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暉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64
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10月產后出血共69例,占同期分娩總數的2.04%(69/3380),產婦年齡19-42歲。經產婦51例,初產婦18例。雙胞胎3例,有人工流產史52例,孕周37-46周,出血量500-2800ml,休克9例。
對本院婦產科2003年1月—2008年10月產后出血69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依據《婦產科學》第七版中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病例選擇的標準為產后24小時至少一次性大出血或持續(xù)、間斷出血至中等量。
子宮收縮乏力51例,占73.91%;軟產道損傷6例,占87%;胎盤因素11例,占15.94%。其中前置胎盤6例,胎盤粘連或部分植入5例,血小板減少癥1例。
子宮收縮乏力51例,其中陰道分娩31例(巨大兒3例),剖宮產20例(巨大兒2例),軟產道損傷6例(其中正常分娩4例,剖宮分娩2例),胎盤因素11例(正常分娩4例,剖宮分娩7例)。
產后2h內出血57例(82.61%),產后2-10h出血12例(17.39%)。
產后出血大多數發(fā)生在產后2h內。出血發(fā)病原因分別為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
產后出血主要病因是宮縮乏力、胎盤、胎膜滯留,針對出血病因進行預防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積極治療妊娠并發(fā)癥和合并癥,合理選擇剖宮產切口等措施,防止產后出血的發(fā)生。
4.1.1 子宮收縮乏力子宮收縮乏力是引起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任何影響子宮收縮和縮復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
4.1.2 胎盤因素胎盤因素引起的產后出血主要原因為胎盤剝離不全、胎盤粘連、胎盤部分植入、胎盤滯留、胎盤嵌頓、胎盤胎膜殘留。
4.1.3 軟產道損傷主要原因陰道宮頸裂傷,陰道壁血腫。
4.1.4 凝血功能障礙任何原發(fā)或繼發(fā)的凝血功能異常均可引起產后出血,產后并發(fā)癥如胎盤早剝、死胎、羊水栓塞,嚴重的重度高血壓子癇前期可引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引起出血,產婦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等因凝血功能障礙可引起產后出血。
4.2.1 宮縮乏力的預防
嚴密觀察產程,加強產程護理,宣傳分娩的護理常識,解除產婦思想顧慮,使之與醫(yī)護人員配合,注意休息、飲食,避免過分體力消耗,使產程延長。正確使用產程圖,加強產程觀察,及時采取措施,有效縮短產程;妊娠末期。避免第一產程過早地使用腹壓,如過早地有排便感,應注意有無頭盆不稱,確診胎方位,并給予及時處理,避免多產。
4.2.2 胎盤因素的預防
正確處理第三產程,胎盤未剝離前,不應揉擠子宮或牽拉擠帶。適當使用宮縮劑,胎盤粘連發(fā)生率約0.5%,其預防主要在于早期發(fā)現(xiàn),如:多胎,子宮有手術史,人流術史,孕期出血和使用保胎劑(黃體酮)都是引起胎盤粘連因素。對具有以上因素最好嚴密觀察,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行人工取胎盤術,嚴重者手術切除子宮,則可有效地避免失血過多;胎盤娩出要仔細檢查胎盤胎用膜是否完整,有無殘留等。
4.2.3 合并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預防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由于全身小動脈痙攣引起血管阻力增加,內皮細胞損傷,通透性增加,同時全身小動脈痙攣等各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微血管受損以及血管脆性增加,易產后出血。
4.2.4 軟產道裂傷的預防
宮口開全前勿使產婦運用腹壓,避免急產,以防產程進展較快,導致宮頸裂傷;第二產程時,正確保護會陰,使胎頭、胎盤緩慢娩出,避免軟產道裂傷,胎兒過大,陰道手術產時應行會陰側切術,陰道手術時常規(guī)行陰道檢查有無高位軟產道裂傷。
4.2.5 凝血功能障礙的預防
妊娠期注意觀察產婦一般狀態(tài),對患有貧血、血液系統(tǒng)疾病、肝炎,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者,要及時糾正。對不宜繼續(xù)妊娠且有產生出血可能的合并癥應在妊娠早期終止妊娠。對有可能發(fā)生產后出血史,剖宮產史應擇期住院待產,已確為胎盤早剝或死胎者應及早處理,注意預防凝血功能障礙。
[1]樂杰.婦產科學(7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2]馮中琴.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的配合[J].臨床醫(yī)藥實踐,2008,17(10).
[3]王紅日,余江.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防治[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