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可以堆砌出一個黃金國度,也可以將其撕的粉碎。
這一次,迪拜世界集團的確是在鬼門關前兜了一圈。
2009年11月25日,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的迪拜酋長國政府宣布,將重組其最大的企業(yè)實體——迪拜世界集團。重組原因是,這家負債額達590億美元的國有集團已經無力承擔巨額債務,公開請求將債務償還暫停6個月。
這一消息之所以如此令人震驚,完全是因為迪拜政府態(tài)度的轉變。此前數月,迪拜官員一直要投資者放心,堅稱政府會如約處理包括迪拜世界集團債務在內的總計800億美元的債務,履行償還義務。
前后矛盾的說辭,不僅令穆迪和標準普爾大幅下調了迪拜其他經濟實體的債務評級,迪拜國債信用違約掉期(CDS)價格也數次上升。更有機構將迪拜政府的賴債風險列為全球第六,高于已經破產的冰島。
迪拜世界集團違約,將引發(fā)信心暴跌,進而導致資本市場的資金快速出逃。這種樹倒猢猻散的狀況是迪拜政府最擔心的。為了平息恐慌,迪拜政府隨即發(fā)表聲明稱,重組涉及的債務總額僅為260億美元。
迪拜世界集團的最大債權人是阿布扎比商業(yè)銀行和阿聯(lián)酋第一大銀行——NBD PJSC,而包括匯豐、巴克萊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其他債權銀行,大多以前兩家的馬首是瞻。
幸運的是,本是同根生的阿布扎比在事發(fā)5天后向迪拜兄弟無條件提供了100億美元的援助。這讓被動之極的迪拜政府長舒了一口氣——挽救迪拜世界集團有望。
迪拜世界董事長蘇爾坦·艾哈邁德·本·蘇萊姆并沒有因為此次危機而遭受牽連。迪拜政府甚至表示,蘇萊姆和迪拜世界現任管理團隊的其他成員將會留任,以處理重組及復蘇之后的事宜。之所以如此好命,是因為長期擔任迪拜世界董事長的蘇萊姆是迪拜世襲統(tǒng)治者謝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的高級副手。相信迪拜世界集團大多數業(yè)務的實權掌握在這位“統(tǒng)治者”手中。
謝赫是阿聯(lián)酋前副總統(tǒng)兼總理拉希德·本·賽義德·阿勒馬克圖姆的第3個兒子,1995年1月3日被封為迪拜王儲。在出任王儲期間,謝赫就堅信房地產可以改變一切。他親自監(jiān)督了迪拜多項大型工程的實施,著名的朱邁拉棕櫚島、七星級帆船酒店以及“迪拜塔”都是他的嘔心杰作。
2006年1月4日,謝赫的大哥馬克圖姆·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去世,謝赫得以繼承迪拜酋長之位,不久更出任阿聯(lián)酋副總統(tǒng)兼總理。
成為迪拜酋長后,謝赫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將迪拜打造成國際化都市的行動中,堅持以高端房地產和金融業(yè)為經濟主導。全球金融危機剛露頭時,迪拜作為海灣金融中心和新興經濟體,一度成為全球資金的“避風港”。但隨著危機的深入,大量工程的資金周轉出現問題。
根據部分中國投資者的講述,近幾年,投資的杠桿作用使迪拜房地產業(yè)持續(xù)發(fā)燒。在迪拜投資房產幾乎就是炒“樓花”,即只要付總房價的十分之一就可擁有圖紙中的某套房子。而實際上,不只這套房子可能子虛烏有,甚至項目地塊還只是一片海灘或者荒地。
其實,迪拜世界集團的債務缺口已持續(xù)至少一年時間。只是,外界捉摸不清如蒙著面紗的實情。危機爆發(fā)后,迪拜政府對世界集團的態(tài)度、迪拜的國際融資能力、以及石油資本王國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阿布扎比的支持度等之前的謎團,終于得以清晰。
資本可以堆砌出一個黃金國度,也可以將其撕的粉碎。迪拜危機再次證明,純粹的市場經濟是如此脆弱,而那只看不見的市場之手又是那么無情。一不留神,它就會露出猙獰的一面。