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宇新 廖春如
(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5)
基于供給和需求因素的獨立審計質量研究綜述
寧宇新 廖春如
(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5)
由于影響審計質量高低有眾多因素,審計質量具有不可觀察性和不可比性,使得對審計質量的評價和判斷陷入眾說紛紜的狀況。本文分別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考察影響審計質量的相關因素,通過對審計質量文獻的梳理來明晰審計質量研究的線索和角度,為拓寬和加深審計質量研究思路提供理論基礎。
規(guī)模 質量控制 行業(yè)專長 股權結構 董事會特征 法律訴訟
獨立審計質量反映了獨立審計活動執(zhí)業(yè)水平的高低,同時也是獨立審計活動達到社會公眾——投資者期望目標的反映,高的獨立審計質量增強了社會公眾對資本市場的投資信心。然而,決定審計質量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審計質量的不可觀察性,不具有可比性,使得審計質量的評價和判斷,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宭境。會計師事務所規(guī)模、品牌是否應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大的事務所,無論是境內,還是在境外,是否意味有著一致的高質量審計水平?獨立審計準則常常被作為審計質量是否達標的技術標準,然而,遵守獨立審計準則是否可以說明有著較高的審計質量?審計過程的異質化特征、審計結果的高度一致性1,使得人們難以通過審計報告來評價審計質量優(yōu)劣。審計質量的歧義性,直接導致審計質量研究結果的多樣性,即同一研究主題,研究者往往得出不一致結論(易玄,謝志明,2007)?;谏鲜鲈?,筆者認為應該從供給和需求因素的共同作用分析審計質量的高低。
(一)供給角度考察影響審計質量的相關因素 從供給角度考察影響審計質量的因素包括:
(1)會計師事務所特征。會計師事務所特征有事務所規(guī)模、組織形式、地域和職業(yè)聲譽。吳水澎、李奇鳳(2006)以抑制企業(yè)盈余管理能力作為衡量審計質量的指標,采用2003年的數據,并通過兩步回歸法控制自選擇偏誤,研究發(fā)現(xiàn)國際四大和國內十大,國內十大和國內非十大之間審計質量存在顯著差異。持有類似觀點的王泳梅和王鵬(2006)以1998年至2002年深滬股市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分析“四大”和“非四大”公司的市場認同度差異,發(fā)現(xiàn)市場更認同“四大”的審計質量。從而說明事務所規(guī)模和審計質量之間的正向關系。二是會計師事務所規(guī)模與審計質量沒有相關性。有的學者并不認同事物所規(guī)模和審計質量之間的正向相關性,劉運國等(2006)以滬深股市2002年至2004年公開披露的3544個年報為樣本,發(fā)現(xiàn)審計意見和“四大”公司之間不存在統(tǒng)計上的顯著正相關,說明“四大”和“非四大”在審計質量上沒有顯著差異。類似的有劉愛松和劉國常(2008),采用證券市場上2001年至2005的數據,從可操縱性應計利潤市場定價為角度,實證分析了事務所規(guī)模和審計質量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規(guī)模較大的“九大”事務所未能提供比非“九大”更高的審計質量。李海燕,謝寧(2010)以被審計公司股權代理成本作為審計意見的計量指標,發(fā)現(xiàn)“大所”并沒有提供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三是會計師事務所規(guī)模和審計質量關系是“相機選擇”的結果。持有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不能單純的認為規(guī)模大,就意味著審計質量高,或者反之規(guī)模與審計質量毫無關系。規(guī)模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是建立在一定環(huán)境因素上的。王良成、韓洪靈(2009)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對不同盈余管理公司,表現(xiàn)出不同的審計質量,大所對配股公司盈余管理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大所對非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抑制與非大所相比沒有顯著差異。劉峰(2007)等用穩(wěn)健性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分析得出國際四大的審計質量還低于國內所。對此,王玉蓉(2009)等解釋為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市場集中度低,會計師事務所規(guī)模對審計質量的影響作用不是很明顯。存在不同觀點,可能是由于從不同角度研究,或取不同截面的數據,導致研究結果沒有可比性。理論上從會計事務所組織形式的演變、各國的選擇、法律風險等方面因素,可以認為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和審計質量有密切關系,其中合伙會計師事務所具備提供更高審計質量的動機(逯穎,2008)。呂鵬,陳小悅(2005)采用序貫博弈模型,分析了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發(fā)現(xiàn)當審計市場中買方有很強的市場勢力時,將注冊會計師從有限責任轉為無限責任,并不能提高審計質量。經驗性的證據有原紅旗(2003)等以審計意見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研究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有限責任或是合伙制)對審計意見沒有顯著影響,即對審計質量的影響不顯著。會計師事務所的地域主要是考慮被審計單位與會計師事務所是否處于同一個省市。大多學者認為會計師事務所的地域與審計質量負相關。上市公司選擇本地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低。一方面,“我國目前具有證券從業(yè)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總體上是由原來的隸屬財政、審計或其他政府部門的會計師事務所脫鉤改制而來的,它們很容易受當地政府的左右(劉峰等,2002)”。正是這種地方保護主義導致本地會計師事務所降低上市公司年度報告的審計質量。也有學者認為會計師事務所的地域與審計質量不相關,如方軍雄(2004)認為被審計客戶與會計師事務所是否處于同一省市對審計質量沒有影響。第四,會計師事務所的聲譽。事物所聲譽是否可以作為高質量審計的替代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審計市場的成熟性。良好的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傳遞著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審計質量。朱紅軍,何賢杰(2008)以“科龍電器”事件為切入點,發(fā)現(xiàn)當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受到損害,市場會對其審計質量產生懷疑,并在股價上作出負面反映。方軍雄、許平、洪劍峭(2006)研究銀廣夏造假公開日和中注協(xié)宣布將對中天勤進行嚴肅查處日其審計的其他上市公司異常報酬率和異常交易量,結果表明作為維持審計質量的職業(yè)聲譽的機制在我國已經逐漸發(fā)揮作用,它不僅通過審計收費的溢價正面激勵CPA建立和維持職業(yè)聲譽,而且通過職業(yè)聲譽損害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對CPA審計質量形成約束。
(2)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質量控制。內部質量控制是會計師事務所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是維護注冊會計師的社會地位、取信于社會的重要措施。提高內部質量控制最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體系,并有效的實施和執(zhí)行。國內對內部質量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規(guī)范性方法為主。在構建質量控制體系方面,馮均科(2003)認為要建立以會計師事務所為核心的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在質量控制的措施方面,隋國軍(1999)、楊文杰(2007)等提出重視培訓學習、健全崗位責任、作業(yè)標準化、慎重接受委托和加強自我保護意識來提高審計質量。從他們提出的措施可發(fā)現(xiàn),提高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和專業(yè)勝任能力是內部質量控制的的重心。這二者正是影響審計質量的兩個主要因素。所以,審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質量控制是否得力(陳智,2007)。
(3)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yè)專長。國外大量的研究證實行業(yè)專長能夠提高審計質量。然而,在我國行業(yè)專長可能代表了會計師事務所對客戶的長期依賴性,其未必會呈現(xiàn)較高的審計質量。張立民、管勁松(2004)沒有發(fā)現(xiàn)我國A股市場表現(xiàn)出較高的專業(yè)化特征。蔡春、鮮文鐸(2007)以2001年至2004年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會計師事務所行業(yè)專長與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在控制了其他變量的影響后,就總體樣本而言,會計師事務所行業(yè)專長與審計質量負相關。該結果與國外同類研究的結果相反。他們認為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總體上獨立性相對不高、行業(yè)內經濟依賴度較高及專業(yè)化程度有限,是造成行業(yè)專長與審計質量負相關的重要原因。
(4)審計師的任期,私人關系??s短審計師的任期,實行事務所和簽字會計師的強制輪換作為提高審計質量的重要手段而提出。審計師任期對審計質量到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國學者研究顯示與國際流行觀點并不相同。劉成立(2006)以證券市場2004年數據為基礎,以客戶可操縱性應計利潤為審計質量指標,發(fā)現(xiàn)任期越短,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審計質量越低;同時沒有發(fā)現(xiàn)審計任期較長時審計質量下降的證據。夏立軍(2006)認為過短或過長的任期都會對審計質量產生損害,在控制了會計師事務所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特征及樣本公司相關特征后,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呈倒U型關系:當審計任期小于一定年份(約6年)時,審計任期的增加對審計質量具有正而影響,而當審計任期超過一定年份(約6年)時。.審計任期的增加對審計質量具有負面影響。劉啟亮(2006)采用更多樣本量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得出大致相同的結論;只是在模型中,增加了一個約束:私人關系(用非正常聘任替代),來研究審計師任期與審計質量的關系,結果表明在正常的聘任關系下,隨著簽字審計師任期的延長,審計質量會逐漸提高,但在異常聘任關系下,隨著審計師任期的延長,審計質量則會變差。
(二)需求角度考察影響審計質量的相關因素 肖作平(2006)利用審計收費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考察了管理者持股、第一大股東持股、產權性質、董事會特征、公司控制權市場、法律環(huán)境和債務融資等公司治理因素對審計質量的影響,發(fā)現(xiàn)公司治理對審計質量有顯著影響,經驗支持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具有較高的審計質量。余宇瑩,劉啟亮(2007)發(fā)現(xiàn)公司治理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空間越小,審計質量越高。在正向的盈余管理中,公司治理系統(tǒng)越完善,越能限制管理當局操縱利潤空間,表現(xiàn)為審計質量越好。公司治理之所以會影響審計質量,源自于對公司代理沖突監(jiān)管的需要,代理沖突越大的公司,往往對高質量審計的強烈動機,向市場傳遞信號,以吸引潛在投資者。陳漢文,于李勝(2006)發(fā)現(xiàn)股權集中度提高,能夠增加對高質量審計需求,高質量審計能夠約束企業(yè)管理者的機會主義傾向,降低代理成本。王鵬(2006)等從代理成本的角度研究,認為中國股市場上控股股東的股權結構導致的代理成本越嚴重,上市公司傾向于選擇高質量審計服務。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多為國有企業(yè)改制,股權結構通常是“國有股一股獨大”,所以代理問題主要是大股東與外部中小投資者的沖突。關于國有股對審計質量需求的影響,我國學者表達較為一致的觀點。孫錚(2004)等從審計師選擇的角度檢驗了股權結構對外部審計需求的影響。結果表明,國有股、法人股及境內個人股股東促進上市公司選擇高質量審計的動力較小。境外法人股及境外個人股股東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促使上市公司管理人員去選擇高質量的注冊會計師。李剛(2008)等也驗證民營上市公司中的國有股對高質量審計需求較小。他們解釋為由于政府入股時政府可以派代表進入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沒有必要通過上市公司向外發(fā)布的財務信息來了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也有些學者有與上述不同的觀點。周中勝、陳漢文研究表明大股東對上市公司利益侵占的同時為了保配股需要,其持股比例越大、資金占用越嚴重,公司越沒有高質量的審計需求。董事會代表股東進行決策,在公司治理中發(fā)揮核心作用。朱星文(2005)從傳統(tǒng)審計委托模式研究出發(fā),分析審計委托模式的缺陷,認為由由獨立董事為主的審計委員會代位行使審計委托權的模式中,獨立董事出于自身規(guī)避訴訟風險及法律責任,維護聲譽和經濟利益,會產生對高質量審計服務的需求。雖然如此,有的學者認為董事會并未能實現(xiàn)預期目標。方軍雄(2004)等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董事會的獨立性有助于審計質量的維持和提高,但獨立董事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審計質量。韓洪靈等(2008)不支持我國目前的董事會制度特別是近年來所發(fā)展的獨立董事和審計委員會制度具有高質量的外部審計需求的治理效應,肖作平(2007)、林昕(2009)等也認為我國公司治理中,沒有證據表明,董事會特征能有效影響審計質量。
(一)審計收費 審計收費作為審計師所提供審計服務價值的價格表現(xiàn),其高低對審計質量會產生怎樣影響?不同學者的觀點有所不同。方軍雄、洪劍峭(2008)以2001年至2002年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發(fā)現(xiàn)異常審計收費和審計意見的改善有密切關系,說明了異常審計收費對審計質量產生損害效應。唐滔智(2010)認為在我國審計市場集中度過低而形成的分散競爭型市場結構,存在低價攬客行為。通過經驗性研究證明,低價攬客有損審計質量。宋衍蘅、殷德全(2005)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盈余管理動機強的公司,繼任的注冊會計師傾向于提高審計收費,而對財務狀況惡化的公司,注冊會計師會降低審計收費,以期增加客戶,擴大市場份額。上述兩種情況都會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工作的正常展開,進而損害審計質量。另一方面,有的學者認為審計收費提高有助于審計質量的提升。堯華英等(2010)以上證180指數為樣本,利用可操縱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為審計質量的替代指標,發(fā)現(xiàn)審計費用總額和可縱性應計利潤的絕對值呈現(xiàn)負相關性,即審計師支付的審計費用越高,審計質量越高。羅棟梁、王善平等以Simunic經典收費模型為基礎建立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2001年至2003年間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結論;我國審計市場審計收費與審計質量正相關,我國審計市場價格具有質量信號傳遞功能。也有學者認為審計收費和審計質量并不具有正向相關性。張立民(2006)對國際“四大”在中國收費差異進行的經濟學分析,顯示國際“四大”審計收費溢價主要來自于聲譽機制,而非來自于高質量的審計服務。
(二)法律訴訟風險 理論上在給定相對嚴格的執(zhí)業(yè)環(huán)境和較高的法律風險的前提下,注冊會計師會選擇提高審計質量來降低審計失敗需要承受的法律風險。同樣如果注冊會計師預見法律風險高,那么他的理性行為應當是提高審計質量以盡可能的降低法律風險。大多數學者認為,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面對較低的法律風險,有較大的動力提供低質量的審計服務,如劉峰等(2002)認為在我國審計市場上,注冊會計師的法律風險,特別是民事賠償責任風險接近于零。注冊會計師違反獨立審計準則提供低質量的審計服務主要是由于其違規(guī)成本比較低。因此,在守法經營成本太高、違法經營風險不大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就不會高。
(三)資本市場成熟度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尚不成熟:中國資本市場的高度集中化;上市公司數量少,市場規(guī)模小;市場機制和效率還沒有充分發(fā)揮;上市公司的整體實力還很弱;證券公司綜合競爭力較弱;投資者結構不合理,以中小投資者為主;法律和誠信環(huán)境尚不成熟。國內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沿用國外的經典模型,而得出的結論很多與國外的結論不一致,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資本市場不成熟的緣故。劉峰、林斌(2000)提出,真正改進會計師事務所執(zhí)業(yè)行為的必要條件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市場對高質量會計服務的需求,二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法律風險(指巨額賠付風險)。而李樹華(2000)、劉峰、林斌(2000)論證了我國審計市場尚缺乏內在的、對高質量審計服務的需求;劉峰(2001)以紅光實業(yè)案例進一步分析了我國現(xiàn)有制度安排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排斥效應。
國內大量文獻展開了對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通過上述文獻的歸類和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1)對審計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是建立在其他因素相同或者不變的假設基礎上。事實上,現(xiàn)實中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沒有哪一個事物或事情是在真空或只單一一個因素的環(huán)境下成長或發(fā)生的,都是各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2)對審計質量某些影響因素的研究沒有達成一致的認識,比如事務所的規(guī)模是否與審計質量相關,相關程度如何,國際“四大”與非“四大”在提供審計質量上是否有差異。(3)在文獻中對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不一而足,這也是導致對同一個因素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因此,基于對上述供給和需求因素分析,筆者認為將不同因素按一定權重分為主要和次要因素,并建立基于供給和需求因素的相關模型,是未來審計質量研究的重要方向。
[1]方軍雄、許平、洪劍峭:《CPA職業(yè)聲譽損害經濟后果性研究》,《南方經濟》2006年第6期。
[2]曾穎:《股權結構、代理成本與外部審計需求》,《會計研究》2005年第10期。
[3]黃秋敏:《基于自主性需求導向的審計質量分析》,《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7年第4期。
[4]王鵬、周黎安:《中國上市公司外部審計的選擇及其治理效應》,《中國會計評論》2006年第2期。
[5]韓洪靈、陳漢文:《公司治理機制與高質量外部審計需求——來自中國審計市場的經驗證據》,《財貿經濟》2008年第1期。
[6]胡偉、康自強:《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審計質量的影響研究》,《財會通訊》2004年第4期。
[7]王玉蓉、莊立:《獨立審計質量與風險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檢驗》,《財會通訊》2009年第4期。
[8]肖作平:《公司治理影響審計質量嗎?——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
[9]劉峰、周福源:《國際四大意味著高審計質量嗎——基于會計穩(wěn)健性角度的檢驗》,《會計研究》2007年第3期。
[10]李玲、陳任武:《盈余管理與審計質量相關性研究迷評》,《財會通訊》2005年第12期。
[11]蔡春、鮮文鐸:《會計師事務所行業(yè)專長與審計質量相關性的檢驗》,《會計研究》2007年第6期。
[12]徐浩萍:《會計盈余管理與獨立審計質量》,《會計研究》2004年第1期。
[13]劉運國、麥劍青:《論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14]李明輝:《代理成本對審計師選擇的影響—基于中國IPO公司的研究》,《經濟研究》2006年第3期。
[15]陳信元、夏立軍:《事務所任期與審計質量: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6年第1期。
[16]朱小平、余謙:《我國審計收費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中國會計評論》2004年第2期。
[17]張艷、李書峰:《上市公司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管理評論》2004年第5期。
寧宇新(1969-),女,湖南邵東人,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廖春如(1984-),女,廣西南寧人,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 聶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