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外國語學(xué)校 浙江杭州 310023)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卷,發(fā)現(xiàn)圓錐曲線以切線為背景的問題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地的高考試題中.這類問題往往因為運算量大而且計算十分復(fù)雜,最終被考生因為時間不夠而放棄.為此,本文結(jié)合高考實例探索圓錐曲線切線方程的求法,以供參考.
用判別式求切線是常規(guī)的方法,即把直線方程和圓錐曲線方程聯(lián)立,通過消元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判別式求解.但這種方法往往運算量較大.
圖1
(2006年浙江省數(shù)學(xué)高考試題)
分析因為直線和橢圓相切,所以直線和橢圓聯(lián)立,通過判別式來解決.
于是聯(lián)立方程組
整理得
即
x2-2x+2-2b2=0.
又因為直線AB和橢圓相切,所以
Δ=4-4(2-2b2)=0,
解得
導(dǎo)數(shù)進入新教材之后,給直線和圓錐曲線的相切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開辟了解題新途徑,這樣可以避開聯(lián)立方程組的繁瑣運算.
(1)求橢圓C1的方程.
(2)設(shè)點P在拋物線C2:y=x2+h(h∈R)上,C2在點P處的切線與C1交于點M,N.當線段AP中點與MN中點的橫坐標相等時,求h的最小值.
(2009年浙江省數(shù)學(xué)高考試題)
解(1)由題意得
解得
a=2,b=1,
4x2+(2tx-t2+h)2-4=0,
即 4(1+t2)x2-4t(t2-h)x+(t2-h)2-4=0.
因為直線MN與橢圓C1有2個不同的交點,所以
Δ1=16[-t4+2(h+2)t2-h2+4]>0.
設(shè)線段MN中點的橫坐標是x3,則
設(shè)線段PA中點的橫坐標是x4,則
由題意得x3=x4,即
t2+(1+h)t+1=0,
其中
Δ2=(1+h)2-4≥0,
解得
h≥1或h≤-3.
當h≤-3時,有
h+2<0,4-h2<0,
不等式
Δt=16[-t4+2(h+2)t2-h2+4]>0
不成立,從而h≥1.
當h=1時,代入方程
t2+(1+h)t+1=0
解得t=-1.將h=1,t=-1代入不等式
Δt=16[-t2+2(h+2)t2-h2+4]>0
成立.因此h的最小值為1.
利用隱函數(shù)求導(dǎo)可以得到圓錐曲線在點P處的切線方程,有以下結(jié)論:
結(jié)論3過拋物線y2=2px上一點P(x0,y0)的切線方程為y0y=p(x0+x).
(2006年全國數(shù)學(xué)高考試題Ⅰ)
根據(jù)題意設(shè)A(x,0),B(0,y),P(x0,y0),則M(x,y),曲線C在點P處的切線方程為
即
得
又因為點P在曲線C上,所以
因為
0 則 x>1,y>2, 所以點M的軌跡方程為 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有很多切線問題都涉及到切點弦,利用切點弦的知識可以輕松地解決一些試題.下面的結(jié)論在解題中經(jīng)常用到. 證明利用結(jié)論1,得經(jīng)過切點P1(x1,y1),P2(x2,y2)的切線方程為 因為它們都經(jīng)過點P(x0,y0),所以 結(jié)論6經(jīng)過拋物線y2=2px外一點P(x0,y0)引拋物線的2條切線PP1和PP2,其中P1(x1,y1),P2(x2,y2)為2個切點,則經(jīng)過P1,P2的直線方程為y0y=p(x0+x). 我們發(fā)現(xiàn)切點弦方程和圓錐曲線上一點的切線方程在形式上完全一樣,區(qū)別在于點P的位置不同. (1)求證:點A,M,B共線. (2)過點M作直線x-y=0的垂線,垂足為N,試求△AMN的重心G所在的曲線方程. (2008年江西省數(shù)學(xué)高考試題) (1)證明考慮應(yīng)用切點弦方程,如圖2,過P(x0,y0)作雙曲線x2-y2=1的2條切線PA,PB,則過點A,B的切點弦方程為 x0x-y0y=1. 圖2 又因為點P在直線x=m(y≠±m(xù),0 mx-y0y=1. (2)解垂線AN的方程為 y-y1=-x+x1. 由 得垂足 設(shè)重心G(x,y),則 解得 即 為重心G所在的曲線方程. 精題集粹 ( ) (2009年全國數(shù)學(xué)高考理科試題Ⅰ) 2.過定點P(1,4)作直線交拋物線C:y=2x2于點A,B,過點A,B分別作拋物線C的切線交于點M,則點M的軌跡方程為________. (2)設(shè)△ABM的面積為S,寫出S=f(λ)的表達式,并求出S的最小值. (2006年全國數(shù)學(xué)高考試題Ⅱ) 5.如圖3,設(shè)拋物線C:y=x2的焦點為F,動點P在直線l:x-y-2=0上運動,過點P作拋物線C的2條切線PA,PB,且與拋物線C分別相切于點A,B. (1)求△APB的重心G的軌跡方程; (2)證明:∠PFA=∠PFB. 圖3 圖4 6.如圖4,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過y軸正方向上一點C(0,c)任作一直線,與拋物線y=x2相交于點A,B,一條垂直于x軸的直線分別與線段AB和直線l:y=-c交于點P,Q, (2)若P為線段AB的中點,求證:QA為此拋物線的切線; (3)試問第(2)小題的逆命題是否成立?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C 2.y=4x-4 3.4 4.(1)證明設(shè)M(x0,y0),得F(0,1),則切點弦AB的方程為 x0x=2(y0+y). 由條件知點F在直線上,因此y0=-1,從而 又直線AB的方向向量為(2,x0),所以 (2)解由第(1)小題知,切點弦AB的方程為 x0x=2(y-1), 即 與拋物線聯(lián)立方程組得 x2-2x0x-4=0, 于是 又由MF⊥AB,得 從而 因此當x0=0時,面積最小,最小值為4.此時點A,B被點F平分,故λ=1. 5.(1)解利用切點弦方程可得 (2)證明由題意得 由點P在拋物線外,得 同理可得 因此 ∠PFA=∠PFB. 6.(1)解設(shè)過點C的直線為y=kx+c,則 x2=kx+c(c>0), 即 x2-kx-c=0. 所以 x1x2+y1y2=2, 即 x1x2+(kx1+c)(kx2+c)=2. 于是 x1x2+k2x1x2-kc(x1+x2)+c2=2, 整理得 c2-c-2=0, 解得 c=2或c=-1(舍去). (2)證明設(shè)過點Q的切線為 y-y1=k1(x-x1), 由題意得y′=2x,因此k1=2x1,即 所以點M和點Q重合,也就是QA為此拋物線的切線. 所以P為AB的中點.4 利用切點弦求切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