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燕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臘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形式邏輯的奠基人和生機論心理學的思想創(chuàng)始人。被馬克思稱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對古希臘的學術思想作了全面的總結,并有所發(fā)展。他也是歐洲歷史上對心理現(xiàn)象作過全面系統(tǒng)描述第一人。亞里士多德的時代是希臘古城邦奴隸制處于嚴重危機和瀕于崩潰的時代,也是馬其頓王國統(tǒng)一希臘的全勝時代。他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城,其父是馬其頓國王的御醫(yī)。他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柏拉圖學院學習長達20年之久。此后,他到小亞細亞一帶講學,當過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創(chuàng)辦呂克昂學院。他一生建樹頗豐,著作宏富。其中《論靈魂》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心理學專著。該書概述了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觀點,并提出了對心理本質和功能的見解,探討了對感覺、知覺、記憶、聯(lián)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現(xiàn)象的看法。此外還有《論感覺》《論記憶》《論夢》等心理學論著。
一般情況下,精神和情緒的體驗只是借助于人體的機制才能得到解釋,因為只有這些機制才會使人的這些體驗成為可能,所以心理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必然會考慮由生物學所提供的有關人體構造和機能會對個人的精神和情緒生活產生影響的大量事實。而亞歷山大德早就考慮到了身體與靈魂之間的相互關系。
亞歷士多德的身心關系與其老師,希臘的唯心論哲學家柏拉圖不同。柏拉圖明確的把時代精神和肉體區(qū)分開來,認為肉體的存在只是轉瞬即逝的外現(xiàn),而精神中理念則是永恒的,是普遍的和實在的。他把精神和身體的反應都看作是靈魂的作用,并將思維過程歸因于腦,將意志和膽量歸因于心臟,將欲望歸因于肝臟。而亞歷士多德認為靈魂是生命的原則和生活的動力,反對把靈魂視為物質普遍具有的特性的物活論觀點,主張靈魂是有生命體的特性和功能。認為靈魂是身體的一種特殊形式和活動能力。在亞歷士多德以前,不管是原子論者(認為靈魂是物質的變形),還是理念論者(認為靈魂是一種無實體的本質),都斷定靈魂和身體是相互獨立的。只有到了亞歷士多德,才在歐洲歷史上第一次提出關于靈魂和身體不可分性的思想。在他看來,靈魂是有生命物質吸收外部客體的特有方式,是觀念形式的物質運動。并把靈魂與身體的關系,形象地比之于“割”與“斧”的關系。
亞歷士多德將流行的生物發(fā)生的理論語喻為這樣一種概念,即墻是靠材料、工具和氣力鑄成的,而無需目的、計劃和建筑者貢獻的勞動,他宣稱,上帝(純粹的冥想)和自然不會胡亂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每一樣東西都是為了某個目的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的物質都是為了某一個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要實現(xiàn)一種功能而由彼此交互作用著的形和質所構成。從特殊類型的父母身上流出的生殖物質的功能是要生出同樣類型的子孫。既然世界上的物質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實在,而只是多種特征的結合,所以繁殖的結果照例都是些不理想的標本。亞里士多德說,自然在完成他的工作和達到它的目的上功虧一簣,因此產生出了柔弱的或無用的機體??墒?,大部分動物真的就是這樣繁殖出來的,那就是他們要能夠適應環(huán)境以及他們的生活情景和需要。亞歷十多的在解釋各種動物的腿、翅、和特有的防御器官的作用時指出,在動物繁殖過程中,眼睛的形成過程就是要變得能夠感覺到一定范圍的刺激,其中包括顏色。但是也有結構上的局限性,所以,要是所看到物體極其微小的話,那它的顏色就不再能看到。一個物體通過手的接觸可以被感覺到,但除非光線把這個物體與眼睛的直接接觸分開,那是不能直接看到的。
亞歷士多的關于遺傳的巧妙的推理存在謬誤。他斷言,精液由父親的血液產生,并且促使女人由她的月經里分離出胎兒來,這是一種在古代時期被普遍接受的理論。他不知道卵在繁殖中有什么作用。他相信植物和有些動物的天然繁衍。盡管他在許多需要討論的糾纏不清的遺傳問題上只做了開拓性工作,但他的前動物分類直到18世紀林奈的劃時代工作之前還沒有被超越過。
亞歷士多德對感覺的功能、本質、種類和錯覺等均有專門的論述。他將感覺定義為辨別的功能,把它視為生存的必要手段,如視覺能辨別黑與白,味覺能辨別甜與苦等等。有了這一天賦的感覺能力,才能在一定的距離內知覺對象,做出趨避動作。他認為,感覺是外物作用于感官所產生的印象或痕跡。猶如金戒指印在蠟板上的印紋一樣。他說,外物停止刺激使還可以留有印象如視覺后象,這就是質料離開后,形式還殘留。他把感覺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特殊感覺,即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視覺五種。其中,以觸覺作為最基本的一種,并已認識到觸覺是一種復合的感覺。味覺具有營養(yǎng)作用。聽覺、視覺、嗅覺都是距離感覺。他以為感覺接受的對象是有一定范圍的。聲音過小固然聽不見,過大了也聽不見。感覺和感官與外物相互作用的比率有關。比率適當就感到愉快,不適當則感到痛苦或者有害。一般感覺的程度是相對的。例如,嘗過強烈味道的味覺器官,就不能辨別輕微的味覺;受過強烈響聲刺激的耳朵就是暫時變聾;一只手接觸在比手硬的物體上就變得硬,處在比手軟的物體上就覺得柔軟。實際上,亞歷士多德在這里已涉及到感覺閾限、感覺的相互作用和適應、對比等心理現(xiàn)象。此外,他還作了一個試驗:將中指和食指交叉重疊,然后將一個小圓球放在食指和中指交叉間的中間,就會覺得接觸到的是兩個物體。這被稱為亞歷士多德錯覺,至今仍被心理學教科書所采納。另一類是共同感覺(共通感覺、共同感官),即執(zhí)行特殊感官的感覺以上,抽象思維以下的中間功能,包括感知“共同的感覺對象”,如運動、靜止、數(shù)目、形狀、大小、時間長短等;對感覺的自我意識,如記憶、回想、聯(lián)想、想象、睡眠和夢??磥砉餐杏X已不純屬感覺的范圍,前者是知覺的內容,后者則近似于意識。
在記憶的問題上,亞歷士多德對記憶的本質、過程、特性及其同回憶的關系等也有不少論述。他認為,記憶是所感知的事物留下印跡的再生。記憶有兩種特性:一是記憶的對象指向過去的東西,一切記憶均有失去的時間;二是記憶的對象總是和當前的知覺對象相聯(lián)系。他還以為記憶是被動的再生,是人和動物共有的。而回憶則是主動的再生,需要思考或推理,只有人類才有。他指出,回憶要依賴一些條件:(1)聯(lián)想有助于回憶,如利用相似、相反和接近的關系的聯(lián)想可幫助想起要回憶的東西。(2)情緒對回憶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如情緒激動會失去意志的控制,不能按照某種方向回憶;而愉快的情緒會提高記憶效果。(3)有組織的材料,比無組織的材料更便于記憶。
在想象問題上,亞歷士多德對想象的內涵及其與思維、夢的關系作了闡述。他認為,想象是視、聽事物不在場時所發(fā)生的意象。想象是感覺后的結果,是一切思想的基礎,是最高理性活動的條件。他還認為,做夢也是一種想象。雖然未直接接觸外物,但是夢中的形象卻既與醒時的感覺刺激的后效有關,又與夢者的生活環(huán)境和行為有關。所謂預兆只不過是巧合而已。
在欲動問題上,亞歷士多德還談到了欲望與情感、意志和動作的內在關系。他認為,欲望是心理活動的資源,也是情緒。因為它是由缺乏的不快開始而又滿足的愉快終結。他還描述了動作產生的過程。首先因缺乏之感引起對他的需要,然后產生需要的意象;意象引起追求的欲望,迫使有機體發(fā)出動作。他指出,像饑渴欲望得到滿足的行動是本能動作,而高級的意志行動有理性思維參與。
亞歷士多德認為通過思想交流的學習如何能應用于具體的事物和特殊實事的話,那就是最有用和最合適的了。這些事物和實事為發(fā)現(xiàn)真理和達到最為完美的、合理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亞歷士多德描述了兩種形式的推理:(1)從一般概念到特殊實事的演繹;(2)從特殊實事到一般概念的歸納。這兩種推理形式對于發(fā)現(xiàn)經驗和自然的事實是有效的、基本的方法。他對邏輯的分析勾畫出了正確推理原則的輪廓,依靠這些原則,就可以排除謬論和矛盾,并且發(fā)現(xiàn)和證明真理。
綜上所述,古希臘心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亞歷士多德在心理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墨菲認為,亞歷士多德主要有三項貢獻:(1)他建立了一個知識體系,關于靈魂的研究可在經驗論和唯理論兩方面都同關于活動的機體的研究發(fā)生關系。(2)他界說了靈魂的性質及其活動,使靈魂成為活躍的生物的一種表現(xiàn),而活躍的生物又是靈魂的一種表現(xiàn),根除了以前的靈魂和肉體的二元論。(3)他具體的描述和闡述了人類的經驗和行為,論述了青年、老年、男人、婦女、覺醒、睡眠、做夢、記憶、情緒、自制和人際關系等心理學問題。由此可見,亞歷士多德的主要功績在于,他糾正了前人關于萬物均有靈魂的物活論的錯誤觀念,堅持靈魂與身體的不可分性,把靈魂視為整個生命特有的形式和功能。此外,他提出的發(fā)生學觀點,心理活動的知、意二分法,聯(lián)想三定律及視覺后象、感覺閾限、感覺相互作用和適應、對比等心理現(xiàn)象對后來歐洲中世紀和近代心理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4-47
[2]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6-27
[3]胡永萍.亞歷士多德心理學思想述評[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5)
[4]賽繆爾.史密斯:主要心理學家的思想[M].青海師大教育系編,1989
[5]李漢松.西方心理學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