玉斌府、舒同書法館、老舍紀念館等。一些保留的老街如司家街、秋柳街、曾堤等的路面也都是用現有的老石板鋪成的。如果舊材料不夠,我們專門到其它地方去收購,并做到舊材料與新材料結合使用。大明湖擴建區(qū)新建景觀橋28座中,我們對大部分橋的橋面、臺階等重點部位選用了舊石材,而秋柳橋更是從別處整體遷建過來的舊橋。
對于老街巷、老建筑的使用,我們專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論證策劃,結合文化展示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如擴建后的大明湖“明昌晨鐘”景區(qū),主要歷史遺跡有鐘樓遺址、明湖居、司家院、司家碼頭等,我們將其用作市民聽書、看戲、休閑健身的場所,人們在此休閑娛樂的同時還可感受到泉城的文化古韻;秋柳人家位于原秋柳園街11號“王家大院”,這里曾是一處世代行醫(yī)的老宅子,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制,現在室內按照傳統(tǒng)中藥經營、生活的風格進行設計布展;將東玉斌府6#規(guī)劃為老濟南婚俗文化館;將閣子前街15#規(guī)劃為舒同書法館等等。這些做法使泉城文化在景區(qū)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達到了老城文化與景區(qū)建設的完美結合,游客在游覽中能夠體會到濟南傳統(tǒng)的文化縮影,故大明湖景區(qū)的建設贏得了省內外游客和專家領導的一致好評。另外,我們還根據史書記載,結合護城河通航工程在五龍?zhí)豆珗@擴建區(qū)域新建了秦瓊府,展示以唐代開國武將秦瓊為主的文化內容;趵突泉是濼水的源頭,傳說中舜曾琴瑟于濼水之濱,所以我們在趵突泉邊建有娥英祠景區(qū)以紀念舜;為紀念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趵突泉公園東部建有李清照紀念堂等等。
(責任編輯 孔祥敏)
book=366,ebook=366
崔家新,2010年濟南市第一期處級公務員任職培訓班學員,濟南市城市園林綠化局規(guī)劃建設處處長(郵政編碼250001)
X21
:A
:1672-6359(2010)03-01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